企业创新商业化的实证研究--创新垄断与所有权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_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创新商业化实证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节作用论文,资产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独占性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速的科技发展和国际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地位,促进企业发展[1],因此从快速创新中获取利润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任务[2]。然而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全球范围高级管理人员的创新调研显示——创新投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仅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对目前公司创新投入所产生的财务收益表示满意[3]。首台CAT(计算机X射线轴向断层造影术)扫描仪的发明者英国EMI公司以及办公计算机创始者Xerox(施乐)公司虽然带来技术革新,却很快被技术跟随企业打败,退出市场竞争[4];国内的万燕在短短数年间就从VCD行业的“先驱”变成“先烈”[5]。导致成功的技术研发却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绩效的原因之一是,虽然有学者指出技术研发只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6],但目前企业和学术界集中关注的仍是:如何提高创新的“技术研发”阶段成果[7],却常常忽视创新的“商业化”阶段。事实上,只有能够提高企业盈利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这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更取决于随后的出色商业化过程[6];这一思想在Schumpeter首次提出创新概念时就有体现,他指出创新是技术的首次商业化[8]。

创新商业化是指从创新技术的产生到体现新技术的产品或工艺进入市场的一系列过程[9]。近年来技术商业化开始受到学者关注,Stone提出了评价技术商业化成功的框架[10],国内学者黄鲁成则提出主客观辨别新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框架和实施步骤[11]。但是已有文献多集中于研究科研机构的基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12],或创新发明的特性——发明的广度、新颖性以及发明时间对创新发明商业化的影响[6],针对企业创新成果商业化研究较少。而自Teece开创性地提出独占性、互补资产以及主导技术影响企业创新商业化的理论模型[4]后,虽也有学者后续研究指出互补资产与主导技术互相强化[13],独占性会促进创新成为主导技术[14];现有文献仍缺乏对独占性、互补资产影响创新商业化作用方式以及独占性和互补资产间关系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从知识产权理论和资源观出发,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发明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独立调节作用,以及它们对创新商业化这一过程的共同调节作用,希望为现阶段我国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1 独占性对创新商业化的促进作用

创新的独占性(appropriability)是除企业和市场结构之外、使得创新不被模仿的知识和环境因素,对创新者独占创新收益的保护性[15]。独占性与创新内在隐含知识比例和外部法律保护力度[4][15]相关。创新中隐含知识所占比例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采用技术秘密方式维护创新收益[16]。反之,创新包含的编码化知识比例较高时,企业通常采用法律保护机制来维护创新独占性:法律保护力度越大,创新企业对创新收益独占越大。法律机制中,专利的保护能力高于版权和商标[2],Shapiro指出企业取得创新相关的多数专利保护,是实现创新技术商业化的途径之一[17]。

高水平的创新独占能促进创新产出成为企业绩效增长点[2]。首先,创新独占性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绩效[18]。创新相关专利保护体制非常有效时,企业可凭借创新技术享有超额利润率,或收取高额专利许可费用,直接增加创新企业收入来源。其次,创新独占性可以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的非直接影响。例如受专利保护的创新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有利于企业整合外部资源[19],或为企业带来进入特定技术领域的合法性[17](例如医药行业)。相对于专利,Arundel指出技术秘密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保护企业创新,提高企业收益[20]。相反的,如果企业创新产品的独占性较低,跟随企业会很快模仿创新技术,因为不需支付巨额创新研发支出,跟随企业常低价提供相似产品侵吞创新企业市场份额,攫取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4]。综上,创新独占性水平高时,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高于创新独占性水平低时。因而本文提出:

假设1:创新独占性正向调节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间关系。

1.2 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的促进作用

互补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概念是相对于企业知识资产而言的,其原始定义是产品和工艺价值链下游支持创新产出的制造、配送、渠道、售后服务等互补的资产[4]。专有互补资产通常通过干中学以及不同部门间人员交流而建立,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企业特质,难以被模仿[4]。Christmann基于资源观提出专有互补资产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资源[21],Rothaermel和Hill通过对计算机、钢铁、制药、通信四个行业26年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也提出“专有互补资产”——商业化新技术所必须的互补资产,而不是可以从市场上获取的“一般化互补资产”,对企业绩效十分关键[22]。基于商业化一项创新所需要的市场和制造资产往往是“专有”资产[23],因而本文重点研究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和制造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的影响。

Cesaroni,Minin和Piccaluga把市场互补资产定义为将企业的创新产品传达给消费者的资产[24]。充分的市场互补资产有助于企业接触重要的市场顾客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探索能力[25]。其中准确理解顾客需求是商业化创新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26],而技术探索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事实上国际软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投资于市场互补资产这一方式作为专利权保护的补充,以实现创新收益[27]。White和Liu将制造互补资产定义为把新创技术转化为顾客接受的创新产品的资产[28]。企业缺乏与创新相关制造专有互补资产时,难以实现创新快速产品化,可能丧失创新市场先动性并流失创新利润。而拥有充分制造专有互补资产企业,不仅可以很快地将创新产品推入市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29];还可以在创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学习曲线的经验积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创新利润。Kodama就提出日本和韩国企业在使企业制造技术更加先进这一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努力,是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因素之一[30]。综上,专有互补资产水平高时,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间的促进作用高于专有互补资产水平低时,本文提出:

假设2a:市场专有互补资产正向调节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间关系。

假设2b:制造专有互补资产正向调节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间关系。

1.3 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交互作用

从前文论述中可以发现创新独占性是基于创新技术本身的特性以及法律授予的权利来促进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绩效,而制造和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则是基于市场运作机制来促进创新成功商业化。Teece也指出创新技术本身难以被保护时,企业必须发展互补资产以阻止模仿者攫取发明利益[4],暗示了互补资产和独占性对创新商业化的促进作用可能是互相替代的。

一方面,企业所在行业专利保护力度很大(例如化工产业)或技术秘密能有效保护创新技术时(例如大多数工艺使用专门催化剂的石化产业),强有力的创新独占性即可促进企业获取创新利润。即使企业缺少实现创新商业化必须的某些专有互补资产,专利或技术秘密的周密保护所带来的一定时期法律或技术垄断,提供了创新企业获取这些资产的时间(time window)[31];创新企业也可以凭借专利权与拥有那些资产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创新的商业化[32]。此外,Kollmer和Dowling还指出创新的高独占性有利于技术型企业进行创新技术的转移和许可,实现广义的商业化[33]。总而言之,高创新独占性下,创新技术商业化过程对专有互补资产的依赖减弱。

另一方面,企业拥有充足的制造和市场专有互补资产时,也可以凭借它们阻止竞争企业侵占创新收益,从而削弱创新独占性对企业创新技术商业化的促进效果。持有充分专有互补资产时,即使创新技术被模仿,创新企业也可以利用先进制造资产将创新快速产品化[29],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资产很快占领市场[25],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维护企业创新收益。例如杜邦公司即凭借其先进的制造资产及广泛的市场渠道,使“特氟纶”(聚四氟乙烯)很快被消费者接受,杜邦公司也获利巨大[4]。

综上,随着创新独占性变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变弱;相应的,专有互补资产水平提高时,创新独占性对创新产出转化为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也变弱。因此提出:

假设3a:创新独占性和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互相替代。

假设3b: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互相替代。

图1 论文假设框架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鉴于难以实施创新商业化的实验研究[9],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收集企业创新数据,以统计分析检验提出的假设。我们首先在西安高新区开展预调研,依据反馈意见修正了初始问卷。正式的调研开展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间,主要调研了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等制造业企业。样本企业股权形式多样,既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样本范围涵盖全国,既有发达地区如上海的企业样本,也有欠发达地区如甘肃的企业样本。受访者在企业工作年限平均为9.6年,所任职务多为中高层管理者。

问卷收集形式以访谈为主,部分通过邮件发送。最终累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308份,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45%,高于可接受的20%比例[34]。对于可能存在的无回应偏差(non response bias),参考Armstrong和Overton的方法[35],我们将未经催收即收回的193份样本,与催收后收回的77份样本,在客观数据如产业类型、所有制形式、雇员人数等进行了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两批样本在检验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模型变量定义和测量

调研问卷的题项主要来源于已有的英文文献。在将英文题项译成中文时,我们进行了一些语句上的调整以便于被访者理解。下文无特别说明的题项皆采取七级李克特式量表法。

(1)因变量

因变量是企业绩效。参考Kropp和Zolin年研究[36],本文通过询问受访者所在公司在销售额增长率、净利润和市场份额,这三个项目上与前一年相比变化的程度来测量企业绩效。

(2)自变量

创新产出的度量。本文采用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开发;拥有前所未有的科学发现、原理性主导技术;组合已有单项技术构成新产品、新技术作为创新产出的测量[37][38]。

(3)调节变量

创新独占性的度量。依法律规定,企业需要公开专利技术。但Arundel指出企业可在创新初期采用技术秘密,技术成熟后申请专利;也可采用技术秘密保护一部分创新,专利等法律机制保护另一部分创新[20]。因而我们通过询问被访者对技术秘密能有效保护企业创新独占性的认可度[14];以及被访者对企业专利产品生命周期长,披露专利风险低,专利能有效阻止创新被复制的认可度[39][40]。来测度创新独占性。

专有互补资产的度量。本研究使用创新相应市场开发充分、可应付市场突发事件来测量企业的市场专有互补资产[40][41];使用与创新相应的制造工具与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能在制造中运用最新技术,机器设备相应资本充足来度量企业制造专有互补资产[42][43]。

(4)控制变量

本研究控制了企业规模、主要产品所在行业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Kassicieh等指出企业规模会影响创新商业化的成功实施[44],本研究采用企业全职员工总数的自然对数来度量。企业所在行业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会对企业创新商业化产生影响[31]。因而本研究中通过询问被访者公司主要产品所处行业当前的发展阶段是:投入、成长、成熟稳定还是衰退阶段来度量行业发展阶段;使用五级李克特式量表:前15%、前15%-30%、中间、后30%-15%以及后15%来度量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接着我们对变量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市场互补资产的KMO值为0.67外,其余变量的KMO值都高于或等于0.7;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都高于0.7;能解释的方差百分比也都高于63.72%;表明研究的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收敛效度,可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3 研究结果

表2提供了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绩效和其余变量都有较显著的相关。

本文使用SPSS16.0软件中的层次回归(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方法检验假设中的调节作用。将调节项引入模型前,根据Aiken和West对降低多重共线性建议[45],我们对创新独占性、互补性资产和创新产出这三个变量对应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且每一步的回归模型中进行的方差膨胀因子计算,也显示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小于2,可以认为本研究中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考虑到调节作用中的测量误差以及共享方差可能增加第II类错误[47],本研究选择0.1作为显著性判断标准。

表3汇报了创新产出、创新独占性、专有互补资产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检验控制变量以及创新产出与企业绩效的主效应关系,可以看出,创新产出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关系(β=0.13,p<0.05),但对企业绩效的解释能力不高(R[2]=0.09)。模型2考察创新独占性的独立调节作用,将创新独占性与创新产出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方程,发现创新独占性的正向调节作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β=0.04,n.s.),假设1没有得到实证支持。可能的原因是,与众多技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采用的战略相同,目前国内企业更多的是应用模仿创新战略[47]。例如,黄鲁成,张红彩指出我国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的企业创新能力弱,企业主要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溢出的知识进行模仿创新[48]。样本中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无疑会削弱独占性对企业创新转化为绩效的促进作用。模型3的结果显示企业市场互补资产越高,则创新产出越倾向于转化为企业绩效(β=0.18,p<0.01),验证了假设2a。模型5中虽然制造互补资产对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β=0.03,n.s.)。假设2b没有得到统计支持,结合现阶段国情,我们认为原因也是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导致对先进的制造和制造能力依赖性不高。

最后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三次交互项来检验假设3a和3b。从表3中模型4可看出,创新独占性和市场专有互补资产的交互作用是负向的(β=-0.19,p<0.01),支持了两种机制同时影响创新商业化时的相互替代关系,验证了假设3a。而且同时考虑创新独占性和市场专有互补资产的共同调节作用时,模型所能解释的企业绩效的方差百分比得到显著提高(ΔR[2]=0.06,p<0.01)。虽然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独立调节作用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6结果显示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对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交互作用为负(β=-0.12,p<0.1),说明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在共同影响创新商业化时,存在替代效应,假设3b也获得统计支持。

为更直观地显示负向交互结果,本文通过简单斜率分析(simple slope analysis)[45]来反映模型4结果。我们将样本按照创新独占性和市场互补资产的高低不同进行划分,得到四条回归直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a图(高创新独占性)中实线(高市场互补资产)和虚线(低市场互补资产)的斜率之差小于b图(低创新独占性);也就是说高创新独占性(a图)时,增加市场互补资产对企业创新产出转化为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低创新独占性(b图)时。比较c图(高市场互补资产)和d图(低市场互补资产)中实线(高创新独占性)和虚线(低创新独占性)斜率差异,可以看出在市场互补资产水平低(d图)时,增加创新独占性水平对创新结果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互补资产水平高(c图)时。

图2 创新独占性、市场互补资产调节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间关系时的交互作用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基于资源观和知识产权理论,结合270家中国企业创新调研数据,本文对转型经济下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商业化的资源和创新保护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1)只分析单一机制作用时,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正向调节作用显著,而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统计的显著支持,也就是说市场专有互补资产能显著促进创新产出形成企业绩效。(2)引入交互调节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创新独占性和两种专有互补资产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交互作用,表明独占性与专有互补资产在促进创新商业化过程中的作用相互替代,从实证上支持了Teece[4]的理论推导。

研究启示主要有:(1)理论上,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对创新特性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关注,本文从企业内部互补资产水平和外界赋予的创新独占性两个角度,研究他们独立和分别对创新商业化的促进作用,丰富了商业化的理论认识。特别的,之前互补资产论文多是理论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市场和制造两个方面对互补资产进行实证调研,后续研究可以探索其他互补资产和独占性对创新商业化的影响作用。

(2)实践上,现阶段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创新收益,不仅要致力于技术研发,还需要通过扩展销售渠道,增强销售能力等方式建立市场互补资产。以手机行业为例,国外手机企业因为拥有较高的顾客忠诚度以及完善的销售渠道,被山寨手机侵占的市场份额小于国内手机企业。而要发挥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的促进作用,需要首先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此外,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独占性和两种专有互补资产促进创新商业化时相互替代,而企业资源也是有限的,企业花大力气维护创新独占性并提高企业专有互补资产水平对获得创新收益的促进作用可能低于专注于提高一种相对容易的促进机制水平。这些发现有助于现阶段中国企业做出正确的创新商业化决策。例如对化妆品等可以用技术秘密保护创新的行业,或生物制药等专利保护有效性很高的行业,企业可以出售创新成果,或将其作为谈判筹码和拥有专有互补资产的企业合作,提高企业绩效。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难以替代的市场和制造互补资产,特别是市场互补资产,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竞争地位获取创新收益。

标签:;  ;  ;  ;  ;  ;  

企业创新商业化的实证研究--创新垄断与所有权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