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途径新思考论文

道德教育途径新思考论文

道德教育途径新思考

甄真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 通过对人伦关系视阈下的道德教育路径探究,能够真正从“人”的角度解读“何为道德”,从而立足于道德的最根本、最本源的地方,以此来深入道德教育之本质,实现道德教育之根本目标。

关键词: 道德;教育;思考

1 社会工具理性与人的价值理性的结合

道德教育应在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道德教育既要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又要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充分发展。只有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尊重个人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工具理性与人的价值理性的统一融合。

2 社会价值与伦理精神的紧密融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含着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同时亦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道德要求。基于此,道德教育必须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为基本依据,并将这些准则规范真正内化为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品质意志。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市场经济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弊端同样存在。所以,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各种消极不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信誉观、公平正义观、职业道德观,不断探究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伦理精神,实现社会价值与伦理精神的紧密融合。

3 合规律性与合道德性的相互统一

我们从“人伦关系”视域之下审视道德教育问题,一方面在于对道德教育之本质的体现,另一方面则在于对道德教育人伦性的关注和强调;道德教育不能不遵循社会和人之发展客观规律,但又不能仅仅只遵循客观规律,道德主体的道德性与个体的合道德性同样重要。所谓“合规律性”就是指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合道德性”就是指道德教育目标的合理性、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只有坚持合规律性与合道德性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才是真正完整的、有效的。

3.1 增强责任意识,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责任的理念。要把其教育的责任当作一种制度,并且要认真地对其进行落实;树立责任意识,坚持责任价值导向,对他人负责,对自身负责,特别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承担起自身所应当且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要坚持以被教育者为主体,从内心把责任当作是一种行动,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足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以积极的行动来促进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月后行鼻腔内镜检查患者术腔恢复情况,填塞组上皮化较好者20例,有少量黏膜肿胀,少量囊泡者9例;不填塞组上皮化较好者19例,有少量囊泡者10例,两者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填塞高膨胀海绵组与不填塞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大出血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3.2 通过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可塑性

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态度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因此,道德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理论教育,它是一种实践教育,或者说,“身教”比“言传”往往更加重要。正确认识并理解道德教育的性质和意义,有利于指导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从某种层面来讲,道德教育实则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伦理教育、价值观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道德教育之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帮助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并不断内化于心,让其从心底真正认同并愿意遵循这一准则。

3.3 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者双方的平等关系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之平等关系的建立对于开展良好的道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平等关系”是道德教育之前提,也是基础。任何人在道德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论何种身份,不论何种职业,也不论学历和出身,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人都是其“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拒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否则他就失去了为人之根本,也就不再配称之为人。因此,尽管在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师和学生2种身份,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并无教师和学生之分,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一定真正高于学生,学生可能也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值得老师们去学习。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相互学习,彼此促进。

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也决定了过程性考核需要坚持知识能力并重。尽管大学生们在中学都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也必须看到,985院校和普通三本院校生源质量的不同和中学文理分科学习所带来了的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特别是文科和理科专业学生历史底子差距比较大。对于不少理科生而言,学习过一遍历史并不代表掌握,因为彼时的学习只是一时的死记硬背,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只停留在一个名词概念印象上,不得其内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在“纲要”教学和考核中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简单地以“能力”化之,普通院校的理科生还是很有必要补上历史知识这一课,知识与能力并重。

3.4 强化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注重教育的间接渗透性

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道德教育之本质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主体认同”,通过个体的自觉接受和认同,从而自愿遵从内心的“合道德性”选择和行为。应注重在实践中让学生切实感受道德的力量,从而不断增强其对德性的感受力与认知力;应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有效利用网络的力量,让其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平台;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真正帮助他们走出迷茫。

参考文献:

[1]吕娜.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模式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课题“人伦关系视阈下的道德教育路径探究”(GZY201740-YB)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甄真(1988-),女,山西太原人,伦理学专业,哲学硕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收稿日期: 2019-06-21)

标签:;  ;  ;  ;  

道德教育途径新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