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学技术 保护社会生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生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39(2002)01-0023-05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态的影响极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加控制的使用又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引导、调控和防止。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态。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态的影响
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地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态的有利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人们日常生活的接触面。据统计,按照我国学科分类标准,仅一、二、三级学科就有2800种。这些学科对人类社会生态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概括。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生产结果是开发出来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从基本生活用品到奢侈品的生产,可以说是种类繁多。目前不仅能够生产出自然界原有的物种,而且能够生产出人类培育出来的新物种。农作物的裁培已经能够脱离季节的影响,种植出反季节的作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娱乐用品等也已经在人们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卫生、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科学技术发展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当某些学者推测21世纪的家庭时,就认为,今后的晚饭不仅要求获得足够的热量,而且更加注重食品的绿色化,无污染食品将是21世纪的农业生产目标。在居住方面,不仅要求有较宽敞的居住面积,同时也注意到使用的合理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从维持生存进步到了生活舒适的要求。
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物质生活环境。例如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解决吃饱到了吃好,然后要求有利于健康。因此,食物的营养结构已日益为人类所关注,每天食物的营养均衡,已经成为较普遍的观念。又如生活中的精神文明也成为重要的内容。除了每天的劳动和家务外,人们也需要了解社会和精神方面的享受。电视、电影、人际交往、网络、社会文化等都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就不可能形成。
由于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也在不断改变。如果说最初人类与自然界是可见的物质联系,那么目前就包括了视野范围内的不可见物质联系。这也是科学技术学科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从地面的植物、动物到地下的矿产资源,空中的电磁波都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当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日常活动中交织在一起,就会形成多种后果,其中有许多是目前尚未认识到的。科学技术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使人类生存具有更大的自由,延长了人类生存的时间。其一,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已经能够生产出满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物质,从而使人类的寿命有明显的提高。仅在20世纪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就提高了20岁。其二,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对疾病的检查和医疗手段也更加丰富。许多新药的出现已经使原来不治之症变成普通疾病。其三,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意外的自然灾害死亡率就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人类寿命的延长。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对人身有害的结果,但毕竟没有改变总体的发展趋势。最后,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地域范围。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使生活的距离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人们不必再为交流而密集地居住在一起,因此居住的地理环境就进一步的扩大。城市的居住从中心区向郊区的扩散,形成“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的根本因素,而变化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科学技术是因生产的需要出现,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的。脱离了生产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2. 科学技术使用中的生态问题
实际上,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微小成果都是因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存在的两个方面。只不过科学技术的成就往往比破坏更加为人类所重视。所以有时即使有一定的负效果,也会采用这类科学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药品的使用。虽然医生都清楚地知道药品的副作用,但仍然要使用,因为这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认为科学技术只会带来好处而没有任何负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虽然有些科学技术目前尚未能指出其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仅仅是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实践的过程,其破坏性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然而,科学技术应用对生态的破坏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行为,所有的个人和集团都会为谋取自己的利益而采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在这种过程中往往要付出对环境生态破坏的巨大代价。应当说这种破坏已经不是科学技术自身的因素,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资源消耗的情况不同,造成的生态破坏也有不同的情况。那些处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从大自然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就是通过滥用自然资源。为了微小的经济利益而使用最原始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由此,全球每年造成了5000亿吨的表土流失,为水灾、沙漠化留下了隐患。相反,那些处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则为了获得舒适的生活而大量浪费能源。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60亿吨,其中主要是发达国家排放的。处于世界经济两极的国家都因为经济压力而在不同方式上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虽然都是利用了不同程度的科学技术,但造成破坏的根源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其他社会原因所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结果。
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科学技术使用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对有限资源的占有。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可能获得的资源,生产出唯一的产品,就会形成实际上的市场垄断。当其他人也随着产品的开发而学会使用这类科学技术后,产品的垄断就被打破,产品获得的垄断利润也就消失。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期望用现代科学技术抢占新资源,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在这一竞争中,对环境生态造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科学技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高科技项目的研究,更需要较多的资金。各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先进地位,对其他国家则采取封锁的态度,拒绝提供必要的帮助。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来说,必然造成重复投资,浪费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就势必利用现有的初级资源积累资金,投入到高科技的开发中,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特别是这些国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加重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有时这种破坏是具有不可恢复性的。竞争的恶果已经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中显现出来。
其次,在整个竞争中,科学技术的应用结果往往超过了有害后果的意义,许多研究首先将达到的预期效果作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减少对环境生态的危害性。当研究的成果与预期目标一致时,即使对环境有明显的危害,也可能被使用以获得眼前的利益。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已经不能用人的理性来决策,竞争者往往采用最低成本的科学技术支持目前的应用。
最后,科学技术也是现代新资源占用上最有力的手段。如果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地下资源曾经是最重要的资源,现代的发展已经将太空资源、空间资源、信息资源划入到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范围中。而这些资源的占用则必须要有高科技的支持。英特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内容。在网络上注册自己商业的域名,不仅是商务交往的需要,也是自身形象的塑造。但掌握科学技术的部门或单位往往抢先注册域名以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而且利用网络广告的方便,大量散发广告文件,造成信息污染等。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本身会对环境生态的循环造成失调,但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早已超过了科学技术带来的这种影响。防止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造成的非技术性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社会生态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发展科学技术,保护社会生态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损害环境的结果。这一方面需要改进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更新的技术,消除污染。此外,还要特别防止和反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动的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和促进社会生态的良好发展。
1. 重视生态工艺技术
所谓生态工艺就是进行无废料的生产工艺,用闭路循环的方式,把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将废料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尽可能减少废料。这种工艺既可以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采,也可以防止无节制地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生态工艺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在这些方面,目前尚需要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排放物质的回收方式和再利用技术。虽然有些物质从理论上讲排放到环境中是污染,对于社会经济和回收技术来讲可能是无法回收的,除非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排放物质的回收和利用才能成为现实。例如二氧化硫的回收就具有这样的问题,许多二氧化硫都是在小量燃烧中产生的,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回收设备都会超过其使用价值,因此回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出现了第二方面的研究,如何使用更新的科学技术代替原有技术,减少污染,或者对形成的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目前尚无再利用价值的物质就只能以废物的形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如何进行无害处理就是重要的技术。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减少浪费,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原料浪费惊人。国外每吨钢的综合能耗为0.8吨标准燃烧左右,我国却在1.5吨左右,几乎高出1倍。国外大型电厂的热效率在40%以上,我国仅为27%,整个能源利用率不到30%,比日本和美国低20%以上。我国煤炭产量与美国差不多,但煤灰渣的排放量却比美国多3倍。这些浪费不仅增加了商品成本,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减少这类污染除了加强生产管理外,提高生产技术也是重要方面。具有高效节能的生产设备是减少污染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在工业化之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解决生产中的低效率,那么,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增加了新的目标,就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的生态平衡水平。因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
2. 开展共同目标的协作研究
加强对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进行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这已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联合人类的共同力量,开展相关的研究,以求得有效的研究成果,减少环境污染,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全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个计划提出了14个领域的研究计划:①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影响。②不同土地利用和经营措施对温带和地中海森林景观的生态影响。③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措施对放牧地、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场(从温带到干旱地区)的影响。④人类活动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特别强调灌溉的作用。⑤人类活动对湖泊、沼泽、河流、三角洲、河口和沿海地区的价值和资源的生态学影响。⑥人类活动对山地和冻原生态系统的影响。⑦自然区域及其遗传物质的保护。⑧岛屿生态系统的生态学与合理利用。⑨在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化肥的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估计。⑩大型工程设施对人类及其环境的影响。(11)城市系统的生态学内容,特别强调能源的利用。(12)环境的改造及其人口适应数量和遗传结构的朴素关系。(13)对环境质量的认识。(14)环境污染研究及其对生物圈的作用。在确定的这14个领域中,又强调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在人类不同程度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功能;二是人类影响下资源的管理与恢复;三是人类的投入与资源的利用;四是人类对环境压力的反应。
这个计划已经有113个国家参加,拟定了数千个研究项目,参加研究的科研人员数以万计。有些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如城市生态学研究已经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四个方向。①开展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地的生态学综合方法研究。②扩大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围,包括各种生物、地理、社会、经济类型的深入广泛研究。③加强系统分析方法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和规划中的应用。④城乡相互关系的动态研究,特别是资源利用和保护研究。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的科学技术研究日益重视,并且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这些研究工作。科学技术的研究与使用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也将会迅速显示出来。
三、重视社会科学的环境保护作用
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已经被人类所认识,但许多人却将科学技术局限于自然科学范围而忽略了社会科学的作用。实际上,许多环境保护作用都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仅从理论上讲,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虽然是通过自然科学进行的,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通过人类的群体活动才实现的,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活动就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结果,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离开了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规律仅仅反映了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不是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从现实讲,生态经济学,企业的生产管理,社会组织的资源配置等,都应归于社会科学的领域。
从城市生态系统来看,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即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在这三个子系统中,自然系统是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但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却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而且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都是十分密切的。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绿色植物大量减少,因而出现局部地区温度升高的“热岛效应”。如果深入研究产生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效益问题。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就促使建筑商投资建设高层的密集的房屋。如果经济问题没有改变,这种建设的方式也很难改变。因此,自然环境的保护本身就是社会问题,进行生态环境的研究离开了社会科学就很难获得成效。又如,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人类曾经认为自然环境就是垃圾处理场,几乎所有的生活废物都向自然环境中抛弃,结果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改变环境状况,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本身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至于经济系统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经济学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社会系统的发展和调整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组织的变动、资源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都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从农业生态系统看,它也包括两个子系统:生命—环境系统和经济—技术系统。前者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系统,后者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的研究系统。一般都认为农业技术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多的涉及到使用者如何接受新的科学技术。这不仅有经济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社会问题。新的技术与产品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都影响到技术的应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比科学技术教育工作更有影响的是新技术推广的说服工作。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环境来获得收益,采取合理开发的生产方式,也必须注意新技术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
由此可以看到,无论是地区性生态环境还是生产生态,都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而较长时期内环境保护都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消除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无公害处理技术、低污染生产工艺都有明显的进展,但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尤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社会应用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的全面认识,不了解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因而唯技术的生态环境保护观是不全面的,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防治环境污染中,不仅需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且还需要解决文化观念问题。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无论人类是否认识到这些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科学技术都会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各种技术产生的环境后果将会有更多的认识,也就有更好的方法来防治环境污染。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动态介质生态平衡的最有力的保证。而这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了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自然科学,也包括了对社会规律认识的社会科学。只有两个科学都得到发展,环境保护才能真正实现。
四、防止和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战争对社会生态是最大的破坏。战争不仅波及数十亿人口,杀害千百万人类生命,毁灭广阔的城市和乡村,破坏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且还破坏自然环境。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其战争创伤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是难以恢复的。因此,防止和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社会生态,是人类的一件大事。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防止和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和方针,并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鸿沟再扩大下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实证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应当看到,现代战争由于使用了高科技武器,其危害性更大。现在不仅有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等毁灭性极大的高科技武器,而且还出现了杀伤力极大的激光武器、生化武器等新型高科技武器。可以肯定的说,对它们的使用,必将导致社会生态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因此,在发展科学技术、保护社会生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防止和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