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论文_李兰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论文_李兰

李兰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外一病区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

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下面结合实践体会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药物因素

1.1.1液体、针剂本身因素:药物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未达标, 导致药液未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即:100ml或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每1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还有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入后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反应[1]。

1.1.2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在输液制品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处方中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导致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加入中成药则更甚;中药注射液配伍0.9%生理盐水,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与5%GS、10%GS配伍的微粒数。同时,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微粒的数也不同,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当则也会导致输液微粒增加。

1.1.3药液容器、包装、储存及放置时间的污染:由于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特别是盐类、复方枸橼酸钠、氯化钾等药物,对容器有一定侵蚀作用,接触时间越长,脱落的微粒也就越多。另外,药液与橡胶塞接触发生反应以及附着于橡胶塞表面的填料成分脱落,可产生浑浊、白色及有色粒子。液体及药物在搬运过程中碰撞,或由于温度、湿度、避光等环境变化导致保存不当,操作时检查不严也会产生结晶、沉淀,造成微粒污染。

1.2 一次性输液、注射器具污染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本身带有未塑化的离分子微粒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带入微粒污染液体。一次性输液器虽然都有过滤网,但实验表明,它只能滤去≥10um的微粒,而较小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且最长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否则对人体有害。

1.3 临床准备及操作因素

1.3.1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污染:操作人员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等,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3.2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抽入注射器的空气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空气中的CO2还会与药液中的钙盐产生CaCO3结晶形成微粒导致污染;同时,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重输液微粒污染,而且操作人员的手未清洁也会带入微粒污染。

1.3.3注射器型号的选择及反复穿刺胶塞微粒污染:配液时针头型号越大,液体中胶屑就越大;针头穿刺瓶塞,导致胶塞脱落,使微粒落入输液瓶中,穿刺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研究显示: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2um微粒平均增加5~7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70倍[2]。

1.3.4对于不溶性粉剂,采用敲击配制法,使玻璃碎屑混入药物中,造成微粒污染。

1.3.5割锯安瓿及抽吸药液时,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 安瓿在热封口的过程中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据报道,一支5ml的安瓿,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瓶内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假如用酒精棉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微粒污染会明显减少。实验证实,割据安瓿1/4周较割据1周,安瓿内药液被玻璃微粒污染为少(P<0.01),故又提倡仅割锯1/4,并用酒精或稀释碘酊擦拭后掰开为宜。另外,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易造成污染[2]。

1.3.6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虽然治疗室天天消毒,开放使用后很快被污染,在配液过程中,使空气中细菌/尘埃进入输液瓶内。病房中的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的含量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以及穿刺操作时污染针头,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滴注40分钟后,病房输液中的污染微粒是实验室的601%,输液后剩余药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达71%。

2.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输液微粒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经过较大的静脉后流经微小的毛细血管网,在血液循环中作为异物,不能被代谢吸收,其产生的危害性严重而持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量研究表明,输液微粒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性质、堵塞血管的位置、血液循环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3]。

2.1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成人毛细血管内径一般平均是6μm~8μ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内径仅3μm~5μm,当药液中的微粒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的内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人的心、肝、肾、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网,这些器官是输液微粒常见的沉积部位。据有关报道,长期输液的病人死后解剖发现其肺部有明显的沉淀物,这是由于长期静脉输液微粒缓慢沉积的结果。过多的微粒栓塞将会直接影响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有研究表明,不溶性微粒栓塞脑血管可以引发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甚至瘫痪,阻塞肾动脉可引发肉眼或镜下血尿及肾血管球性肾炎[4]。

2.2 引发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以后,可随着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壁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连,导致静脉炎的产生。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的肢体出现疼痛、输液血管局部变硬、呈条索状,是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有研究也表明,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中有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致。化疗药物因刺激性化学成分和含有较多的微粒更容易引起静脉炎。

2.3 引起肉芽肿

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脑、肾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外一个吞噬细胞,这样死亡细胞会越黏越大,在局部形成肉芽肿。有报道,在尸检中曾发现用过40L液体的肺标本有5000个肉芽肿[4],肺的肉芽肿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会引起肺癌。

2.4 引起肿瘤样反应或肿瘤形成

石棉纤维常可以引起肺癌。动物试验发现,给大白鼠注射含有石棉纤维的注射液,注射部位及沿引流的淋巴管可发生肿瘤,胸膜和腹膜可出现间皮瘤。

2.5 引起发热反应

临床输液时,偶有病人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现象,往往是由于药液本身、输液器或临床操作带入大量输液微粒所致[5]。

2.6 引起变态反应

药液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以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3.保障输液安全,防范输液污染

3.1 严格把关药液的生产环节,必须选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优质药液、药物及一次性输液器具。

3.1.1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操作前要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容器有无裂痕及破口,瓶盖有无松动,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方法:检查时光线要充足,按照一看二倒三摇四看无挤顺序检查。

3.1.2已经配置好的药液应立即进行输注,已经打开的安瓿或溶解好的药液如有剩余,不能留着继续使用,因为药液经过加药、溶解、打开已经与空气接触。

3.2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1)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2)注意药物溶解度:浓度越高,微粒越多;稀释药物时应使其充分溶解,特别是溶解度小的药物,需要增加溶液量。(3)护士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4)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严禁随意配伍。(5)任何药物要做到现用现配。(6)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避免因溶媒改变引起药物溶解度及pH值改变,出现沉淀、混浊和结晶析出。(7)使用粉针剂药物时,必须将其完全溶解。(8)抗生素与中成药连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隔冲管,从而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

3.3 输液容器及药品的包装与储存

(1)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药剂科;(2)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液体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不能倒置存放;(3)输液容器及器具使用后毁形,不可回收再利用。

3.4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的使用

(1)操作前仔细检查外包装有无漏气、生产批号、生产日期;(2)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用。(3)静脉推注药液时,可采取通过莫菲氏滴管测孔用药,防止因未通过输液器终端过滤造成微粒污染。

3.5 操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3.5.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5.2最大限度降低针头穿刺胶塞微粒污染:正确配药,防止微粒污染,改变传统的的抽药方法,安瓿不能倒置,针头于安瓿中部抽吸,在抽吸过程中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防止安瓿端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6];改进加药针头,将针头的尖端做成封闭圆锥形,在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可一定程度避免刺穿胶塞时带入微粒[6];配药的针头越大,药液中的胶屑也越大,一般采用9~12号为宜,以减少橡皮屑的脱落,同时一定注意仔细检查针头有无弯钩,杜绝使用有弯钩的针头。此外,临床配液时,对不易溶解的粉针剂不能过度敲击,宜选用带有负压的粉剂制剂,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药液引起污染。

3.5.3提高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技术,减少穿刺失败率,若穿刺失败更换针头[7]。

3.5.4如何正确切割玻璃安瓿:切割玻璃安瓿时,割据痕长应小于颈部的1/4周,应先消毒安瓿颈,锯割后再次消毒方可掰开,且须倾斜45°,减少玻璃屑污染。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否则安瓿局部会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8]。

3.5.5配液间及病房环境符合要求:有条件的医院应在治疗室内配备净化无菌工作台,治疗室消毒1~2次/日,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病房安装空气净化设施,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的数量,使输液环境洁净,及时进行出院床单位清洁与消毒,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保持病房清洁整洁,空气流通[9]。

4.讨论

4.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性让我们意识到,不具备慎独精神,在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可能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伤害。

4.2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无菌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技术性很强,它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抱有侥幸心理,需要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意识到不按操作规程做会引起人命关天的后果。同时,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护理工作光有经验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4.

[2]代小平.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08,6 (12):921922.

[3]何秀芳.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 (1):1315.

[4]滕久理,张晓红.静脉输液热原反应原因及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8.

[5]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3.

[6]张瑞银.浅论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危害及预防[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6):107108.

[7]张秀云.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3):343.

[8]李玉梅,李家育,陈善等.安瓿切割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4.

[9]陈岚.输液反应与医院外源性感染[J].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5.

论文作者:李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论文_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