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中国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劳动力论文,状况论文,战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与各类自然资源相比,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80年中国劳动力为5.3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4%,相当于高收入国家1.46倍;1995年中国劳动力为7.0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3%,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64倍。1995年中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均占世界总量的7%,森林面积占世界总量的3.3%,草地面积占世界总量的9.3%;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34%,天燃气占世界总量的1.20%,煤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0.97%,水电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3.22%;中国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的3.4%;中国国际专利批准数占世界总量的0.27%。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大大超过中国上述各类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如何有效地开发这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关键。
第二,未来持续的就业压力
未来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形成持续的就业压力。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15-64岁人口1995年为8.07亿人,2000年为8.5亿人,2010年为9.70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亿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亿人,约增长23.5%。
这表明,由于我国总人口规模过大,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增长。就业供给量大大超过就业需求量,这是中国基本国情之一,也是今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格局,劳动就业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第三,迅速上升的总人口就业率
国际上通常使用总人口就业率(即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我国总人口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八五”期间达历史最高水平。1952年全国总人口就业率为36.1%,到1978年上升为41.7%,80年代为50%以下,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在56%左右。由于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15-20岁青年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60岁以上人口)过多地加入或不退离就业队伍,导致我国总人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国15-24岁青年就业人口比例过高,几乎每5个人就有4个人就业,应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我国15-2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24591万人,从业人口为19253万人,占这一年龄段人口总数的78.29%。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太高,人为加剧了就业竞争。60-64岁人口仍在就业者约2218万人,其劳动参与率分别为56.1%、51.7%、48.9%、47.0%和43.4%,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形成竞争关系,抢了青年人口的“饭碗”。
·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阶段。妇女就业参与率是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据联合国统计,1993年发达国家妇女就业参与率平均为4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9%,印度只有31%,而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高达45%。
·中国总人口就业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属于世界上高就业模式。1990年印度总人口就业率为43%,美国为40.2%,加拿大为42.5%,日本为51.8%,德国为31.2%,英国为43.7%,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46%,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为49%,中国目前高达56%。如果按这一比例,随着总人口的增长,到2000年,我国总人口中就业人数将有7.1亿人,2010年为8.01亿人,2020年为8.6亿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总人口就业率高,形成巨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从而会造成持久的就业压力。
高水平的总人口就业率反映了中国实行了一种十分特殊的“高就业”模式,既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超越了发展阶段,也人为地加剧了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
第四,全国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以来,全国在业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82年的28.20%下降到1990年的16.92%,1996年降为13.0%。
·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1982年为5.808年,
1990年上升为6.805年,1996年提高为7.297年,比1982年提高了26%。
·随年龄增长,我国就业人员成人识字率不断下降。16-19岁劳动力成人识字率最高,为98.2%,20-39岁劳动力成人识字率均在90%以上。这反映了年轻一代比年长一代识字率水平和文化程度更高。
·我国不同职业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差异十分显著。1990年,全国各行业中平均文化程度最高的职业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11.766年;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10.885年;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0.671年;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为8.572年;文化程度最低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为5.728年。
·全国各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差异较大。1996年劳动力成人文盲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60.4%,其次是青海,为41.6%。全国劳动力成人文盲率最低的地区是北京,为2.00%,其次是辽宁,为3.4%,上海为3.8%,吉林为4.6%,黑龙江为4.9%,天津为5.0%。
·与国际相比,我国劳动力文化程度虽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990年发展中国家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43年,中东和北非地区为4.47年,撒哈拉非洲地区为2.93年,拉丁美洲地区为5.24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6.08年,南亚地区为3.85年,OECD国家为9.02年,前苏联和东欧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为9.98年。相对周边国家(除了日本和俄罗斯),中国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大中城市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超过9年,这是中国能够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基地的重要优势之一,也为中国经济起飞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总之,相对其它任何一种资源,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但与此同时,这也对中国构成了持久的就业压力,即中国必须以占世界很低比例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来为占世界1/4以上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机会,这对任何一届政府都是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