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探析_帝国主义论文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探析_帝国主义论文

试析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A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3)05-0044-05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指导东方其他落后国家革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俄国、印度、中国等为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殊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不仅是列宁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实现了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转移,直接指导了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我们正确认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思想指南。

一、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在列宁所生活的年代,世界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了较之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期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新特征,尽管资本主义总体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各国的发展却很不平衡,一方面英法德等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不仅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而且改良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渐趋占据了工人阶级思想的主流,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诸多质疑,各种各样反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日渐高涨;另一方面,东方国家在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之下,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而俄国的国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革命形势不断高涨。正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开始孕育,并不断发展,最终走向成熟。概括起来,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

(一)早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前,特别在1905年前后

列宁早年在其艰苦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就已经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他不仅关注俄国的命运,还高度关注东方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运动。在1905年前后,列宁便撰写了《对华战争》、《文明的欧洲人和野蛮的亚洲人》、《巴尔干和波斯的事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列宁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列强在东方发动殖民战争的实质和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基于东方国家逐渐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现实,列宁指出东方各民族已经是“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的客体,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当肥料”,①但“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②列宁热情讴歌了东方国家的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充分肯定了东方各族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列宁还把东方强大的民主主义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起来,提出了“东方已经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重要论断。总的来看,列宁在早年的革命和理论创作过程中已经开始大量涉及东方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直接指导东方国家革命的理论,只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历史条件和所肩负的主要任务限制,列宁还未及全面、系统地阐述其东方社会理论。

(二)中期:1920年7—8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列宁得暇系统地梳理和发展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1920年7—8月间,共产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前夕,列宁为大会准备了一系列文件,如《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土地问题提纲初稿》等等。在大会上,列宁又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等几个报告。在这些文件和报告中,列宁系统阐述了其关于东方国家和民族的革命和建设的一些基本观点。他充分肯定了东方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强调苏俄应与东方各国结成紧密的联盟,认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③此时的列宁已经把苏俄和东方其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性事物来看待,指明了东方社会发展的条件、意义和前途,从而标志着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晚期: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至列宁逝世前夕

有鉴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严重问题,以及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需要,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积极探索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而且深入思考了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撰写了诸如《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创造性地说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和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指明了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方向,实现了其社会主义战略由西方向东方的转变。尽管列宁英年早逝,但其东方社会理论在其生前就已经臻于成熟。

二、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不同时期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十分丰富,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概括起来,其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涉及东方革命和东方社会主义建设两大方面。

(一)关于东方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革命陷入低谷,而东方革命却不断掀起高潮。列宁深入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提出了关于东方革命的一系列重要观点。

1.在帝国主义阶段,东方比西方更容易发生革命

前文已经论及,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调整了国内的统治策略,更多地使用怀柔手段分化瓦解无产阶级队伍,弱化工人阶级的斗争意志,使工人斗争日益滑入改良主义的泥沼,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爆发真正意义上的、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相反,帝国主义对东方落后国家的殖民侵略与掠夺却变本加厉,这必然引起东方人民的坚决反抗,导致东方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东方原本就存在的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东方国家的社会矛盾远远超过了西方,革命形势日渐高涨。列宁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变化,果断地把革命的视线从西方转向东方,明确指出,在帝国主义阶段,东方比西方更容易发生革命。他说:“现在的形势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的被剥削劳动阶级。”④除了认为俄国比西方国家更容易爆发革命之外,列宁还对整个东方的革命形势都十分看好,对之充满了期待。

2.东方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但东方的民族民主革命很容易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尽管盛赞了东方的革命,但也未失理性地客观分析了东方的革命问题,明确指出,东方落后国家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其革命首先是民族民主革命。他还全面分析、充分肯定了东方的民主主义运动及其领导者资产阶级民主派,对东方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政策与任务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列宁强调东方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但他又认为东方的民族民主革命很容易转向社会主义革命。他在1921年10月14日撰写的文章《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就明确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⑤列宁提出这样的论断绝非一时的臆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被实践所验证的。

3.充分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势,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有可能获得成功

列宁不仅提出东方的民族民主革命容易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而且充分论证了东方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可能性。在谈及东方革命的有利条件时,列宁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就的特殊国际环境,指出“正是由于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东方已经最终加入了革命运动,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⑥列宁还特别强调,在有利的革命形势面前,无产阶级如果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斗争策略,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爆发,而且完全可能取得胜利。

(二)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建设

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获得胜利之后,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历史性地提到了列宁的面前,即俄国究竟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不仅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而且在理论上也做了详尽的论证,阐明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1.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实现社会主义

由于未能充分认清革命的形势,教条狭隘地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十月革命前后有不少人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能否成功尤其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孟什维克甚至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现社会主义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从历史观的高度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教条主义观点,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⑦,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发展的特殊性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内战争胜利后,列宁更是明确提出了俄国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特别是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使列宁相信俄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更加坚定了俄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

2.东方落后国家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东方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在曲折中前进

尽管列宁深信社会主义在东方一定能获得成功,但他也充分认识到了东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首先,列宁强调东方国家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即要“迂回、渐进”的方法。他说:“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⑧因此,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特别强调利用小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商业、市场和货币的作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从而全面贯彻了向社会主义迂回、渐进过渡的思想。

其次,列宁辩证而理性地分析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指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曲折但前途光明的过程。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条件不充分,这就决定了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更艰巨,需要做的工作更多,这必将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是在列宁看来,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使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他说:“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⑨

再者,列宁提出了前进过程中实行必要的战略性退却的思想。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就曾说:“这个政策之所以叫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在向后转。我们现在退却,好象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⑩战略性退却思想的提出说明列宁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从更深层次积极思考了如何在曲折中前进的路径问题,从而使他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得以进一步升华。

三、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要义,而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东方国家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无法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一)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要义

1.理论精髓的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在哪里?笔者认为就在于他们观察分析东方社会的出发点、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从全人类解放的高度思考东方社会问题,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寻求使东方民族能够彻底挣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枷锁,改变其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其理论演绎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的,这体现出了他们作为无产阶级思想家的高尚境界。而列宁作为一个东方人,对东方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有更深刻的切肤感受,他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始终也贯穿着“民族解放”的主旨,他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承续的不仅是理论的表白,更是对东方民族那份真诚的情感,这种精神主导、引领着列宁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分析东方社会始终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强调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各民族发展道路的辩证统一性,强调要具体分析历史环境。从早期关于东方社会的认识,到中期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到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特殊性的考察乃至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不是孤立地研究这些问题,而是将其纳入世界历史的视域中加以考察。列宁同样也是在世界历史的视域中认识和论证俄国等东方国家发展的特殊性,尤其在具体分析历史环境、认知时代的特征进而把握历史的机遇方面,列宁更是显得炉火纯青。正是运用这一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走一条非西欧式的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而列宁则得出了“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成功”、“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实现社会主义”等结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东方社会理论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根据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完善甚至修正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并没有影响其理论的科学性,反而使之更具有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宝贵的理论品质深深影响着列宁,为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列宁并没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是创造性加以应用和发挥,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列宁主义这一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也坚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敢于自我否定。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和品质,才有从“期待东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携手并进”到“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获得成功”的升华,才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等。

2.核心要义的继承

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其对东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认识乃至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东方国家可以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的理论继承了这一核心要义。马克思恩格斯早前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揭示了东方国家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而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东西方关系时,也强调东方国家面临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条件和发展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俄国社会结构特别是农村公社二重性以及公社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分析,认为俄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而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论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以在俄国首先爆发并取得成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后利用这个政权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世界市场相连,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存在,俄国要想实现跨越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的成果,而列宁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俄国也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后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都贯彻了这一思想。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一脉相承的。

(二)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

1.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更全面、更系统、更具实践性的论证

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尽管具有天才般的眼光,但只是提出了某种可能性或大略的判断,其理论建构只是初具轮廓,而列宁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证,而且因为列宁的理论创造是建立在俄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初步论述了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而列宁依据对帝国主义时代条件的观察,立足于现实,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重要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他首先通过对东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充分肯定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进而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指出了东方国家实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还科学地阐述了东方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东方落后国家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的成果来实现“跨越”,但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设想,并没有论及如何使之得以实现,而列宁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一设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具体提出了通过租让制、代售制、合作制等形式吸收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系列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大多得到了落实,并获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效。

2.列宁基于东方国家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认识,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超越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但不可能解释在他们身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所有现象和问题,甚至教条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列宁则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在坚持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精华的同时,又大胆地创新,实现了某些方面的超越。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以西方为重心,西方革命指引着东方民族的解放斗争,这事实上是一种“西方重心论”,(11)即便其晚年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东方问题上,提出了“跨越”思想,但在论及其实现条件时,依然强调“西方国家率先爆发革命获得成功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给予东方国家必要的援助”的重要性。列宁起初也是立足于西方来分析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但在革命的实践中,列宁逐渐改变了这种思维方式,转而从东方国家的现实和革命的实践来思考东方问题,提出了“一国胜利”理论,论证了“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爆发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获得成功”等重要观点,不仅直接指导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重大转变。

又如,在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上列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从社会演进规律的高度论证了过渡时期问题,明确指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在实现“跨越”之后将进入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他还针对俄国的国情详尽地探讨了过渡时期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过渡时期俄国的社会发展任务、发展途径、发展主体、发展规律等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理论中没有或未及详细展开论述的一系列问题。列宁的这些理论创新直接指导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亦极具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9页。

⑤⑧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170、244、175页。

⑥⑦⑩《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0、370、296页。

(11)这与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所坚持的以西方为中心,按照西方的价值判断和逻辑思维来看待东方社会发展的“西方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标签:;  ;  ;  ;  ;  ;  ;  ;  ;  ;  ;  ;  ;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探析_帝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