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仿真与模拟论文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仿真与模拟

杨春梅1,徐小峰2,3,齐 琪1,林书达1,张 也1,胡银根1

(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3.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摘要: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为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与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上海市宅基地利用SD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35年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SD模型是有效的;(2)现有发展趋势下,到规划末期上海市常住人口、建设用地规模会超过规划目标,宅基地总量将会减少约63%,宅基地利用率提高至96%左右;(3)对宅基地面积的影响: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人口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对宅基地利用率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变化>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结论:(1)协调好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模式调整关系,严控土地用途转变,有助于实现规划目标;(2)利用经济优势多途径盘活乡村低效资源资产,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

关键词: 土地管理;宅基地;系统动力学;城乡融合;上海市

1 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但现阶段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土地资源利用格局失衡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口迁移导致农村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中国农村宅基地有10%~20%是闲置的,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1],而城镇建设用地却面临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国家推进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政策,旨在破除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在城乡形成人口、土地、产业等良性循环。对高水平、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进行仿真与模拟,有助于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实施科学整治等措施,对促进宅基地集约利用、缓解城乡建设用地双扩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宅基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军工科研单位没有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情况纳入科研部门年度考核中,没有将项目执行效果纳入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中。同时项目组织架构不完善,任务分工不清晰,产出成果不具体,任务完成时间不明确,导致缺少考核和评价的依据。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项目往往不受重视,人员积极性不高,影响项目完成质量。

目前国内外对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较少,类似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居民点方面。西方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民点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居民点等级结构、空间分布形态、布局演变、空间分异等方面[2],如CARMEN CARRIN-FLORES等[3]将空间景观格局指标与Probit模型相结合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居住用地选择与扩张的影响因素;PAK M和BRECKO V[4]以Slovenia中心村Cirkovce为例研究了农业市场发展、生产变化、人口流动和农村居住用地形态与布局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地理位置会影响村庄的形态布局;WOJCIECH PAWLOWSKI[5]从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出发,分析了村庄聚落结构和发展形式变化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民点整治潜力及模式[6-10]、用地布局[11-14]、演变的驱动机制[15-18]等方面。如张娟锋等[6]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圈内、环内、环外三类,认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驱动力不同,应结合空间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曲衍波等[8]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规划5个方面构建潜力测算模型,测算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赵冰雪等[19]、姜广辉等[20]分别利用GIS、RS技术以及回归分析模型对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苏高华等[15]认为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因素是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陈阳等[16]、谭雪兰等[17]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从宅基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选取相关变量指标,利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得出影响宅基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1-23]。但是以上研究大多从相对简单的要素出发,部分研究采用较为简单的多元回归或单一的相关分析方法,仅分析了宅基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未能阐明宅基地利用变化的多因素相互驱动机理以及可控变量指标对宅基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程度,难以实现对宅基地利用这一复杂过程的解析[24]。为此,本文拟采用基于系统论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宅基地利用变化,从多尺度空间关联的角度反映宅基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理,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油田企业是一个跨地区、跨专业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单位分散,点多面广,合同种类多、数量大,履行周期长,给合同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近年来,随着油田企业对外经济交往越来越大,签订合同的数量越来越大,合同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一种综合的仿真模型,近年来应用于土地资源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赵俊三等[25]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三级实证研究区耦合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及多尺度驱动机理时域行为进行再现与模拟;贾立斌等[26]通过构建凤台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凤台县土地承载力状况,并据此做出警情判定;李秀霞等[27]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基于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利用SD-MOP(system dynamics-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整合模型,对2020年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仿真与优化。以上研究成果表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能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模拟[28],运用于本文中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城乡融合发展对宅基地利用系统的影响机制、模式与效应,从而为宅基地利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区域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

上海市是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陆域面积6833 km2,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为2418.3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32.99亿元,城镇化率高达87.7%①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上海统计年鉴》。 ,理应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但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市正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失衡的问题。一方面,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约为3088 km2(其中农村宅基地总量约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3%),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5.2%,即将突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天花板”3200 km2。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住宅日常由老年人居住、子女偶尔回来居住,部分宅基地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宅基地利用率约为81.2%② 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由于上海市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性质区分,基本暂停了新增宅基地的审批,加上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的推进,上海市农村宅基地总规模呈下降趋势,2009—2017年农村宅基地总面积减少约29.73 km2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导基》这门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智慧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给学生输送课件、图片、视频及练习等,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实时发布小问题、讨论和头脑风暴,以满足不同学情的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迈入了新时代,伴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及居民对于物质精神需求的改变,农村出现了新产业、新业态,资本开始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莫干山“洋家乐”的兴起,农村大量宅基地变为租赁地产,宅基地利用价值逐渐显现。近年来,上海市乡村民宿、农家乐、观光产业园等新业态也不断涌现,促进宅基地利用率逐渐提升,仅2009—2017年提高了8.2%左右(图1)。因此,本文将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域,探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宅基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并对未来上海市宅基地利用进行仿真模拟,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地区宅基地利用提供借鉴。

图12009—2017年上海市社会经济与宅基地利用变化趋势图
Fig.1 The trend of socioeconomic condition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Shanghai City from 2009 to 2017

2.2 数据来源

由于宅基地相关指标的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带来的数据质量问题,本文建立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只采用了2009—2017年共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9—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自然资源部土地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服务平台、上海市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3 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机理分析

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住宅、商服、工矿及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的统称,是农村集体及其成员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和聚集地[29],而农村宅基地是农户或个人用于建造住宅而占有的集体土地,从概念上来讲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核心组成部分。马秋雯等[30]梳理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现状,构建了涵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潜在功能的分类体系,表明农村宅基地是居民点用地中具有生活功能的居住用地;张列等[31]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功能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4个一级地类,而宅基地是拥有居住、农业生产、服务功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之一。因此,本文借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来分析宅基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讨论,架构隐喻在媒体话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媒体话语更加具有说服力,达到引导和传播其价值观的目的。本文将以特朗普参加G20峰会时的新闻语篇为语料,着重分析其中的表层架构、深层架构和话语策略,旨在探索特朗普的“美国至上”政策带给其盟国的影响。

3.2 模型建立

为了研究需要,本文把宅基地从建设用地中分离出来,将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与其他建设用地两种类型。由于农用地、未利用地、宅基地、其他建设用地之间的面积变化是相互关联、此消彼涨的,再将该面积变化与人口、经济、社会变化联系起来,依据上文分析的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逻辑关系,形成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系统因果关系图(图3)。

基于以上分析,通过Vensim-PLE软件建立模型,借助SPSS 22.0得出模型内各要素的相关方程和参数值,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使最终建立的模型模拟结果逼近上海市发展现状(图4)。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地理边界为上海市16个市辖区,时间边界为2009—2035年,模拟基期为2009年,模拟时间步长为1年,历史数据时段为2009—2017年[33],模型中主要方程如下:

图2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逻辑关系图
Fig.2 Logical rel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change in Shanghai C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图3 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系统因果关系图
Fig.3 The casua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Shanghai City

图4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Fig.3 SD model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Shanghai C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8)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变化 = 22.936 - 0.001×第二产业增长值-0.001×第三产业增长值 + 0.547×(农村人口变化+城镇人口变化) (单位:km2

(7)空闲宅基地变化量= -2.96 + 0.005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0.15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2-0.016×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3 (单位:km2

(3)第三产业增长值=建设用地总面积×建设用地地均三产增值/104(单位:108元)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众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定性地总结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及人口、经济、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但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需要在较大的时间跨度内才能呈现出来,故而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等人文因素方面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机理[15-21]。但由于城镇化带来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会在土地利用上得到落实,并通过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32],因此,本文将宅基地利用变化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利用4大部分,根据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建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逻辑关系(图2)。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经济驱动力发生改变,一方面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变化,诱导城乡人口的迁移,人口驱动力导致人口数量、质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环境会得到调整,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随之发生转换;相应地,整个社会生活生产环境、人口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济驱动力,经济驱动力的改变促进系统内部要素进一步流动。经济、人口、社会三大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宅基地利用状况,构成了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宅基地利用变化系统。

(4)城市劳动力需求延迟 = DELAY1(年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1) (单位:104人)

(5)农村人口增加=(农村人口×人口出生率/103+农村人口机械增长)*承载力因子 (单位:104人)

(2)对比Current与方案一、方案二的结果可以发现:与现有发展趋势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提升10%,对宅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影响较小,其中宅基地面积增加0.3%,建设用地总面积减少0.01%,宅基地利用率提高0.64%,但是全社会人口增长速度提升10%,宅基地面积减小3.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0.1%,宅基地利用率与现有趋势相比低0.14%。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宅基地利用有不同的影响:与人口变化相比,经济发展变化对宅基地利用率影响更显著,而人口变化主要影响宅基地面积。因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向经济效益会加快形成农村农业新业态,促进空闲宅基地的盘活,提高宅基地利用率;在经济发展速度不变、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条件下对部分空闲宅基地的活化利用具有一定的困难,决策者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人口居住密度相对较高的城镇集中居住或农村集中居住的方式来确保户有所居,同时通过乡村地区建设用地减量化来满足人口增长导致的新增城镇基础配套建设用地需求,必然会以宅基地的整治、退出和复垦方式为主,因此宅基地总规模会相对较小,利用率的提高比现有发展趋势低。

(2)年新增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第二三产业增长值/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科技发展水平 (单位:104人)

(1)模拟招聘比赛。该比赛主要依托我校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区,如图1所示。该实验区由对抗区、公共服务区、外贸区、采购区、自主学习区、路演区等部分组成,能够很好的满足模拟招聘比赛的需要。比赛经历简历初选、模拟面试、企业嘉宾面试共三个环节。具体的,参赛人员准备个人简历上交,根据简历筛选出50名参赛人员;参赛人员抽签随机分为5组;分组完成后,每一组内进行抽签,决定面试官与应聘者角色(两个面试官,八个面试人员);进行模拟招聘时,评委进行观摩并分别为面试双方打分;最后,由企业嘉宾担任面试官,进行面试活动,学生观摩。

(1)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单位:104元/人)

(9)宅基地总量变化=建设用地变化-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变化 (单位:km2

4.2.1 模拟情景与参数设定

(10)宅基地面积 = INTEG(宅基地总量变化,440.58) (单位:km2

4 结果分析

4.1 模型检验

为验证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否能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与现实情况的相符程度,以保证模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采用系统存流量历史检验与灵敏度分析两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

在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学中,学生天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经常呈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同时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达到语文课堂理想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合理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汉字书写中感受到乐趣,推动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创新和改革。

模型的历史检验主要是判断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是否相符,模拟结果只有与历史数据相符才能证明模型有效,才能准确的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从系统中选取GDP总量、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宅基地总面积、利用宅基地面积、空闲宅基地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农用地面积9个与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的关键变量进行检验(表1)。结果表明,模型所测算出的各关键变量的模拟值与历史数据的绝对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

表1 模型历史检验结果
Tab.1 History test results of model (%)

系统动力学模型中不同参量的变化会对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主要是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值检测主要变量的变化幅度,灵敏度越低说明模型预测精准性越高,结构越稳定。从系统中选取7个关键参数值,分别增加、减少10%,检验模型中9个主要变量的变化幅度均值(表2)。结果表明,9个主要变量的灵敏度均小于10%,这说明宅基地利用模型对多数参数变化是不敏感的,模型具有充分的稳定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和模拟上海市宅基地的利用状况。

表2 模型灵敏度分析结果
Tab.2 Sensitivity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model (%)

4.2 不同情景模拟及分析

凡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为威而雨露之为泽,如龙虎之为猛而麟凤之为祥,磊磊落落,无纤芥可疑者,必君子也。 ……既定于内,则其形于外者……于汉得丞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事范文正公。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6]3641

宅基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与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及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结构转换密切相关,为了应对城乡融合发展下人口变化、资本流动、社会发展等要素的不确定性,分析不同发展水平下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城镇空间发展预留规划弹性,本文设定了4种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的情景(表3),分别分析了经济和人口、社会(土地利用调控)三大因素对宅基地利用状况的影响,以期为上海市调控经济、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匹配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由于《总体规划》对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非建设用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等与宅基地利用变化密切联系的因素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故本文选取2035年这一代表性的时间点考察宅基地利用相关状况,且依据《总体规划》提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农村低效建设用地优化与拆并并重的方针,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超过190 km2,占规划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以内,故在模型预测过程中,土地利用趋势将会倾向于对现有利用效率较低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控制农用地及存量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

4.2.2 模拟结果分析

(1)模拟结果如表4和图5。从总体来看,到2035年上海市凭借其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上海市常住人口显著增加超过2500万人,这一模拟结果与杨心丽等[34]基于经济增长条件下构建的关于时间、经济、人口的数学模型及石崧[35]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所预测的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结果一致;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至3200 km2以上,这一结果与复旦大学《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城市规模(人口与建设用地)多情景预测与应对策略研究》[36]报告中提出若上海市延续现状继续按照劳动密集形态发展,到2040年建设用地规模会突破3500 km2,两者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相反,若未利用地与农用地的年均减少量控制在10 km2以内,宅基地总量将减少约63%,宅基地利用率提高至96%左右。

表3 上海市宅基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案
Tab.3 Simulation program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Shanghai City

表4 不同情景方案模拟结果
Tab.4 Simul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programs

图5 各方案宅基地利用状况对比图
Fig.5 Comparis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each program

(6)农村人口= INTEG(农村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252) (单位:104人)

笔者当年从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属于多元文化研究范畴,正是美国学关注的重点。由于个人学术背景,笔者注重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建构分析框架,寻找研究方法,剖析文化现象。历史视角往往可以把文化演变看得更加清晰,社会学方法可以建构文化阐释模型。近年来,笔者还尝试运用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方法以及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对相应议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美国学的跨学科优势和开放包容特征。

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的威胁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1]。随着工业现代化、灌溉和设施蔬菜栽培的发展和栽培面积的扩大,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不当等导致温室大棚里土壤板结、盐渍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2-4]。如何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克服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代农业生产急于解决的问题[5-7]。

(3)根据方案三的模拟结果可知,第二、三产业增长速率分别降低和提高10%,对宅基地、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影响不大,宅基地利用率下降约0.73%,也进一步表明了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影响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率。上海市目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也在转型升级,二、三产比重将进一步缩小;从两类产业用地效益来说,三产土地利用的强度和集约度要高于一般二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需求量,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从而减缓了建设用地扩展进程和宅基地整理减量的压力,宅基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较小。

(4)对比方案四和其他方案的模拟结果可知,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即控制农用地与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会导致宅基地面积规模下降10%左右,建设用地总面积减少0.4%~0.5%。控制农用地与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与上海市实施“五量调控”(即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土地管理策略的目的一致,都将减缓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扩张。控制农用地与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相对于其他方案来说,对于抑制农村地区宅基地扩张作用直接而明显,也将是上海市今后土地管理的重要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从经济、社会、人口三大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对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相关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存流量历史检验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SD模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的实际情况,表明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人口变化是影响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2)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土地利用模式下,到2035年规划末期,上海市常住人口会超过规划目标2500万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3200 km2以上,若未利用地与农用地的年均减少量控制在10 km2以内,宅基地总量将减少约63%,宅基地利用率提高至96%左右。

(3)上海市宅基地面积、利用率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因素对宅基地规模、利用率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对宅基地面积的影响: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人口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对宅基地利用率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变化>土地利用模式。因此,上海市应该根据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明确宅基地利用目标,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作用的侧重点,适当调整土地利用模式和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

(4)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上海市宅基地利用进行仿真模拟,有助于上海市寻求经济发展、用地与人口之间的最优组合,对研究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宅基地利用变化的路径机理与发展趋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宅基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主观性,在指标选取、模型构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对模型进行完善,并对模型模拟结果作进一步检验,以满足今后的研究需要。

此外,限于篇幅和现有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设定模拟情景仅考虑了土地利用的面积模式,没有设定与此呼应的空间格局,制约了成果的应用。下一步将利用上海市空间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以便验证本文研究结论的合理性,提高成果的实用性。

图7所示为焙烧时间对浸出产物中TiO2含量的影响。由图7可见,一定时间范围内焙烧时间的延长,酸浸除杂效果会变好,当焙烧时间由0 延长到2 h时,浸出产物中TiO2含量逐步增加,但焙烧时间超过2h后,酸浸产物的TiO2含量反而出现下降,可能由于焙烧时间延长导致苏打焙烧产物出现烧结现象[15],形成一种粘结状物料难以被盐酸溶解。钛渣苏打焙烧时间取2h时,对钛渣中固溶体结构破坏较为理想,此时得到的酸浸产物中TiO2含量能达95.43%。

5.2 建议

在本文模拟的预测情景中,到2035年常住人口、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所确定的规划目标都存在一定差距,针对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提出两点建议。(1)协调人口增长的质与量,严控土地用途转变。由于上海市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模式的调整对建设用地、宅基地面积规模影响较大,一是未来20年上海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仍然不会减弱,需要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与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挂钩,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二是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市应继续对建设用地进行总量控制,施行减量化发展政策,严格控制未利用地与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加快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2)利用经济优势多途径盘活乡村低效资源资产,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根据规划所提出的要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城镇居住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规模,到2035年宅基地总面积会大规模减小,政府应该根据人口分布、人口转移等特征及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需求确定农村宅基地保有量,切实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布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因为经济增长是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要充分利用现有经济社会优势进一步盘活利用效率较低的宅基地,加快健全乡村观光旅游、民宿经济、新型农业等一体化产业发展机制,在控制宅基地“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宅基地利用的“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模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桂峰. 我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问题研究——以南京市的实践为例[J] . 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72 - 75.

[2] 邹利林,王建英. 中国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59 - 68.

[3] CARMEN CARRIN-FLORES, ELENA G IRWIN.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J] .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4): 889 - 904.

[4] PAK M, BRECKO V.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in Sloven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irkovce[J] . GeoJournal, 1999, 46(3):257 - 261.

[5] WOJCIECH PAWLOWSKI. Impact of spatial development of state agricultural farms and unification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s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rural areasrevitalization issues[J/OL] . (2019 - 02 - 24)[2019 - 07 -20] . http: //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57-899X/471/7/072042.

[6] 张娟锋,任超群,刘洪玉,等. 基于四维驱动力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 . 地理研究,2012,31(10):1815 - 1824.

[7] 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基于浙江省吴兴区的案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2):46 - 53.

[8] 曲衍波,张凤荣,宋伟,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 . 地理学报,2012,67(4):490 - 503.

[9] 郭杰,肖善才,欧名豪,等. 基于参与主体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0):86 - 94.

[10] 杨俊,王占岐,邹利林,等. 基于村尺度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整理时序研究[J] . 经济地理,2013,33(5):150 - 157.

[11]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J] . 农业工程学报,2008(11):69 - 75.

[12] 谢炳庚,曾晓妹,李晓青,等.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 . 经济地理,2010,30(10):1700 - 1705.

[13] 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71 - 77.

[14] 师满江,颉耀文,曹琦. 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J] . 地理研究,2016,35(4):692 - 702.

[15] 苏高华,陈方正,郑新奇. 基于系统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 .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117 - 120,126.

[16] 陈阳,李伟芳,任丽燕,等. 空间统计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鄞州区滨海平原为例[J] . 资源科学,2014,36(11):2273 - 2281.

[17] 谭雪兰,张炎思,谭洁,等.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 人文地理,2016,31(1):89 - 93,139.

[18] 王楠,郝晋珉,高阳,等. 曲周县盐碱地改良区农村聚落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20 - 28.

[19] 赵冰雪,夏敏,符海月. 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150 - 154,171.

[20]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2007(5):81 - 87.

[21] 刘红梅,刘超,王克强,等. 大都市郊区农村宅基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兼论上海郊区宅基地多功能与制度创新[J] . 城镇发展研究,2018,25(7):74 - 83.

[22] 米雪娇. 彭山区农村宅基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D] .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6,27 - 36.

[23] 李睿璞. 农村宅基地扩张与驱动机制研究[C]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45 - 51.

[24] 曹祺文,鲍超,顾朝林,等.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中国城镇化SD模型与模拟[J] . 地理研究,2019,38(1):167 - 180.

[25] 赵俊三,袁磊,张萌.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多尺度驱动力耦合模型构建[J] .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57 - 66.

[26] 贾立斌,袁国华.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以安徽省凤台县为例[J]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35(1):61 - 72

[27] 李秀霞,徐龙,江恩赐.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J] .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6):247 -254,294.

[28] 王其藩. 高级系统动力学[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 - 8.

[29] 朱凤凯. 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D]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14.

[30] 马雯秋,何新,姜广辉,等. 基于土地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分类[J] .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4):269 -277.

[31] 张列,王成,杜相佐. 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及其农户利用差异性评价[J] .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2):278 - 285.

[32]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等.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原锡山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04(1):22 - 30.

[33] 吴萌,任立,陈银蓉. 城镇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29 - 39.

[34] 杨心丽,刘骏伟,周为天,等. 基于经济增长的2040上海市人口预测论证[J] . 中国名城,2016(6):38 - 44.

[35] 石崧.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范式转型及上海实践[J] .规划师,2015,31(10):22 - 27.

[36] 复旦大学战略专题研究团队. 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城市规模(人口与建设用地)多情景预测与应对策略研究[R/OL] . (2015 - 05 - 18)[2019 -07-20] . 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6/0726/18/16954316_578565094.shtml.

Simul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Change in Shanghai City Unde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YANG Chunmei1, XU Xiaofeng2,3, QI Qi1, LIN Shuda1, ZHANG Ye1, HU Yingen1
(1.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3. 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Taking Shanghai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trend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chang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systematic perspective.System dynamics method was employed to build SD model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Shanghai City and simulate the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use in 2035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the model is valid; 2)und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by 2035, the 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Shanghai City will exceed the planning target, the total amount of residential land will reduce by 63%,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residential land will rise up to 96%; 3)the impact on the scale of residential land: land use pattern change>population change>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the impact on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idential 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population change>land use pattern. In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land use pattern adjustment should be well coordinated, and the strict land use change control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planning objectives.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should be well utilized to reuse inefficient resources and assets in the rural areas in different means,and the farmers’ residential land rights should be protected.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 residential land; system dynamic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hanghai City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815(82019)09-0056-10

doi: 10.11994/zgtdkx.20190910.091228

收稿日期: 2019-06-03;

修稿日期: 2019-07-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73,41271191);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课题(2017(O)-028(F)-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140419011)。

第一作者: 杨春梅(1996-),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地信息。E-mail: chechechecicici@126.com

通讯作者: 胡银根(1970-),男,安徽怀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地信息。E-mail: hyg@mail.hzau.edu.cn

(本文责编:仲济香)

标签:;  ;  ;  ;  ;  ;  ;  ;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仿真与模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