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与全球化”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与全球化”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全球化问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全球化问题”为主题的全国哲学学术思想研讨会于8月9日至14日在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和牡丹江镜泊湖召开。此次会议围绕我国哲学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等课题展开交流。到会学者专家70余人,我国著名哲学家黄楠森、高清海、李德顺、刘奔、孙正聿、张奎良、韩庆祥、叶汝贤、郭国郧、衣俊卿等出席了会议,国内重要高校大多派人参加了会议。《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等十余家重要学术刊物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三十余篇。就会议的规模和与会者的层次来看,这是一次最近时期我国哲学界少有的学术盛会。

大会进行了主题发言、分组讨论、再深入进行大会发言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副总编、研究员秦毅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都是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热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弄清一些基本理论的阶段,现在组织哲学等学科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以待时机成熟才可能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论。

大会上,衣俊卿教授做了题为“信息时代的哲学定位”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把未来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概括为“信息时代”要比概括为“知识经济时代”更为准确,更能全面地反映出其本质和特征。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哲学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从元哲学的角度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问题和研究方法。他认为近20年来我国哲学的发展扬弃了“文革”时期的单纯政治模式的研究,也扬弃了改革初期的单纯经济模式研究,当前正在着眼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而且随着哲学实践理性意识的成熟,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要求返回“生活世界”,特别是返回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领域,这也就是卢卡奇所说的“回归故里”。他还认为未来哲学的改造需要特别注意克服独断,要更加宽容和谦虚,要克服抽象性,更加平民化和现实化,要克服大一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未来时代文化的非神圣化和世俗化要求我国政治、哲学和各种学术都要回归日常生活和回归文化,而我们目前具体要做的就是要关注当前社会上所出现的文化模式的危机、转型等问题。高清海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当代哲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无论是我们以前遵循,还是后来反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我们长期排斥、后来又盲目引进西方哲学的成果,我们都是在围绕别人的东西旋转。今天,在我们面临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等问题时,我们再不可胡乱跟着别人跑,我们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尊严,要立足于自己独立的思考,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精神,立足于寻找自我和创造自我的目标。以往世界哲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足鼎立局面。但是中国哲学发展在当代处于停滞,西方哲学处于危机,其中后现代派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是这种危机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重建。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今后要把人类哲学文明中的各种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原则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黄楠森教授在其主题发言中指出知识经济等问题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应关注的问题,而且研究这些问题更为迫切地拱托出“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任务。但是这种建设绝不能取消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这种重建的任务虽然由列宁所开创,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所承担,但目前仍然是一个远远未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这种建设的出发点是要把哲学理解为提供知识、知识就要有正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包含情感、信仰等因素,但它主要是提供科学真理,它要吸收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成果,要把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成为真理的体系。世界观、本体论是这个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不可废弃的。

会议在分组讨论后再进行大会发言。孙正聿教授提出,目前世界时代的精神状况的重要特征是焦虑、物化与人化的矛盾与冲突、选择与标准的倾复。我国的改革与开放之前人们面临的是有标准而无选择,而市场经济的兴起使人们多有选择而弱化了标准。哲学也同样经历了柏拉图以来的本质主义重负和近现代非理性、多元化的盲目。知识经济、全球化等未来时期的哲学发展不能离开对于哲学本质的重建,这种本质就是超越两极、批判前提、追求崇高、表征意义。哲学的发展要立足于哲学教育的改革,这种改革要把教材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落到实处。韩庆祥教授指出,当代哲学的使命是理念前导和价值支撑,哲学的现实化也就是现实的哲学化过程。当前我们要确立的几大核心理念就是利(利益),即注重现实利益的观念,力(能力),即崇尚人之能力的精神,理(理性),即推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立(自立),即强调自立的原则。这四大理念引入到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转换现有的执政方式,主要反映在用人和制度管理上。四大理念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就要求积极塑造义利结合型、能力型、理性型和自立型人格,反对重权力轻能力,反对重人情关系轻科学态度,反对重先天给定轻后天努力,反对重依附轻声自立的价值取向。而这些落后的价值观正是导致中国近现代落伍的重要原因。

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生态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范畴,具有交往实践观的本性,知识经济生产方式突出了交往实践结构的性状,将全球化交往实践结构提升到新水平。知识经济生产方式在内容、结构、价值及发展趋势上具有超工业时代的特点,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基础。然而,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也必然要造成前所未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张奎良教授提出,“知识经济”概念有两重内涵,一是信息革命,二是全球化交往。这个时代的到来必将全面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社会的结构和面貌。哲学所要发生的变革将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成为主流,人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将成为我们的主题。济南大学安维复教授从唯物史观与知识经济问题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唯物史观看,知识经济不仅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且也是全方位的社会革命。从知识经济理论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失其真理性,但是关于产生力要素论和本原论假设应有改变。

刘奔研究员向大家提出了几点问题:首先,知识经济、全球化这些概念的确切涵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对这些概念无批判、无分析地拿过来就用。其次,我们动辙使用“时代”这个概念,但我们讲“工业时代”、“农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等是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时代概念确实应有丰富的内容,不能单一化,但在历史观中区分不同时代的根本标准、根据究竟是什么?再次,怎样理解哲学的学科定位?把理论知识区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是否科学?有人提出哲学应该科学化。有人认为哲学正在被边缘化,有人认为哲学应被中介化,应起到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结合各门类学科的作用,成为其间的纽带和桥梁,这是否成立?李德顺研究员则向大家提出了当前我国哲学应考虑处理好的几点关系。一是哲学讲“神话”和讲“人话”的关系。当前人类思想文化面临着重大转折,从实体性思维向实践思维、向主体性思维、多向性思维、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思维转折。我们怎样才能在多元的文化和科学中寻求有普遍性、共同性的哲学语言。二是处理哲学与哲学界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科与学说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学理与情理之间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学术与权术之间的关系。要使好的学术与好的权术相结合,而不能是其它几种结合。少插旗子多种树,这样才能使我国哲学事业真正繁荣起来。

会上,还有张曙光教授就知识经济问题对存在论、现象学的研究的意义:丁立群教授就文化的全球化问题;王南湜教授就实践哲学问题进行了发言。大会最后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东辉同志讲话并祝贺会议圆满成功。

标签:;  ;  ;  ;  

“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与全球化”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