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差异论文,东西论文,理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获得空前改善,经济增长速度也得到提升,那么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是否实现,东西部差距是否缩小?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区域之间是否实现了所谓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即区域之间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先拉大、后缩小)?这是人们十分关心和期待的问题。因此,当前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情况进行验证和总结,为“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政策依据。而2000-2010年正好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整10年时间,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验证和分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区域经济学理论中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变规律的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所谓“倒U型理论”,这一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于1955年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收入分配的“倒U假设”,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轨迹是先扩大后缩小,形成倒U型曲线。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于1965年把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并提出了区域差异倒U型假说。他对24个国家1949-1961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出现非均衡过程,即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处于扩大趋势;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转向均衡趋势,即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倾向于均衡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现象,也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方面。杨伟民(1992)通过分析1978-1992年人均GNP洛仑兹曲线,发现1989年的洛仑兹曲线与对角斜线相间的面积要小于1978年的洛仑兹曲线与对角线相间的面积,因而据此推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是扩大而是缩小。刘树成等(1994)使用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区域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别,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杨开忠(1994)采用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指标,计算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与之后的扩大趋势构成“V”字型变化。魏后凯(1996)使用锡尔系数计算了1985-1995年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得出的结论是区域之间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魏后凯、刘楷(199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周玉翠等(2005)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扩大,而沿海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李会宁、叶民强(2006)的研究则认为,自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指标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发现各地区之间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差距在拉大,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李文陆等(2007)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发现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而是“S”型的变化态势。

还有学者对东西部差距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蔡昉和都阳(2001)认为,东西部地区经济绝对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禀赋差距不断扩大。郭金龙和王宏伟(2003)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原因归结为资本流动。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除了资本流动以外,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程度、科技成果市场化等因素也是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杨文举(2006)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1997-2002年间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王晓鸿和王崇光(2008)通过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和历史的分析,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原因进行解析,其结论是,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因此认为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从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通过多个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曲线趋势进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多为东西部差距在拉大,没有出现倒U型曲线。他们所使用的数据大多为2004年以前的数据。由于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这个政策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程度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能否推动东西部差距的倒U型曲线关系的出现,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我们选取1978-2010年的数据,这涵盖了2000-2010年这一时间段,可以反映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10年以来的效果。在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选择上,由于人均GDP比GDP总量更能真实反映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本文选取人均GDP指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真实反映人均GDP指标的变化,我们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所有数据均使用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进行平减,将人均名义GDP转化为人均实际GDP。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择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分别用于度量1978-2010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来验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分布。

二、实证研究

现有的文献中描述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很多,主要包括: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总和差距三大类。其中,绝对差距①和相对差距②指标主要用来进行地区间的两两对比,而总和差距指标常用来反映多区域总体差异程度。为了准确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下面利用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并选择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指标分别用于度量1978-2010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构建如下模型来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关系。

(一)绝对差距

模型如下: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防止模型出现伪回归。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知,lnS和lny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说明单位根检验确定了lnS和lny序列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2.Johansen协整检验。下面采用Johansen检验模型(1)中各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显示lnS和lny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当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序列相关性时,OLS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拟合优度检验和方程显著性检验以及变量的显著性t检验也都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得到的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本文应用DW检验对模型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由以上结果可知③:DW=0.596241,很明显DW值小于dL值(1.321),说明该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消除序列自相关性。

为解决自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方法对原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得到结果如下:

图1 东西部绝对差距演变趋势图

上式结论表示:当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小于19691.28元时,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随着人均实际GDP的增加而扩大;当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大于19691.28元时,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随着人均实际GDP的增加而缩小;在19691.28元处达到东西部地区间绝对差距的最大值,即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绝对差距出现缩小态势的理论拐点大约在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为19691.28元左右。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为4143.657元(1978年为基期),根据我们估计大约在2025年左右,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将达到19691.28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将在2025年左右出现理论上的拐点,之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增加而缩小。④

(二)相对差距

模型如下: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防止模型出现伪回归。结果如下表4。

由表4可知,CV和lny序列的ADF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5%和10%的显著水平临界值,说明单位根序列检验确定了CV和lny序列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2.Johansen协整检验。下面采用Johansen检验模型(5)中各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显示CV和lny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3.拟合模型。(1)Wald检验。Wald检验是用于检验模型若干约束条件是否成立,其适用于线性与非线性约束条件的检验。在本文中,主要考虑模型(5):

当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序列相关性时,OLS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拟合优度检验和方程显著性检验以及变量的显著性t检验也都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得到的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本文应用DW检验对模型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由以上结果可知:DW=0.582352,很明显DW值小于值(1.321),说明该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消除序列自相关性。

为解决自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方法对原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得到结果如下:。

4.结果分析。由(8)式可知,东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同样呈现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发展态势,即表现为恶化—改善态势。经过计算,东西部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的拐点出现在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为721.1313元,即1993年左右。由图2可以看出,从1993年左右开始,曲线处于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近乎于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即改善阶段,这表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东西部之间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出现了明显的相对收敛趋势。

三、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一)东西部增长速度的比较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5年,东西部经济增长差距仍呈急剧拉大之势。在2000-2005年,东部的增长速度仍然快于西部,从2006年开始,西部增速开始高于东部,因此在模型中反映出东西部相对差距收敛趋势。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国家政策在前几年对推动西部经济增长效果不太明显,而到后几年,效果显著,以政府为导向的投资,大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拉动了西部经济增长。

二是2002-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整体高速增长阶段,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并且增速一年高过一年,而本轮高增长周期是以高耗能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快速增长所推动。在此期间,西部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部的一些省市区通过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能源优势而推动高载能产业及重化工业迅猛扩张。具有能源优势的省份,率先超越东部增长速度,并逐步推动整个西部增速的提升。

三是从2008年开始,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同时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东部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西部地区由于外向度较低,美国金融危机对西部经济产生的冲击较小,因而保持高于东部的增长速度。

(二)东西部经济总量上的比较

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6654.62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81408.49亿元,增长了388.80%,⑤与此同时,西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16.79%波动上升至2010年的最高点20.29%,上升了3.5个百分点。全国GDP总额由2000年的99214.60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401202.0亿元,增长了304.38%,低于西部近84.4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5171.1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48423.44亿元,增长了350.28%,低于西部38.52个百分点,其所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56.61%上升至2010年的61.92%,上升了5.31个百分点。东西部绝对差距由2000年的38516.47亿元拉大至2010年的167014.95亿元,上升了333.62%(见表7)。虽然在2000-2010年西部经济总体增长更快,但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基数远远低于东部,因而其与东部的绝对差距依然在大幅度拉大。

从2000-2007年的情况来看,西部生产总值占比由16.79%上升至18.50%,上升了1.71个百分点;东部生产总值占比由55.61%上升至61.68%,上升了6.07个百分点,上升速度高出西部4.36个百分点。再从2008年和2009年的情况来看,西部生产总值占比由2007年的18.50%上升至2009年的19.65%,上升了1.15个百分点;东部占比则停止上升,由2007年的61.68%下降至2009年的61.67%,微降了0.01个百分点。这说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这一阶段,西部经济比较优势上升更快,但并未改变东西部绝对差距拉大的趋势。由此可见,要改变东西部绝对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更大幅度地快于东部。根据表7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如果要在2010年保持东西部绝对差距不再拉大,那么2010年西部的增速必须等于或大于东部的3.14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东西部绝对差距拉大的趋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很难改变。

(三)东西部差距的结构分析

2010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81408.49亿元,占全国的20.29%;第一产业增加值10701.31亿元,占全国的26.4%;第二产业增加值40693.9亿元,占全国的21.69%(其中工业增加值34348.74亿元,占全国的21.35%;建筑业增加值6345.16亿元,占全国的23.75%);第三产业增加值30013.27亿元,占全国的17.34%。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248423.44亿元,占全国的61.92%;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7.57亿元,占全国的38.78%;第二产业增加值123959.14亿元,占全国的66.08%(其中工业增加值110711.66亿元,占全国的68.82%;建筑业增加值13247.48亿元,占全国的49.59%);第三产业增加值108746.72亿元,占全国的62.83%。从东西部差距大小排列来看,增加值数量方面的差距的排列依次为第二产业(83265.24亿元)、第三产业(78733.45亿元)、第一产业(5016.26亿元)。如果将第二产业分解到工业与建筑业,则排列顺序为第三产业、工业(76362.92亿元)、建筑业(6902.32亿元)、第一产业。占比上的差距依次是第三产业(45.49%)、第二产业(44.39%)、第一产业(12.38%)。如果将第二产业分解到工业与建筑业,则排列顺序为工业(47.47%)、第三产业、建筑业(25.84%)、第一产业。以上数据表明,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差距最为明显。

图3 2010年东西部各产业差距图

值得注意的是,东西部第三产业的差距主要由工业差距所引起,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工业方面的差距,因为东部地区工业更加发达,因而对这两个行业所产生的直接服务需求也相应较大,所以这两个行业所产生的业务量也较西部大。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导致工资水平也高于西部,因此东部地区的购买力或消费能力也大于西部,因而可相应带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更快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在1978-2010年间处于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发展态势的前半段(近似于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相对差距在1978-2010年间处于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发展态势的后半段(近似于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从而表明我国西部大开发已有成效,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差距最大;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西部工业的相对落后是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西部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西部的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有待于西部地区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来积极应对挑战。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①绝对差距反映地区间等级水平的差异,主要显示地区间差距的表象,其变动趋势主要受经济发展基数等水平的影响。如果经济发展基数的差距较大,即使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扩大的趋势。

②相对差距反映各地区间增长的差异,主要显示地区间差距的内在性,其变动趋势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④西部12个省市区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的假设:1.根据历史变化。按1978年为基期计算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2000-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10.4%,以此速度作为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增长速度,推算到2015年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平均水平为6795.62元(1978年为基期),2020年将达到11144.86元,2025年达到18277.63元。因此根据历史变化推算,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将在2025年左右出现理论上的拐点。2.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研究》预测“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将达到10%,在此增速下,预计到2015年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将达到6673.40元(1978年为基期);预测2015-2020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将达到10.5%,在此增速下,2020年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将达到10994.07元,2025年达到18112.15元。因此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提出的人均GDP年增长率进行预测,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将在2025年左右出现理论上的拐点。

⑤此处及以下数据的分析均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标签:;  ;  ;  ;  ;  ;  ;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