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产业区域不平衡及其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_国民经济论文

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及其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为例论文,性及论文,机制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利用山东省首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运用AHP方法,定量分析了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第三产业 非均衡性 机制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非常显著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第三产业发育还很不完善,空间结构也不尽合理。客观地分析我国第三产业的区域非均衡性,探求其形成机制,对于转化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指导第三产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现运用山东省首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2 非均衡性判定

非均衡判定方法很多,AHP(层次分析)法能统一处理定性与定量因素,具有简洁,灵活、系统、实用等优点,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递阶的层次结构。故我们采用AHP法对第三产业非均衡性进行定量研究。

2.1 判定目标的层次结构

如图1所示,我们将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分析与判定目标分为三层,A层为目标层,B层为综合指标层,C层为具体指标层。B层共分解为四项指标,B[,1]—综合实力指标,B[,2]—发展水平指标,B[,3]—发展潜力指标,B[,4]—效益指标。B[,1]由两项指标所构成,C[,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2]—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B[,2]由三项指标所构成,C[,3]—人均第三产业总产值,C[,4]—人均第三产业中间投入,C[,5]—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B[,3]由三项指标所构成,C[,6]—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原值,C[,7]—人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净值,C[,8]—人均第三产业年末库存总额。B[,4]由三项指标所构成,C[,9]—人均第三产业营业收入,C[,10]—人均第三产业销售税金,C[,11]—人均第三产业营业利润。

图1 第三产业非均衡判定目标层次结构图

2.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为使分析建立在全面、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反映第三产业的新近发展状况,我们大部分采用1995年3月公布的《山东省首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摘要》数据,少量数据来源于1994年山东统计年鉴。由于各地市人口数量、土地面积、资源配置状况不同,我们全部采用了人均指标及相对指标(详见表1)。

表1 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判定原始数据表

2.3 比较判定矩阵的构造

AHP法的关键是构造两两判断矩阵。两指标相比,若前者比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分别用1、3、5、7、9标度,2、4、6、8表示它们中间的状况。若后者与前者比较,其标度值用前者与后者比较值的倒数表示。通过综合分析,参考专家们意见,构造出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5个比较判断矩阵(详见表2)。经上机运算,得出比较判断要素权重表(详见表3)。

表2 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比较判断矩阵

表3 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判断要素权重表

2.4 结果计算

为便于比较处理,首先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量标准化处理。设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j个原始指标数据,共有m个样本,每个样本有n个指标。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该公式乘以100是为了使所有样本的综合判定值介于0~100之间。把山东省17个地市各做为一个样本,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综合判定表。

表4 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综合判定表

市地名称 综合判定值 位次

威海市 89.22

1

青岛市 72.07

2

济南市 67.83

3

淄博市 66.89

4

烟台市 65.14

5

东营市 43.21

6

维坊市 42.67

7

莱芜市 35.79

8

济宁市 31.79

9

日照市 31.06 10

临沂市 24.26 11

滨州地区

22.96 12

德州市 22.60 13

泰安市 21.32 14

枣庄市 18.74 15

聊城地区

17.38 16

菏泽地区

4.56 17

3 非均衡性基本特征

3.1 类别层次分明

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根据综合判定值,可将全省17个市地划分为四大类别:

Ⅰ、第三产业发达区,包括威海、青岛、济南、淄博、烟台五市,综合判定值介于65.14~89.22之间。

Ⅱ、第三产业较发达区,包括东营、维坊、莱芜、济宁、日照五市,综合判定值介于31.06~43.21之间。

Ⅲ、第三产业中等发达区,包括临沂、滨州、德州、泰安三市一区,综合判定值介于21.32~24.26之间。

Ⅳ、第三产业欠发达区,包括枣庄、聊城、菏泽一市两区,综合判定值<18.74。

山东省第三产业各类型之间梯度差甚大,其势差并具有从高到低逐渐递减的趋势。第Ⅰ类与第Ⅱ类之间综合判定值相差21.93,第Ⅱ类与第Ⅲ类相差6.8,第Ⅲ类与第Ⅳ相差2.58。但是各类型区内部地市间梯度却很小,如第Ⅰ类型区各地市之间综合判定值平均梯度差为6.02,第Ⅱ类型区为3.03,第Ⅲ类型区为2.94,第Ⅳ类型区因菏泽地区较为落后而梯度差较大,为7.09。

各类型区之间梯度差大而区内差值小表明类别层次分明,类型区划分合理,各类型区之间相异性突出,而类型区内部相似性明显,第三产业的非均衡性为客观存在的现实。

3.2 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山东省地处沿海地带,虽属全国第三产业较发达地区,但其内部发展水平相差极为悬殊。首先,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者为117919.09元,而最低者菏泽地区仅为1678.69元,前者为后者的6.98倍。1992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威海市为13835元,菏泽地区为5458元,前者为后者的2.53倍。从人均创造的第三产业营业利润分析,1992年威海市为9025元,菏泽地区为1757元,菏泽地区不及威海市的1/5。

其次,从综合判定值分析。由于综合判定值代表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第Ⅰ类型区所有市地综合判定平均值为72.03,第Ⅱ类型区为36.90,第Ⅲ类型区为22.79,第Ⅳ类型区为13.56,第Ⅰ类型区综合判定平均值与第Ⅱ、Ⅲ、Ⅳ类型区分别相差35.13、50.24、58.57,差距之大可窥一斑。

3.3 空间分布呈现一脊两谷态势

第三产业非均衡性具体区域定位在山东省表现为一脊两谷的分布态势,峰脊为胶济铁路沿线,发展水平沿此峰脊向两侧渐次降低,并逐步进入鲁南(包括鲁西南)、鲁北(包括鲁西北)两大波谷区。若以综合判定值40为界线,得分40以上者威海、青岛、济南、淄博、烟台、东营、潍坊等七城市均位于胶济铁路沿线及其支线上,40分以下全部位于两大波谷区,且离胶济线愈远,得分愈低,距离衰减规律体现的较为充分(如图2)。

图2 山东省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示意图

4 机制分析

影响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因素很多,现择其要而述之。

4.1 经济社会文化总体水平

为便于对比分析,我们选用了山东省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居民生活等三大类19项指标,也同样采用了AHP方法进行定量计算。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工人劳动生产率、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等9项指标。社会科技文化包括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密度、高中以上文化人数比重、文盲半文盲比重、万人科技人员数等5项指标。居民生活状况包括人均农民收入、人均职工工资、人均储蓄额、万人拥有电话机、农民每人每年生活费支出等5项指标。限于篇幅,将原始指标及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方法步骤从略,仅将经济社会综合判定值给出以便同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综合判定值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5)。

表5 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对比分析表(AHP法)

市地名称 经济社会 位 第三产业 位

综合判定值 次 综合判定值 次

东营市75.19

1

43.21 6

威海市68.72

2

89.22 1

淄博市63.19

3

66.89 4

青岛市57.52

4

72.07 2

济南市57.08

5

67.83 3

烟台市46.48

6

65.14 5

莱芜市40.01

7

35.79 8

潍坊市37.04

8

42.67 7

枣庄市27.12

9

18.7415

泰安市26.38

10

21.314

济宁市25.41

11 31.79 9

日照市20.46

12 31.0610

德州市17.08

13 22.6013

滨州地区 14.66

14 22.9612

临沂市14.45

15 24.2611

聊城地区 9.2416 17.3816

菏泽地区 4.8417 4.56 17

从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对比分析表(AHP法)中可以看出,经济社会与第三产业综合判定值前8位者相同,仅位次排列有所变化,聊城地区、菏泽地区两项判定值均分列第16、17位,这充分说明经济社会与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有极大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方向、水平、速度、规模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必然导致第三产业的地区差异性。

4.2 国民经济结构层次

各地区国民经济结构层次高低直接影响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第三产业本身即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若按三次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次序排列,可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等四个阶段,“一、二、三”为以农业为主的阶段,“三、二、一”则是工业化后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阶段。1994年山东省各市地处于经济发展第一阶段的有滨州、聊城、菏泽三地区,处于第二阶段的有德州、枣庄、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六城市,其余均处于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综合判定值相比,除威海市因海洋渔业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外,其他市地均与经济发展及层次结构相吻合,国民经济层次结构愈底,第三产业愈落后,反之亦然。第二,国民经济的层次结构高低决定了对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有无及需求量大小决定产品生产的存在与否及生产的规模大小。国民经济层次结构水平愈高,经济愈发达,对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量愈大。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逐步流向服务性行业,整个国民经济由物品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

4.3 资源分布及丰度

不同地区资源分布和丰度迥然不同,进而影响到第三产业的非均衡性。其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如一个地区若有丰富而集中的自然旅游资源,诸如银光闪闪的河川、千姿百态的地貌、晶莹的湖泉、细软的沙滩、浩瀚的海洋、奇妙的洞穴、幽静的森林、珍奇的动物,必然会引起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商业等行业发展和繁荣,推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科技服务业、技术信息咨询业、文艺服务业等行业则对人力、智力资源依赖性较强。二是间接影响。如一个地区分布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及焦煤资源,随着钢铁工业基地的建立,就会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5 简要结论

5.1 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体现。不仅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带之间,就是各地区内部,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5.2 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度近年来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必须加强宏观指导,集中力量支持落后地区,加速发展后进地区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

5.3 导致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主要原因为区域经济社会总体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层次、资源分布与丰度的地域差异性,这些因素的差异性近期内难以消除,将长期影响着不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5.4 第三产业区域非均衡性要求人们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应根据其客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措施与对策。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李新运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THIRD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Li Yujia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Shand ong Teachers'University)

Key Words:Tertaiary Sector:Differentiation;Function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the first census of tertiary sector and AHP method,we quantitatively analyse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ertiary sector.

标签:;  ;  ;  

三元产业区域不平衡及其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