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业的定位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类产业,其产出在CNP的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占了绝大部分;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在起变化,什么是财富,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的观点是已经超出了物质资料和产品的范围,金融商品作为一种代表财富的资产,已经构成财富的一部分;当代,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体系更加多彩,金融商品交易占据在了相当大的领域,在国际市场体系中,金融商品的交易已经大大超过了实物商品的交易;当代,人们的需求也在起变化,居民的生活消费超出了吃穿住行,需要精神支柱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家追求的更多的社会价值,金融业在为居民的生活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中,不仅是起货币结算和融通资金的作用,而且起着提供信息,保障信用,维系社会秩序正常的作用。有人把金融业称为信息业。所有这些表明金融业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新认识和评价。
(一)金融业是先导产业、风险产业、知识密集产业
传统的观念把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一起纳入第三产业。这样的划分是基于它们都是提供服务的。但是,金融业发展的丰富实践,逼着我们更新观念:(1)金融业也像物质产品生产部门那样创造产品;(2)所创造的产品,人们把它们看成是财富的一部分,消费品的一部分;(3)人们不仅要持有这种产品,而且要消费这种产品;(4)其持有量和消费还可能超过物质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仍然把金融业与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一起纳入第三产业,就模糊了它的特殊性,削弱了它的功能,淡化了它的位置。那么,怎样来确立金融业的位置呢?金融业是先导产业、风险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先导产业。金融业的先导性在于当代的金融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大脑”的支配作用,而不仅仅是“中介媒体”作用。这种“大脑”的支配作用,主要体现为币值支配、利率支配、资金支配、金融资产选择支配和信息支配。
2.风险产业。金融业之所以是风险产业,主要是因为:(1)金融业运作的是货币资金和其他金融商品,货币资金和其他金融商品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人们不嫌钱多,也不嫌持有更多的金融商品作为财富,可以说它们对人有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2)货币资金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资金,很容易把钱抽走。而且负债经营的程度比一般工商企业高,它完全可以做“无本生意”,因为能够凭自身的信誉,操纵别人的财富。它能“轻松”地向人借钱,然后再把钱转走。(4)它能很快地赚很多钱,也能很快地亏本。因为以钱赚钱容易。但以钱赚钱也容易跌“跟斗”,如你图别人的高利,别人就图你的本。也就是说金融业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5)金融业有一套特殊的“操作技术”也比较容易“弄虚作假”,为什么“金融诈骗”时有发生,因为单据可以造,图章可以刻,如果不严格、精细审查,难以发觉。
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组建商业银行必须有更多的资本金,也不准私人办银行,主要是防范风险,特别是道德风险。这除了保障顾客资产的安全外,主要是树立形象。形象取决于信誉,信誉取决于实力。
3.知识密集型产业。金融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这首先是它的产品中知识(技术)的含量高。一种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金融工程学”来论证、设计。其次,是它的运作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来管理、策划,特别是怎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是一般人能够认识和操作的。再次是它的传播需要有特定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理论而且要熟悉业务、技术和实际工作经验。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在金融业任职的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学历和在金融部门工作的相当长的经历,就是因为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二)值得注重的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金融业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自己的行动轨迹。而在当代值得注意的是:
1.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度
当代,商业银行多采用股份制组建,一些国家的银行法明确规定:只有以股份制组建的金融机构,才能称作商业银行,或者说能够称为商业银行的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把商业银行确立为企业法人,而把商业银行确立为企业法人的意义是:(1)使商业银行能有独立的人格从事经营活动;(2)使商业银行能有独立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3)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法定的程序设立、运营、破产、清理。进一步说以股份制的方式组建商业银行,能使资本社会化、收益社会化、风险社会化和监督社会化,能使银行的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经营管理中推行委托代理制。资本社会化不仅表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是以股份形式定向募集或公开募集,而且表现在它们的股权能够上市转让,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动员社会资本,而且可优化金融资源分配;收益社会化主要表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对股东派息分红和使每股资产的价值增值,也就是说必须给股东一定的回报,这样,回报率的高低便成为社会检验商业银行业绩的尺度;风险社会化集中表现在以股份制组建的商业银行,它体现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如果银行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则股东以其投资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负责,公司以其资产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负责,这样能够分摊局部造成的困难,减轻社会震荡;监督社会化不仅表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接受股东代表大会、监事会的监督,而且表现在必须定期的向社会公众公布财务状况和不定期地向股东公告重大事件,这样便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这“四个社会化”是股份制度的特征,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的集中表现,所以股份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股份制组织,则不仅在资本的筹集上实行股份制,而且在人事的安排上、业务的开展上和业绩的评定上都必须按股份制机制运行。中国的现实是:原有的四大家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企业,十几家标明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更多地是以股份方式筹集资金而没有完全按照股份制的机制运作,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要不要采纳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体制问题,更重要的是运行机制问题。
2.业务发展的综合经营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削弱,现代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走向综合,能不能综合经营,要不要综合经营,要考察其主客观环境,分析其利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营:(1)能增加金融商品,满足顾客需要。是一个商店卖众多的商品,有利于顾客,还是众多的商店卖一种商品有利于顾客,一般人认为是前者,不是后者。(2)竞争的需要。竞争必有胜负,胜负必在得失,综合经营可“抽肥补瘦,以盈补亏”。(3)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需要。综合经营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从实践上讲,要不要、能不能综合经营,要解决好以下问题:①如果经营证券业务,则要考虑进入哪一级市场,一般是先在二级市场上自营和经纪买卖,然后在一级市场上做承销;②要确立经营实体,是直接经营,还是间接经营,如果直接经营,盈亏统一核算,则直接影响到存款者的利益,如果商业银行间接经营,即另外确立经营实体,盈亏单独核算,则不直接影响存款者的利益,一般是间接经营。③要有法律规范,要维护证券市场的交易“公开、公正、公平”。这样有利于防止银行利用它的优势(资金上、信息上和操作技术上的优势)造成不公平的竞争。④从个别银行来说,要不要综合经营,应权衡利弊。综合经营不一定都有效益,因为它分散力量,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此外,如果综合经营削弱资金的流动性,则会造成“头寸”调度的困难。⑤要不要综合经营还要看市场价格的弹性,市场价格弹性强,对综合经营有利,否则,不利。
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弱化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弱化了储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商业银行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3.运作策略以客户为中心
银行是靠服务来盈利的,服务好坏的标志是能否方便顾客,方便顾客可选择地理位置,如设立分支机构方便顾客存、取、结算,也可选择高科技、运用电脑,把存取结算服务到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分支机构多,覆盖面广,顾客多,业务量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分支机构多又会增大成本,所以规模经济或不经济要测量边际成本和收益。
规模经济或不经济,除考察边际成本和收益外,还要考虑规模的扩散效应和综合效应。规模大,能增强客户市场信心,也许能产生“雪球效应”;规模大,能充分利用设备、人力,有助于降低成本;规模大,能广泛收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大银行一般地以“产品”为中心,为顾客提供各式各样的产品,让顾客集中选择,有利于顾客比较,节省时间。大银行有条件推出标准化产品,有利于按程序操作。所以,有人对大银行的经营模式概括为“产品中心主义”。
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少,一般不能取得规模经济,但中小银行能针对顾客需要“量体裁衣”,顾客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比如为企业投资、理财等。这种银行从事的业务,专业化强,个性强,难以推行标准化、程序化。有人把这类银行的经营模式概括为“客户中心主义”。标准化监督成本低,专业化、个性化监督的成本高。
美国七八十年代有人研究,认为银行的“范围经济”已经不存在或可以忽视,因为综合经营,金融创新,产品众多;规模经济虽然存在但也走到了尽头,如经营规模资产超过10亿美元,其效益便丧失殆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与大银行的成本效益相同,因此,提高盈利性,规模既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而是中等。
4.操作技术的电子化
现在有一个新的概念,即“网络金融”,简单地说“网络金融”就是在因特网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成本低;二是接触的客户群大;三是规模经济的范围广;四是容易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交易成本低是因为网络银行大幅度地节省了房租、雇员支出,运营费用低;接触的客户群大,是因为它能打破地域界线,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规模经济的范围广,是因为它通过信息技术的动作能大批量地迅速地处理各种金融服务;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是因为因特网具有语言转换功能,从而为拓宽跨国业务,创造条件。网络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在现代金融中,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机构存在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需要中介机构,比如银行由于它掌握了储蓄者与投资者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不能分开出售,所以它能凭借着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开展业务。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具有的这种优势逐渐丧失,因为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不通过银行,而通过市场,市场能够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在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在选择金融交易时,主要是信息透明度,一般的状况是先选择透明度高的机构和场所。大体说来商业银行的透明度低,证券市场的透明度高,共同基金半透明。
网络金融能够在网上给顾客提供哪些金融服务:1.网上买卖外汇;2.网上楼宇按揭;3.网上融资;4.网上证券买卖;5.网上支付结算;6.网上咨询服务。比如需要申请楼宇按揭的,可以通过相关网页提出按揭要求,银行如果能够满足,则客户无须花费人力物力就满足了。在网络经济时代,金融机构向着“品牌”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所谓“品牌”就是指金融机构的声誉,有声誉的金融机构与高新技术公司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单纯的新技术公司,缺乏品牌,要重新树立品牌,难度很大。单纯的大银行,缺乏技术,要自己弄困难不小,所以二者的结合是方向,是最佳选择。
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能够概括为标准化和个性化。标准化是指在金融市场推出标准的金融商品,进行金融交易。个性化是指对不同的顾客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咨询服务,如公司理财、投资等。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与网络金融是分不开的。
5.发展状态的兼并重组趋势
90年代以来,在发达西方国家,出现银行业的合并、兼并及收购的浪潮,这是当代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浪潮,总的说来是壮大实力,增强竞争,但进一步分析,这种合并、兼并、收购有各自的算盘。概括地说有以下意图:(1)把资产变为现金,卖好价钱。有的银行家预测,今后银行的前景不看好,利润要下降,要抓住机遇卖掉。有一段时间股市上涨,认为是好机会。(2)避免被别人吃掉,不如合并起来壮大实力,让别人难以吃掉。(3)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合并原来的业务范围各据一方,合并后扩大业务范围,增大占市场份额。(4)向外扩张,合并后实务增大,竞争能力增强,信誉提高,有利于对外扩张。实力强的银行,容易牵头银团贷款。
商业银行合并、兼并、收购带来的影响是:(1)对银行来说,增强实力,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有利竞争;财产变成现金,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业务发展,抽肥补瘦,调剂余地大。(2)对金融管理来说,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3)对借款者来说,一是可能增加费用,因为大银行可能提高收费标准;二是可能难以得到金融服务,因为大银行可能甩掉那些油水不大的消费者。(4)对银行职工来说,增加了失业的可能性,因为要减少分支机构,减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