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況临床研究论文_邓云学

(贵州省瓮安县人民医院 贵州黔南 550400)

【摘要】目的:研究并且讨论选择外科手术对肝胆疾病医治后患者的肠胃功能复原情况。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92例肝胆疾病实行外科手术医治者开展研究,随机将他们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46例/组。观察组需要在早期实行肠内营养的支持医治,对照组需要实行影响的常规支持医治。观察且对比两组医治的效果和预后营养的指数改变。结果: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是93.48%,明显比总体有效率是78.26%的对照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异相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预后的营养指数为(48.72±2.53)、对照组预后的营养指数为(35.63±3.12),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0.01)。结论:对于患有肝胆疾病实行外科手术医治的患者在早期对肠内实行营养支持的医治不仅效果满意,并且能够增进患者手术以后肠胃功能的恢复,在临床当中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外科手术;肝胆疾病;胃肠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050-02

引言

肝胆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且多数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但是任何手术均属于入侵式操作,不可避免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手术过程中的牵拉、麻醉等,均会对患者胃肠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不佳。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虽然能满足患者术后基本需要,但是长期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研究表明:将早期场内营养支持用于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是该结论有待验证。本文对我院所诊治的92例肝胆疾病实行外科手术医治者开展研究和分析,并且对其中的46例患者在早期对肠内实行营养支持,取得的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本次研究的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收治的肝胆患者92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9~70岁,平均(46.83±3.41)岁。手术类型:胆肠吻合术12例,肝叶切除术15例,胆总管探查术13例,胰体尾切除术6例。观察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30~69岁,平均(46.09±3.28)岁。手术类型:胆肠吻合术11例,肝叶切除术15例,胆总管探查术14例,胰体尾切除术6例。入选患者均符合肝胆手术适应证者,且患者术前均得到确诊。本课题在伦理委员会批准、监督下进行,患者对治疗方法等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准备实行手术以前,需要针对患者进行盲插的鼻肠管,这个过程中应保证鼻肠管的尾端是在患者的空肠下方,将手术完成以后需要对患者实行营养必要的支持。对照组手术完成后第三天,对于患者实行常规的营养。经过患者鼻肠管把温开水实行泵入,剂量需要控制在400mL,随后加入全能,剂量需要控制在800mL。观察组手术完成以后需要选取早期营养措施。手术完成后的第1天,经过鼻腔管泵入生理盐水,浓度是0.9%,剂量需要控制在30mL。手术结束后第2天,加入温开水,剂量需要控制在300mL,且加入全能,剂量是400mL。手术结束后的第3天,泵入温开水,剂量需控制在400mL,这个时候加入全能,剂量控制在800mL。随后3d以内对患者实行营养支持的措施和第3天一致。患者手术完成7d以后,需要采集患者血液的标本,对其预后的营养指标进行统计,临床效果实行观察并随访1个月。

1.3 效果评定

本次效果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①通过营养支持以后患者的排气显示正常,临床上腹痛及腹胀的症状彻底消失或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视为显效;②实行营养支持以后患者临床伤的腹胀及腹痛症状得到改善,偶尔有轻微的腹泻出现视为有效;③经过医治以后患者在临床各项的指标都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情况出现则需要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对比选择t进行检验;检测的结果选择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并且以(%)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比较两组医治的效果

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3.48%,明显比总体有效率为78.26%的对照组高,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肝胆疾病在临床中通常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之所以经过手术治疗患者的肠胃功能会产生紊乱情况,是因为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患者实施麻醉操作,有的还要应用镇痛药物,经过麻醉后患者会出现麻痹的情况,由此会影响胃肠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所以在外科手术之后重点恢复胃肠功能是有必要的。

对肠内实行早期的营养支持医治是指手术结束后的24h以内,经过胃肠管及鼻插管形式给患者的肠胃直接注入有着较高营养价值的混悬液,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补充营养措施。与肠外开展营养支持实行比较,在肠内应用营养支持医治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并且对意识不清和消化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比较适合使用在临床上有诸多研究显示,对肠内实行早期营养支持对患有肝胆疾病实行外科手术采取医治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效果良好,此措施应用主要的优点包含了:①将患者静脉的输液量大大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出现微粒性的并发症概率;②医治过程比较便携,对于操作工作人员技术上的要求偏低,因此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概率也会较低:③有着将患者肠道黏膜的结构保护效果,对良性菌群和机体肠道的黏膜功能效果发挥没有负面影响产生。早期肠内营养的营养物质能够顺利地被肠道吸收,使肠道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营养物质进入到肝脏之后,会形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好地保护了肠道,使肠道的功能尽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使菌群很快地达到平衡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本文就是将收治的符合要求的肝胆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在外科手术后给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应用的是常规方法,观察组应用的是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经过比较之后,得出: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较佳。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不仅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预后的营养指数也比对照组好,两组间存在的差异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注意给患者选择鼻插管进行肠内早期支持医治时,需要对其临床上的体征及症状实行密切的观察,还需按照患者病情的具体状况对输注营养液的速度进行科学的调整。护理者需要给患者在心理方面上做好指导及干预,让患者在营养医治的整个过程当中保持较好的依从性,进而保障对肠内在其营养支持的效果。做好患者各个方面的护理,才可以最大程度将患者手术结束后的肠胃功能复原,也可以逐渐提升患者在生活上的水平与预后质量。

4.结束语

综上,经过手术治疗之后肝胆疾病患者的胃肠功能要尽早地恢复正常,这不仅是疾病恢复的需要,也是治疗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为此,要为患者实施有效的肠内营养措施,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在手术后能够尽早恢复正常,这种方法不但提升了治疗效果,并且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效果理想,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张家军.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

[2]代胜云,邵淑萍,张瑞风等.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26).

[3]宋江丽.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05).

[4]齐晓勇.肝胆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

论文作者:邓云学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肝胆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況临床研究论文_邓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