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论原理提高高考复习课的实效性_信息论论文

运用信息论原理,提高高考复习课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论文,实效论文,高考复习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政治课复习,既要求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又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普遍感到难上。确实,同新授课相比,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要求高,有其特殊性。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教学的低效率。那么,怎样才能使复习课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效呢?我认为,教师如能正确运用信息论原理,在信息的选择、组编和传递环节上下一番功夫,定能取得复习课的高效益。

一、精心筛选信息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过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充满着信息的输出、处理和输入。学生在这个信息系统里,不但要获得知识(储存信息),而且还要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处理信息)。我们要提高复习课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键是在复习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有效信息,增加最优信息的输入量。所谓“有效信息”,是指符合《教学大纲》和《考纲》(即考试说明)要求,合乎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且能体现出教材个性特点的社会热点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纲》,以及近几年高考试题,在此基础上从教材中精心筛选出“有效信息”来。这种信息,还必须具有较大的“讯号强度”。我们知道,一个从输出端发出的讯号,若缺乏一定的强度,便很难引起接受端的注意,更难以在接受端留下清晰的痕迹。从复习课来说,要想使教学输出的信息具有较大的“讯号强度”,我认为教师在筛选信息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有一定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抑制乃至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2)有一定的“坚硬性”,即能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啃头”和“嚼头”,从而有效地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克服其思维的惰性。(3)有一定的“伸展性”,使教学能顺利地由此及彼扩散开去,辐射到若干个知识点,震动若干条知识线,波及若干个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如临花市,齿颊生香。例如,有的教师在复习“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程度”这一内容时,仅仅简单重复教材内容,以此进行信息输出,在课堂上又是提问,又是解释。实际上,这些知识点学生一般已经熟知,信息的“讯号强度”已微弱到近乎“零”,无怪乎一些学生昏昏欲睡。假如教师把信息提炼一下,向学生提出“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程度已趋成熟但不优越,社会主义民主优越但发展程度不成熟,我们该怎样评价?”然后引导学生用阶级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这样一来,虽复习同一内容,但信息的内涵已截然不同。从新颖性、坚硬性、伸展性而言,后者均比前者要强得多,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得多,教学效益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合理组编信息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地筛选出“有效信息”之后,这只为复习课求取高效率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如果不能实现合理的组编,则信息的“有效”因素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复习效果便受影响。复习课的覆盖面宽,输出的信息量大,如何组编才算合理,这很难一言以蔽之。这里有3点,我觉得应特别引起重视。

(1)要有一定的梯度。一堂高质量的复习课,输出的属同一个“子系统”的诸信息之间,应该能够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一条“信息链”;而诸“链”又能自然扣合,进而形成“信息网”,构成“母系统”。因此,如果组编时不注意梯度,不循序渐进,其中有些信息学生就可能接受不了或不能准确接受,于是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失“扣”,就可能造成一堂课的支离破碎,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从而削弱教学效益。

(2)要有适当的密度。有些教师提倡,复习课应该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片面性。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的传递、接收、储存过程中,如果信息密度过大,则往往会产生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终端接收和储存中的模糊叠影,从而削弱“讯号强度”,影响接收效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为众多的信息组编输出程序时,应该注意拉开一定的距离,以适当降低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例如,复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专题内容,有的教师将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管理形式以及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等内容进行对比复习。这些信息有较强的“伸展性”,它可以辐射到高三教材中的前两课的内容。如果高密度集中输出,就可列出对比图表,将其辐射圈内的知识聚拢来,短时间内甲乙丙丁,鎯头斧子一齐上。这样做,既密又快,但诸多知识点纷至沓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无暇回味,很难分辨整理,到头来只知其表而不明其里。换一种信息组编法,有位教师将“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复习内容分为3个角度,一是从其自身的不同名称来分析,如它是我国政体、我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国家管理形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本形式、人民主权的直接体现、我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二是从其内部联系角度分析: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关系、人民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常委会的关系……三是从其外部联系角度分析:我国政体与国体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政协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与我国政党制度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区别……这样一环接一环,“信息域”清晰,讯号强烈,学生在接收到一定量的信息后,又能及时编码处理,适时储存;同时诸环节之间疏密相间,又造成了必要的“信息差”,从而有效地造成课堂上活跃的“信息流”和学生的“思维流”,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的知识必然更加周全深刻。

(3)要有一定的深度。比较而言,我认为这一点更为重要。这种信息有一定的“啃头”,在高考复习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按照政治科高考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范围,我们在复习教学中必须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我们在复习“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正比关系,然后分析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反比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是低层次的。随着分析的深入,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点拨: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什么关系?(正比)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正比)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什么关系?(不变)为了使学生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这一信息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继续点拨引导:商品价格是否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排除其他因素,从长远看,物价必然呈下降趋势)在复习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各种知识信息理解得深透,用得灵活,遗忘率低,应变能力强。

三、善于传递信息

教学不是信息的单向行程和线性联系,而是一个二元串联耦合系统。其耦合行为决定于逆向直接反馈信号。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即信源,学生即信宿,中介即信道信号。右上图是课堂教学信息交流示意图。

可见,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在这种信息交流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馈,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再输送出来。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和智能的差异,对教师输出的语言信息的反馈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变形输出,有的是部分输出,有的是原型输出,有的则是创造性输出……输出新信息。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是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及时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而采用何种方法为恰当,则应该视信息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决定,要想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比较鉴别能力、批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思维能力以及综合与评价高层次运用能力……教师在复习教学设计中,就要突破旧框架,打开新思路,选择设计最优复习方案,如问答式复习法、讲练式复习法、讨论式复习法、知识结构整理法、专题复习法、能力培养系列法,等等。而各种方法,又可以适时兼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无论选择、设计和采用什么方法,应该不拘一格,常教常新。这样才可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驱除复习课中的“冷气”或“暮气”,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信息的高效益输出和准确反馈创造条件,达到谋求良好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教学信息的优化处理对于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信息论的观点和基本原理为指导,及时处理好复习内容,并通过信息反馈调节好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课的高考复习工作向着最优化的方向迈进。

标签:;  ;  

运用信息论原理提高高考复习课的实效性_信息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