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出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五十多年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的35年中,香港已从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商埠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通讯中心。目前香港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香港经济深层隐藏着一系列缺陷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认真研究和解决,香港的经济衰落将不可避免。
一、严峻的挑战
经过1945—1951年经济恢复阶段和1952—1959年从转口贸易转为出口导向的经济起步阶段后,香港出现了1960—1969年制造业迅速发展时期和1970—1979年制造业全面发展时期,至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香港经济完成了由转口贸易为主向轻工制造业为主的进程。
七十年代后期,香港工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以及高地价、高工资、高通胀的威胁,很难就地扩展生产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恰逢1978年祖国内地实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厂商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北移内地,形成了“粤厂港店”的经济协作形式,在香港则着重发展金融、贸易、运输、地产、旅游、信息等服务性行业,逐步实现了香港经济结构由以轻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为主的贸易服务经济形态的转变。经过近50年的发展到1995年底,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已达到141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897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
对于香港经济繁荣的原因,种种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2)自由港地位和港英当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3)优秀的企业人才和勤勉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4)战后特殊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5)完备的英式法律体系;(6)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援;(7)高储蓄率;(8)没有政府干预和没有垄断,等等。
然而,过于依赖于外部环境的繁荣是不可能持续的。繁荣的反面便是衰落。虽然这种衰落是渐进的,尚未形成香港经济的主导方面,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香港正向衰落倾斜。
1、经济增长呈现下降的走势。香港经济1962—1970年期间平均递增8.19%,1971—1980年平均增长9.04%,1981—1990年为6.58%,其中1987年高达13%,1991—1995年平均仅达5.5%,从总的走势来看,呈下降趋势。1996年预测调低为4.7%。如果从按人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走势来看,亦验证了这一下降趋势。
香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62—1970年平均递增6.22%,1971—1980年平均增6.41%,1981—1990年平均增长速度降为5.32%,其中1987年高达11.8%,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仅为3.76%,分别比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年均增幅下降2.65和1.56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 香港1961—95本地及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年份 本地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196110.6(-)[a,]19.1 (-)
196212.1(14.2) 20.9(9.4)
196314.0(15.7) 23.3 (11.8)
196415.2 (8.6) 24.7(6.0)
196517.4(14.5) 27.6 (11.5)
196617.7 (1.7) 27.8(0.8)
196718.0 (1.7) 27.6 (-0.8)
196818.6 (3.3) 27.9(1.2)
196920.7(11.3) 30.6(9.5)
197022.6 (9.2) 32.6(6.6)
197124.2 (7.1) 34.1(4.8)
197226.7(10.3) 37.0(8.4)
197330.0(12.4) 40.6(9.8)
197430.7 (2.3) 40.5 (-0.2)
197530.8 (0.3) 40.0 (-1.4)
197635.8(16.2) 46.0 (15.0)
197740.0(11.7) 49.8(8.3)
197843.4 (8.5) 53.0(6.6)
197948.4(11.5) 56.0(5.6)
198053.3(10.1) 60.1(7.2)
198158.2 (9.2) 64.1(6.7)
198259.8 (2.7) 64.8(1.2)
198363.2 (5.7) 67.4(4.1)
198469.5(10.0) 73.4(8.9)
198569.8 (0.4) 73.0 (-0.6)
198677.3(10.8) 19.8(9.4)
198787.3(13.0) 89.3 (11.8)
198894.3 (8.0) 95.6(7.1)
198996.7 (2.6) 97.0(1.5)
1990 100.0 (3.4) 100.0(3.1)
1991 105.1 (5.1) 104.41 (4.1)
1992 111.6 (6.3) 109.6(5.2)
1993 118.5 (6.1) 114.2(4.2)
1994 124.9 (5.4) 117.5(2.9)
1995 130.6 (4.6) 120.4(2.4)
平均(1962——70)(8.91) (6.22)
平均(1971——80)(9.04) (6.41)
平均(1981——90)(6.58) (5.32)
平均(1991——95)(5.50) (3.76)
注释:括号内数字为实际增长率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1996),《本地生产总值的估计,1961——1995》,第14——15页
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经济增长呈现出落后于他人的趋势。
表二表明,在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增长速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日本除外)名列前茅,平均每年递增9.0%,与韩国相当,仅次于台湾9.3%的水平;八十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6%,不仅低于韩国和台湾,而且亦低于祖国大陆和泰国同期水平;1991—1995年,除菲律宾外,香港年均经济增长率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排列最后,远远低于其它亚洲“四小龙”的同期增长率和其他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香港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的致命弱点已经开始显露出来。纵观1971—1995年25年间东亚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香港年均达到7.03%,虽然高于菲律宾、印尼,但明显低于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比,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三小龙”分别低1.28、1.09、和0.46个百分点。
表二 东亚国家和地区近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报告 *为1981—1995平均数
从今后三、四年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值来看,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年均增幅亦会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1996—2000年间,预计香港经济增长率年均为4%,低于台湾6.5%、韩国7%和新加坡7.5%的预测值(表三)。
表三 东亚国家和地区1995—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估计
资料来源:香港《亚洲商业》1月号
2、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
(1)香港产品在香港总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外贸易是推动香港经济起飞并将其推向繁荣的关键。而香港制造业的兴衰又和香港经济的起落息息相关。没有制造业的兴旺,就没有香港经济的起飞和繁荣。但从七十年代末起,香港制造业就开始落后于其它重要产业。进入八十年代,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快。这可以从制造业在香港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情况看出。
表四充分说明,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1980年23.7%迅速下降到1994年的9.3%。与此相对应,服务业的份额则由1980年67.5%迅速上升到1994年的83.0%,香港贸易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香港亦成为世界上贸易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仅落后于美国。因此,可以判定,香港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时代。
表四 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 单位:百万港元
年份制造业及其在本地生产总值% 服务业及其在本地生产总值中%
1980
31806(23.7) 90698(67.5)
1981
37557(22.8)
111159(67.5)
1982
38070(20.8)
126974(69.3)
1983
46242(22.9)
136107(67.5)
1984
58329(24.3)
161312(67.3)
1985
56192(22.1)
176771(69.6)
1986
66836(22.6)
204880(69.2)
1987
80713(22.0)
257776(70.3)
1988
90035(20.5)
317517(72.0)
1989
96170(19.3)
364557(73.1)
1990
98352(17.6)
416620(74.5)
1991
97223(15.4)
484448(76.7)
1992
99764(13.6)
577709(78.9)
1993
92582(11.2)
675098(81.3)
1994
88539 (9.3)
790914(83.0)
注释:括号内数字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本地生总值中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1996),《本地生产总值估计,1961—1996》,1996年3月,第62页
香港制造业的衰落必然导致本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步丧失其竞争力。这可以从本港产品在香港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变化看出。
1987年以前,本港产品出口一直大于其转口,但其比重出现逐步缩小的现象。表五表明,本港出口在总出口中的份额在1961—1979年期间一直占74%左右的比例,1980年首次低于70%,达69.4%,至1987年本地产品出口尚大于转口,但所占比重仅51.65%,直到1995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仅占17.23%,而转口贸易则高达82.76%。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从香港出口总额、本地产品出口和转口的历年增长速度来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本地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与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基本是同步的,其中出口总额在1961—1970年和1971—1980年平均每年递增14%和9.09%,而同期本地出口亦年递增13.24%和9.05%;进入八十年代后,虽然香港出口总额在过去十五年间每年维持15%左右的增幅,但本地出口明显放慢,1981—1990年十年间平均每年仅增长7.96%,进入九十年代后,本地产品出口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1991—1995年均为负增长0.84%。其中以1993年和1994年最为明显,分别出现4.5%和2.3%的负增长。与此相对应,转口贸易却出现超常规的高速增长,七十年代的年均增长速度比六十年代要高出一倍,达18.81%,八十年代进一步攀升到23.55%,进入九十年代虽有所放缓,但年均增幅依然维持在20.5%左右。香港本地产品出口的衰落与本港制造业的衰落或制造业的北移密切相关。
(2)本港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受到排挤。80年代以来,本港产品输出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北美市场所占的比例1980—1985年呈上升状态,以后开始下降,至1996年1—6月份,本港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份额降到19.7%;在西欧市场上总的势头是逐步下降;但在亚洲市场(日本除外)则急剧上升。总的特点是:在欧美这些竞争性强的市场份额减少,而竞争性较弱的亚洲市场则节节上扬。纵观其主要原因,这种格局并不能认为是香港努力开拓多元市场的成果,而是香港逐渐推动低成本竞争优势,而产品又不能及时转型,被迫逐渐退出欧美市场而转向亚洲市场的结果。
(3)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档次偏低。由于香港制造业主要以中低档技术为主,产品的质量、档次、售后服务等明显落后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从未有过几个在国际上叫得响、挂上自己牌子的名牌产品,其附加价值较低。以电子产品为例,香港几乎全是靠进口电子元件装配,而且生产技术装备也很差。香港电子产品的附加值仅为30%左右,而韩国和台湾的电子产品的附加值则高达50—60%。
(4)香港有形贸易连年赤字。1995年有形贸易赤字高达188.5亿美元。
3、香港经济过份依赖于房地产。房地产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住房,其发展规模、市场价格、档次等应该与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目前香港房地产在本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份额高达30%以上,直逼美国纽约、东京的水平,与本港居民的平均收入、国民收入不相适应,房地产价格被人为的推高。目前每个家庭近60%的收入要用于付房租贷款,过高的住房开支必然导致本港消费意欲低沉,银行贷款的风险亦十分大,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会导致银行以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衰退,这种情况不太可能维持长久。由于居民住房负担过重,居民在吃衣行等方面的开支受到相当影响,近年本港商品的零售业相当不景气,许多百货公司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中渗淡经营,均与房地产价格偏高有关。估计近40%的银行放款由房地产吸引,再加上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因此,其它行业的中小企业成功取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中小企业缺乏银行的有力支持,因此导致本港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比亚洲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缓慢得多;而且中小企业的破产率亦在不断上升。
本港房地产主要由几家大财团垄断,楼价自然是一种变相的垄断价格,而不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加之房地产开发商依靠种种名目的推销手法人为地推高楼价,造成房地产市场中投机成份远远大于投资行为,这种不合理的楼价亦不太可能长久维持。
高昂的楼价迫使在港跨国公司必须付出巨额资金租用或购买办公楼、厂房,从而提高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本,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4、人为地提高工资亦为未来特区政府埋下祸根。香港过去十年里通货膨胀率几乎均高于经济增长率,这意味着本港物价、工资的增长率要远远快于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或者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这种不太正常的情况亦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
香港每年通货膨胀率大体维持在10%左右。港府在测算通胀率时主要包括了食品、交通和住房等。由于祖国大陆每年以相当稳定的价格向香港提供各种食品,因此食品未怎么涨价;交通费用每年均以不同幅度上涨,但由于交通在通胀测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不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港通货膨胀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来自住房租金的上涨,“泡沫式”的房地产价格人为地推动着本港的通膨率,使之远远高于亚洲其他工业化地区,如新加坡、台湾和韩国。
由于港英当局把加薪与通胀水平挂钩,因此,本港平均工资水平每年差不多亦上涨10%。根据官方统计数字,本港人均年工资由1985年3万港元迅速上升到1990年近7.3万港元,名义工资五年翻了近1.5倍;1995年人均年工资更是高达11.5万港元,是1990年的1.27倍。本港工资水平目前高于新加坡一倍左右,比马来西亚高三倍。形成明鲜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本港的竞争力。
更为严重的,本港收入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过去10年劳动者阶层的工资涨幅十分有限,贫困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但未得到提高,反而直线下降。目前制造业行业内许多工种的工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港英当局近年大量虚设机构与职位,导致政府公务员太多,人浮于事,而且近年公务员工资提高过快、过多,造就了一大批高工薪阶层。
人为推高公务员、管理阶层的工资,其结果只能是推高公司的运作成本与通货膨胀,不但引起工资上涨幅度与劳动生产率的不符,而且最终影响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工薪阶层工资增长缓慢导致大部分居民生活素质并未得到真正提高,香港大多数居民并未能充分享受到香港经济繁荣的果实,目前相当一部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大陆沿海许多开放城市。工薪阶层生活艰难相继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子女教育程度差,青少年素质不高,犯罪率在上升和今后的就业压力等等。
5、香港几大产业主末颠倒。可以说,香港出口、航运、金融和地产是其主要经济命脉。地产应以前三大产业为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单靠房地产成功的。目前除地产和金融银行业内形成了若干个国际著名财团外,香港出口、航运和制造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结果导致香港经济空洞化、小型化。
香港航运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所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内地的封闭以及门户初开后对世界的陌生而过份依托香港转口。从香港航运业来看,台湾和新加坡不仅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而且对香港航运采取价格攻势,争夺航运业务。因此,香港作为亚太航运中心的地位正在弱化。
原来作为一大产业的制造业目前不断萎缩,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转移到大陆,香港经济出现“空心化”之势头。不幸的是,香港制造业未能在向外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更为严重的是,其他亚洲“三小龙”在继续拥有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又向更高的产业结构转换。韩国、台湾的电脑、电子产品或汽车等高技术产品风靡美国欧洲市场时,香港还是停留在中、低档产品结构。虽然近年香港的电子电器产品已成为本港首宗出口产品,但大多数居于仿造、组装阶段,在产品档次和质量上没有多大的升级。
金融业亦是香港的一大产业,主要由184家银行,63家特许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保险、股票、外汇等)组成。目前银行表面上撑住了,但由于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地产。如果银行完全依靠房地产市场,将是不健康的、也很有问题。
而且银行盈利主要来自存、贷款利息的差额,主要不是靠经营管理,而且不敢降低利率,死守地产不放。由于香港地产市场在近年内难以推上去,一旦地产经营不好,银行肯定要受到打击,加之目前银行业已经饱和,没有发展余地。再加上香港经济规模狭小,没有雄厚实力的国际性大财团,这就决定了香港金融结构是松散的,具有其先天的脆弱性。
香港证券业更是问题严重,房地股、银行股占据过大的比重,而且证券市场似乎主要为地产服务。国际著名证券市场均不断培育出国际顶尖跨国公司,但由香港证券市场培养出来的大型跨国公司屈指可数,可以说并未培养出有香港特色的跨国公司。
6、管理问题。港英当局在香港统治、管理近一百五十年,已形成了一套管理体系。目前距1997年七月一日主权移交仅有几个月,加之一大批资深公务员提前退休或移民,政府管理人才可能出现一个青黄不接的断层和真空。在“公务员本地化”的口号下,一批司局级官员得到迅速提拔,其中当然不乏年富力强者,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将来面对“九七”以及日益复杂的经济问题,怕缺乏对策。
二、若干对策
香港的逐步衰退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唯一的选择是是缩短衰落期,尽早在新兴工业化地区这一层次重新走向繁荣,香港经济急需“第二次创业”。
1、香港仅靠发展其金融、转口贸易、航运、通讯等服务业而不必发展制造业的观点是危险的。诚然,香港不太可能再去从头开始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或高科技产业,但有必要运用先进科技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渗透去复活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致力发展那些高附加值的行业。在此,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向大陆沿海与内地的同时,将香港的资金、市场、信息等与内地的高科技结合起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科技产业结构转换,这恐怕是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一大出路。
2、摈弃土地竞投办法。把地皮划小,通过专业测量师对地价作出正确评估,然后根据主要发展商的土地储备来决定土地发展的归属。竞投地价一方面相当于政府用变相的税收政策来侵占人们的收入;另一方面竞投地价的结果只能是中小地产商难以与大地产商竞争,进一步导致主要发展商垄断房地产市场,把高价竞得的土地费用转嫁到居民身上。因此,只有用规定合理的价格测算地价,把地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上,同时根据发展商的土地储备来决定土地的分配以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合理机制,从根本上缓解香港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
3、没有政府干预和没有垄断是香港经济起飞的最重要的制度性保证。近年来香港在制造业向科技转化方面明显落后于韩国、新加坡和台湾。整体竞争力不如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严峻现实仿佛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如果没有一套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恐怕会导致后劲不足,进而丧失国际竞争力。所以,适当程度的政府干预在现阶段恐怕是必要的。可考虑采取有效的扶植政策去刺激航运、高科技产业,积极培育富有香港特色的跨国公司。
4、金融银行业要着眼于服务本地居民,减少各种收费,延长服务时间,加强管理现代化。培育亚洲地区区域性的债券市场,对基本建设资金需求如此迫切的亚太区来说,债券市场的集资和管理功能要好过股票市场。成立亚洲地区的资信评估中心。亚太地区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但一直依赖于欧美资信评估中心,遗憾的是,欧美一些国际知名评估公司(如穆迪)一向对亚洲采取不公正的办法。更何况,众多中小公司根本不可能得到象穆迪公司的资信评估,严重影响了其发展潜力。亚洲地区储蓄率高达40%,由香港牵头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成立一个区域性的资信评估权威机构,恐怕是目前金融管理迫在眉捷的重点工作。
5、鉴于香港航运业面临的不可忽视的挑战与存在的有利因素,如果香港航运业和港口不能克服自身的不足,增强竞争力,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势必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加强内地与香港航运业的合作协调,对航运发展策略、港口建设、基建布局以及地域、专业分工等重大问题进行长远而合理的安排。建立一种稳定、权威性的协调机制协调华南地区与香港航运业的发展,从制度、体制上协调两地航运业和港口建设。内地航运界和港口应多借鉴香港在港口建设、管理、航舶经营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以提高内地航运业的整体水平。
此外,要正确处理、协调与加强内地与香港陆地交通体系的衔接,从根本上增强香港港口与航运中心的整体优势。以航运促进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
6、大力培养香港居民对祖国的向心力。“主权回归、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是联合声明中主要内容。而目前过份强调港人治港、一国两制,几乎不提主权回归。在宣传、民间交流等方面要加强“主权回归”的内容。香港在由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变为祖国大陆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广大港人对祖国的向心力。
7、放弃将工资增幅与消费价格和通货膨胀挂钩的做法,改用与工作表现挂钩的薪金调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