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探析论文

新中国70年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探析论文

新中国70年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探析

陈国富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开辟的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承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融合了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既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不同于我国在上世纪中叶借鉴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助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及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行。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种样态,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其生成发展既始终立足本国国情、体现自身发展逻辑,也始终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富有特色的中国道路。中华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接力探索和接续奋斗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经无数艰难曲折,探索到的一条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道路。

承担责任的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持续性追寻的过程。赵汀阳谈到“幸福必须是一种从行动的本身就能够产生的感受”。[22]赵胜天说“女儿,爸爸准备和你一块学习生活”。[23]一起学习生活,承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去感受生活这个过程带来的幸福,而不是结果。结果带来的幸福只能是一种类似幸福的短暂快乐,过了人们又会坠入失望痛苦,只有从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才是真正幸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是否与本国国情相符,这是事关这个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一)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遵循,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就积极探索实现祖国独立、自强的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自下而上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命不长久”的百日维新到使整个中国改头换面的辛亥革命,从大力提倡民主科学、追求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到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曾登上过历史舞台,作为领导阶级掀起过轰轰烈烈的斗争浪潮,但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弱点,都未能担负起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重任。自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拥有了一个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核心,各个进步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道路。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人民民主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并且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这条道路绝不是一蹴而就开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经过坚持不渝的艰辛探索,并奋力开创出来的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2]为了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进行相当艰难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难得的积极成效。但是,由于对国情认识不深、把握不够,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在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波折。尽管如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寻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党接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篇章。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强调指出:“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4]由此以降,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密切地融合在了一起,并成为了它的最鲜明特征和最强大发展动力。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正式纳入党的重要文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全面概括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趋于成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步进入了新时代

从维新派人士梁启超喊出“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到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道路。这条道路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根本目标,这不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度融合一致。推进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努力和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有了可靠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基本国情,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革,开创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建设,并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蕴涵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需要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为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特征的体现,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对前人的探索成果进行批判的继承。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围绕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各个国家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就曾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1]并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不能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要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强调要“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市场经济及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己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人间正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既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也是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自从易非买了房后,他们的关系就不知不觉地进了一大步,有一天陈留送易非回来,老妈正好在家,他们就这样见面了,陈留表现得大方得体,母亲似乎也很喜欢。再后来,易非过生日,陈留带了蛋糕和鲜花来,就算是正式见面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新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进入新时代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要建设成什么样子,怎样去建设和发展它,急需有新的理论来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并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反映了新时代和新实践对理论发展的新要求,既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引,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因此,随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接续奋斗,必然会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度和深度。

天脊集团已形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108万吨硝酸、90万吨硝酸磷肥(硝酸磷钾100万吨)、40万吨硝铵、25万吨硝基复合肥、26万吨苯胺、2万吨硝酸钾、3万吨硝酸铵钙的生产规模,化肥化工总产能达到200多万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是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出的符合基本国情,并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是改革开放,而且,改革开放也是这条道路不断得以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既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也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在极大地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破除了一切妨碍经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更为完善和成熟。这也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9]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业已成为了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析井距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对桩59-X30井模拟井距为200、175、124、100m时的生产情况,日产油量分别为0.718、0.934、1.59、2.0t,累积产油量分别为11 500、15 700、22 100、24 500t。分析上述结果:油水井之间井距越小日产油量及累积产油量越高。模拟井距为100m时该井的生产时间约为6 150d,小于模拟期限20a,说明小井距油井含水上升快,会导致油井生产时间缩短。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底线

新时代中国能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15]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6]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探求出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走出了一条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亦即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带领人民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康庄大道。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8]面对新的时代考验和历史重任,我们党只有坚持不懈地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伟大事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艰巨使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是全社会利益诉求的最为集中代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民裕国”作用发挥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就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为自己繁荣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条件,不仅能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得万世不竭的“能源”,而且还将随着人民群众这个历史主体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增长,使自己赢得新的更大的优势。毛泽东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0]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从“共同富裕”到“全面小康社会”都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邓小平就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指导群众实践。对于农村改革,他曾讲过一段十分朴素的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出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22]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强调的“共享发展”理念,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这既是新时代对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从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我们党始终践行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发展成果和红利更多的由人民共享,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初心和本质。

(三)以“两个不能否定”坚持并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时代发展课题,亦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打通了改革开放前、后30年,我们绝不能把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我们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那种僵化的观点看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党历来不回避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且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是我国发展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以出现矛盾和问题为由否定改革开放乃至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5]新时代的中国无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9][12][13][14][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107.201.35.35-36.68.

[2][24][2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3][4][8][2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135.38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7.

[6][18][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20.2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8.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5][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5.303.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268.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作者简介: 陈国富,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邮政编码 401220)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359(2019)05-0001-0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标签:;  ;  ;  ;  

新中国70年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