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研究论文_汪清

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研究论文_汪清

天津市武清区东蒲洼卫生院 301700

摘要:乳腺良性或恶性肿瘤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以及生命。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及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的诊断技术应用到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尤为重要。目前,不同的技术应用到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同的突破和优势,其中:二维声像图中超声“萤火虫”技术的最大突破是提高了乳腺肿瘤中微钙化灶的检出率;三维超声中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乳腺三位超声检测,从更多的纬度上进行乳腺的检测;超声弹性技术实现了乳腺良性肿瘤诊断从半定量到定量的发展;超声造影技术使乳腺肿瘤中微小血管的显示率获得的明显的提高。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术前诊断技术以及淋巴结分子型诊断技术的,极大的提高了乳腺癌林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林差意义。

关键词:良恶性肿瘤;超声诊断;应用进展;临床突破

目前,乳腺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女性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并且随着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确实。从20世界50年底超声技术开始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上应用以来,提供该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在不同的诊断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成为无数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提高良恶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的一项关键的技术,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超声技术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现和突破,不同技术水平在其特点领域都有了特有的突破,本文将对不同技术应用到致力于提乳腺良恶性肿瘤临床诊断的优势和特点展开全面的探究和分析。

1 二维声像图

二维声像图技术作为一代超声技术,包括典型的乳腺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高频超声检测乳腺实质检测技术、超声“萤火虫”(MicroPuer)技术等,其中超声“萤火虫”(MicroPuer)技术在乳腺钙化病灶的检测中实现了新的突破,该技术显著的提高了钙化病灶检出率,做到了积累病灶的早发现早治疗。

1.1典型的乳腺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

这种技术主要是综合分析乳腺的形状、乳核的边界、内部回声、后方的回声、淋巴结转移以及癌细胞侵润情况等。这种检测技术成像的结果通常表现为:肿块的形状不规则、影像表面不平整,呈蟹足状并且向周围组织呈现侵润性生长,部分肿块长度和宽度的比例超过了1。检测过种中能够发现内部回声出现明显的降低,并且回声十分的不均匀。乳腺内部组织呈现轻微钙化,后方回声出现严重的衰减。这种技术应用到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可以根据诊断参考价值以此考虑肿块的形态(比例纵横比、边缘形状以及后方声影等)、淋巴结的状态(是否发生转移)、钙化状态、内部回声(是否减弱、是否不均匀等)。典型的二维声像图技术应用到乳腺癌临床诊断技术,属于超声技术在临床上的最初应用,该技术奠定了今后超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1.2高频超声检测乳腺实质检测技术

乳腺肿瘤的一个明显的影响特征就是乳腺微小钙化。因此,提高乳腺实质内的钙化灶的检出率得到了无数学者和临床专家的关注。高频彩色超声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林敏等学者从临床检测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30例参与研究的患者中有70例患者病灶呈现炎性变化、10例出现病灶内强回声点,强回声区域一般呈现为小条状、斑点状,平均数量为2.2个,对于炎性变化患者高频超声诊断钙化病灶的灵敏度为28.57%,阳性预测值为20.00%。

同时,本次研究的130例患者中有61例患者属于乳腺浸润导管癌,这些患者的影像诊断结果显示病灶内强回声的患者有25例,回声点的分布状态为簇状,并且单位面积内强回声点的数量较多。对于该类患者高频超声应用到检测中钙化病灶检测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84.85%。

从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和乳腺炎患者,高频超声检测下,临床影响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钙化病灶检测灵敏度等明显的高于后者的。该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更加明确化的参考指标,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1.3超声“萤火虫”(MicroPuer)技术

超声“萤火虫”技术是采用计算机程序对图像的边缘进行锐化处理,同时对检查过程中和噪声进行抑制,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乳腺微钙化的检出率,于此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乳腺病灶钙化灶的显示率。该技术能够实现灰阶超声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够准确的识别诊断出乳腺内微钙化病灶,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准确的识别出乳腺恶性病变的微钙化病灶,能够在更早的期间对患者进行识别和诊断。超声“萤火虫”技术作为不断发展和创新中的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的病变的形态、大小、内部以及边缘回声等,在更加细致的层面上诊断出患者的病灶、淋巴状态以及病灶周围的组织状态以及血流情况。这种技术的最大突破就是提高了微小钙化病灶诊断的灵活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三维超声技术

三维超声技术相对于二维技术在更多的维度上对患者的病情展开诊断,这种技术能够从过个角度出发分析患者的病灶状态、形状、周围组织状况等,相对于二维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突破。目前在临床上常见的三维超声技术包括:三维超声成像、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技术,不同的技术拥有不同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

2.1三维成像技术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突破了二维技术对于病灶位置进行横纵测量的限制,其增加了对体积参数的测量、收集和储存,对于不同角度获得的二维图像,采用三维重建方法进行图像再造,形成病灶的三维立体图像。这种技术能够实现清晰的显示病灶的每个断面,展示组织结构上的解剖学特征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该项技术应用到临床肿瘤的观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特点,其一方面能够充分的体现二维成像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另一方方面能够弥补二维超声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能够从立体的角度,更加细致全面的展现出肿瘤的结构形态,肿瘤的整体构造以及体积大小等。为临床制定更加严谨细致的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这充分体现出了三维超声技术在临床具有跟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三维超声技术在诊断过程中关注的三个重要的指标为:太阳征、肿块边缘特点以及更完整界面回声。其中临床学者对这种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得到,所谓 “完整的界面”是指肿块以及周围组织形成的一圈完整的或者相对比较完整的中度以及强度的回声界面。如果中度或者强度的回声以放射状的形态向肿块的中间集中,则称这种现象为 “汇集征”。学者CaTson

等通过临床研究和分析得到三维超声应用到乳腺肿块良恶性临床诊断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特意性高达85%,显著高于二维超声检测技术的特异性79%。

2.2 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技术

自动乳腺容积成像技术是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一种三维立体超声技术,这种技术专门用于乳腺的检查。该种技术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成像主机、扫描探头以及数据处理系统。

该技术能够度乳腺的矢切面以及横切面进行观察,并且还能够针对乳腺的冠状切面进行成像,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将病灶部门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临床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技术形成的全乳腺冠状面图像中,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肿瘤的边缘以及导管的形状等,并且对于中度以及高度回声区域能够呈现清晰的界线。乳腺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多个或者整个去冠状面上,出现放射状或者是汇集的回声区域。

3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技术就是通过周边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通过造影剂的成像特点,明显的区分病变组织和周边正常组织。该种技术通过造影剂在病变组织的异常灌注情况,观察病变组织的结构特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种技术相对于之前的二维、三维成像技术,具有的一个明显的优势特征就是提高了微小血管的显示率,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小于100um的血管的情况。

学者王小燕等对临床上乳腺恶性肿块造影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到,恶性肿块与良性肿块相对会出现不均匀的增高增强,并且其时间和强度曲线关系可以看到,恶性肿块患者良性肿块患者更早到达最高值。同时,其峰值的强度明显大于良性肿块患者的。同时,还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造影剂进出病灶部门的速度在恶性肿块和良性肿块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一般都是快进慢出型,后者一般都是慢进慢出型。通过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超声造影技术,通过借助造影剂不仅能够快速的识别和诊断出病灶部位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别,同时还能够更加精准的诊断出良性重量还是恶性肿瘤,这有效的实现了乳腺肿瘤更加准确的诊断,改善了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识别良性、恶性肿瘤的局面。

4弹性成像技术

弹性成像技术属于发展的乳腺超声诊断技术,该技术根据组织之间弹性系数以及不同组织受到的外力不同,收集特点时间被检测物体在的信号资料,通过压缩前后反射回波信号,取得不同深度的位移量数据,确定被检测位置的变形状况。对一系类的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合,形成病灶位置的图像,根据病灶位置的硬度,区分乳腺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参考文献:

[1]林敏,陈碗萍,黄丹凤,等对比分析超声检查乳腺不典型炎性病变与浸润性导管癌钙化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4):307一309.

[2]方芳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在检测乳腺癌微钙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24,22(4):8一9.

[3]葛妍,马富成实时三维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研究与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4,26(2):113一115.

[4]白志勇,张武,苗立英,等三维超声重建冠状断面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探讨[J].中国学影像技术,2002,18(4):355一357

[5]陈林,陈悦,庞芸,等全自动乳腺容积扫描鉴别诊断乳腺肿块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2):149一153.

[6]李小康,朱鹰,刘佩芳,等乳腺病变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增强方式的对比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4,23(1):44一48.

论文作者:汪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  ;  ;  ;  ;  ;  ;  ;  

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研究论文_汪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