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扩散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价值扩散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试论价值增殖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经济论文,范畴论文,试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人们通常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特殊表现形式。在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则分别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及其表现形式,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价值 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 收入 盈利

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辞书中,都没有把“价值增殖”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进行研究。通常是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不等同于剩余价值,它们是两个既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之中,在不同的商品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迄今为止,经历过和存在着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特殊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商品经济,要进行商品生产,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任何商品生产者要取得商品生产的这两个基本因素,都必须在商品生产之前以实物形式或货币形式预付一定量的价值,用作垫付或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因此, 预付价值也就是用作垫付或购买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有者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前提,区别只是在于不同商品生产所采取的预付价值形式有所差别而已。

在小商品经济中,由于小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因此,小商品生产的预付价值主要采取实物形式,用自有的生产资料与自己的劳动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预付价值则主要采取货币形式,即预付一定量的货币价值,取得商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可见,在商品生产之前预付一定量的价值,这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共同特征。

商品生产者通过预付价值取得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后,就进入生产过程使二者相结合生产出商品,形成商品价值。如果商品生产所形成的商品价值大于预付价值,就是价值增殖;如果只等于预付价值,就是价值保值;如果还小于预付价值,则就是价值亏损。可见,所谓价值增殖就是商品生产者的预付价值通过商品生产过程所形成的商品价值超过原预付价值的余额。余额越大意味着价值增殖得越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来看,任何商品生产者从事商品生产的目的都是追求尽可能多的价值增殖,而决不会是价值保值或价值亏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商品经济就是价值增殖经济。

预付价值是如何实现其价值增殖的呢?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一方面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保存和转移到新产品中;作为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当新价值与劳动者为从事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价值相等时,那就只是价值保值,商品生产过程只是价值形成过程。当新价值大于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时,大于部分就是价值增殖,商品生产过程也就由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可见,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的差额”。〔2〕关于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个价值增殖的秘密,就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来说,作为客观的事实,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本文也无异议。

问题在于价值增殖的这个秘密,是否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只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才生产价值增殖,价值增殖只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经济范畴呢?在本文看来并非如此。本文认为,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首先,剩余劳动时间的出现和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当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中,除去用于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时间外,还有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产品。“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就没有这种可供支配的时间。而没有这种剩余劳动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3〕,其次,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劳动时间表现为价值, 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所形成的新价值超过自己劳动力价值以外的部分表现为价值增殖。最后,在不同的商品经济关系下,价值增殖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上可见,只要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经济采取的是商品经济形式,存在着商品经济关系,而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商品经济,都客观地存在着价值增殖,并非只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才存在价值增殖。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劳动者与自有的生产资料结合或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结合进行商品生产时,就不能使预付价值发生增殖,而只有与他人的生产资料结合时才能发生价值增殖。事实上,无论劳动者与什么性质的生产资料结合进行商品生产,都会发生价值增殖。不同的商品经济形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只是使价值增殖表现为不同的特殊形式,反映不同的商品经济关系。价值增殖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之中。

通常人们认为,“小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别的商品,以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4〕从现象上看,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小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种类的有限性与个人对产品需要的多样性发生矛盾。因此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取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似乎小商品生产者从事商品生产的目的只追求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增殖。但是,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小商品生产者对使用价值的需要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小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仅仅只是“以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那么,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极其有限,小商品生产者之间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两极分化并进而导致小商品经济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生。事实上,自商品产生以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任何商品生产者从事商品生产的目的都不是追求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增殖。他们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自己要得到使用价值,而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增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生产使用价值并让渡出去才能得到价值,实现价值增殖。从小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历史上的小商品生产者,还是现代的小商品生产者,他们从事商品生产的目的都不是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尽可能多的价值增殖。

社会主义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生产作为商品生产,无论从理论上来看还是从实践中来考察,都客观存在着价值增殖。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同样是价值增殖过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误把价值增殖等同于剩余价值,把价值增殖过程等同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看成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使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得不回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这个重要问题。由于忽视对价值增殖这个商品经济一般范畴的研究,以及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的明确分析。因此,在学术界激烈争论的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而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在把价值增殖这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与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混同的情况下,注定了这样的学术争论难以产生正确的结论。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在说明价值增殖是商品经济一般范畴的基础上,来探讨价值增殖在不同的商品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不宜把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简单地搬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来。

价值增殖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必然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之中,但不同形式的商品经济的特殊性,则使价值增殖以不同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小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小商品生产者把都属于自己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在劳动二重性原理的作用下,当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新价值大于他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价值时,就产生了价值增殖,这个价值增殖部分对于小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他自己劳动的成果,是归他自己所有的从事商品生产的收入。因此可以说,在小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是以小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以自己的收入为表现形式,体现了小商品生产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勤劳致富”的小商品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使得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小商品生产根本不同。它不是建立在自己劳动基础上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而是劳动者以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方式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商品生产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在商品生产之前,资本家以货币资本的形式预付一定量的价值,用来购买商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使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生产出商品。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这种新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成为价值增殖。这种价值增殖的形成与小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增殖的形成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区别只是在于由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关系,使价值增殖部分不是归劳动者所有,不再表现为劳动者收入,而是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它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反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剩余劳动而“剥削致富”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因而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经济范畴。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既不同于小商品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为基础,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内以联合劳动的方式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实现价值增殖。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增殖部分既不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也不表现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而是表现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在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合理地分配,反映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通过联合劳动而“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追求并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增殖,实现尽可能多的盈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国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价值增殖在不同商品经济中的特殊表现形式,特别是阐明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联系和区别。作为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共同特征都是价值增殖的生产,商品生产过程都是价值增殖过程,区别只是在于它们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其次,有利于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决定了社会主义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目的就是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增殖,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最后,有助于重新阐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流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至今仍然沿用斯大林根据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而作出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表述的最大不足是没有也不可能反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因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应表述为:通过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增殖和盈利最大化,来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The Value Added Is a Universal Category of CommodityEconomy

MEI Jianjun

Abstract Generally people take the value added for surplus value and as a special category of capitalist commodity economy.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value added and surplus value are two categories different as well as connected.The former,resulted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commodity economy,is a category common to commodity economy in any society,whereas the latter is only a special form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The former presents itself as the income of the producers of a small commodity economy and as the profits of enterprises of a socialist economy.As theoretic elucidation of it and its forms of presen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Key words and phrases Value,the Value added,Surplus value,income profits

注释:

〔1〕〔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94、219、559页。

〔4〕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卷第332页。

标签:;  ;  ;  ;  ;  ;  ;  ;  

论价值扩散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