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农村经济区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农村经济论文,为例论文,区划论文,省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7.61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经济与农村经济区划
1.1 农村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农村经济泛指存在和发生在城市之外、主要由农民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农村作为与城市经济相并列的一种地域经济类型,农村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1.1 综合性。我国的农村经济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 而是由农、林、牧、渔、工、交、建、商、服等多种产业构成的综合性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也不再是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而是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复合关系系统,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1.1.2 区域性。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区域性一向是农业的显著特点,又由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农村工业一般都从当地农产品加工和矿产采掘开始,因此,综合性的农村经济也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
1.1.3 动态性。农村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但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特别活跃的变动状态。在这一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动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各个区域都有明显的阶段区别,动态特征十分显著。
1.1.4 开放性。随着综合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二、 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克服了闭塞状态而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系统,农村的需求和供给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
1.2 农村经济区划
农村经济区划是根据农村经济的上述基本特点,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区域差异分析和区域发展构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应用基础研究。它以区域性为基本依据,以综合的农村经济为对象,通过本底、现状、动态和开放特征的分析,划分农村经济区域,明晰各区域的特点、方向、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及近期发展策略与措施,力图阐明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可以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
由于农村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对农村经济的区域指导显然也应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而这一期的农村经济区划,应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设和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思想为前提,以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为背景,密切结合各个层次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在进一步认识和评价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根据稳定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两大任务,主要通过高效农业发展途径和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制定发展区域农村经济的战略框架和分区实施方案,并贯彻“农业发展也要靠两个转变”的思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下个世纪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3 农村经济区划与农业区划的联系和区别
农村经济区划和农业区划同属经济区划范畴,它们都是以对区域特点和区域差异的认识为基础,以分区发展构想为重点,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为目的的应用基础工作。特别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特点,农业将始终是农村经济的首要产业,并将在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因此,农业区划也将长期作为农村经济区划的基础。农村经济区划与农业区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区划对象上。农业区划主要研究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农业发展,是一种部门经济区划;农村经济区划则主要研究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之总和的区域差异和区域综合发展,是一种综合经济区划。
其次,在着力点上。前一阶段的农业区划是在全面调查农业自然资源和分析农业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方案,其核心是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业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产业规划性质;农村经济区划则需要在全面调查农村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阶段和区域态势,在保证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协调农村各种产业的发展,其核心是通过对农村产业的合理组织,使农村经济区域内部运转有序,区际互补协调,从而取得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保障,因此,可以直接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
第三,是在时代背景和经济机制方面。80年代初兴起农业区划高潮时,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禁锢仍然较重,不可能较多地用市场经济观点和供求关系分析来开发和规划农产品生产,因此,农业区划主要采用适宜性开发原则。经过10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一些林果土特等产品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各地构建支柱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共同准则。同时,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新的矛盾的出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也将成为农村经济区划必须考虑的背景和原则。
2 河南省农村经济区域的划分
2.1 指导思想
2.1.1 农村经济区划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 发展农村这一长远任务,持续探讨农村经济的区域问题。当前所进行的农村经济区划,应结合“九五”计划、2010年规划和当前农村特点展开工作,尤其要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组织提供区域认识基础。
2.1.2 农村经济区划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农村经济区的划分和区域发展方案的讨论,促进各区和全省农村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1.3 农村经济区划必须坚持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方向, 尽可能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 基本原则
2.2.1 农村经济区域应是农村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区内各部门联系紧密、区际总体特征鲜明的连片地域,即区域农村经济结构具有区内的完整性和区际的特殊性。
2.2.2 农村经济区域应是与城市、 交通线等构成的经济网络相适应、区内各地联系紧密、区外通道基本一致的连片区域,即区域农村经济在空间上具有区内的整体性和区域系统中的有序性。
2.2.3 保持适当层次的行政区划相对完整。 从省级农村经济区划层次来说,保持县(市)域的完整较为适宜。
2.3 区划方案
Ⅰ豫西北区(中原城市群农村经济区)。
Ⅱ豫中区(豫中城市群农村经济区)。
Ⅲ豫东北区(黄河—陇兰东段沿线农村经济区)。
Ⅳ豫东南区(沙颖河—平阜沿线农村经济区)。
Ⅴ豫南区(淮河—宁西沿线农村经济区)。
Ⅵ豫西南区(南阳盆地农村经济区)。
Ⅶ豫西区(黄河—陇兰西段沿线农村经济区)。
3 分区发展概述
3.1 豫西北区
该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由郑州、洛阳、安阳、鹤壁、焦作、新乡等市所辖的27区12县11市组成。这是一个由太行山、沁河冲积平原、伊洛河盆地、嵩萁山区和山前倾斜平地等地形单元组成的复杂区域,但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城市强大、产业水平较高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该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自然资源类多量大,配合良好,在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生产能力和多种经营方面有较好的土地资源基础,而较多的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则为能源、原材料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区内城市密集,交通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农村经济的相对发达,不仅使本区的农村经济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转,而且为农村产业的不断进步,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在跨世纪发展时期,豫西北区有条件继续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增强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为城市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根据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理论,进一步提高非农产业水平,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力,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登上新的台阶,成为河南省内率先实现“两化”、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前景的发达区域。
3.2 豫中区
豫中区位于河南中部,包括平顶山、许昌、漯河3 个省辖市所属全部10县4市5区,是多种条件与豫西北区相似,但发达程度稍逊的区域。该区大部分土地属豫西山前冲积平原,质地良好,排灌方便,加之光热比较充足,一直为我省著名的高产农区,且特别适于烟草种植;该区矿产富饶,煤、铝钡土、岩盐、铁等在省内有重要地位,成为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豫中区具有十分良好的城市—交通区域基础,区内城市众多,工业轻重相济,经济农工协调,背靠豫西山区,面向黄淮平原腹心,南通南阳、信阳等亚热带区域,北联郑洛工业化区域,已形成省域次中心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资源、产业和市场等方面都创造了良好的前景与潜力。
该区今后的发展将凭藉良好的农业资源与基础,通过两个转变,继续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继续拓宽多种经营渠道,壮大农林牧渔业;同时凭藉资源、城市与区位优势,以较高起点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使该区在下世纪初逼近中原城市群农村经济现有水平,并为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奠定基础。
3.3 豫东区
该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包括开封、濮阳2市和商丘地区全部, 以及新乡市的延津、长垣、封丘、原阳县,鹤壁市的浚县,安阳市的滑县、内黄等县。
与其他区相比,该区的自然基础比较单一,资源主要由普遍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几个主要矿区组成。区内地形总体上呈现出舒展的大平原景观,同时岗、丘、滩、洼等微地貌类型交替分布,不仅使全区耕地资源普遍丰富,而且还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适生作物和经营领域,如沙壤土区的泡桐、花生、西瓜、平沙地的枣,背河洼地的湿生植物和渔塘等,均有一定的生境优势和比较利益[1];矿产资源方面,虽然石油、 煤炭等能源矿产有一定的储量,但由于矿点较少和储量规模一般,全区资源结构仍然呈现出偏集于农业资源的总体特征;随着京九铁路的建成通车,该区的交通和区位条件大大改善,为区域合作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农村经济总体实力仍然较弱,给资源的进一步开发造成一定困难。
豫东区是河南省的粮棉油主产区,其产量约占全省的1/3。未来该区将充分利用黄淮海开发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粮棉油的“一优双高”开发和粮棉油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利用该区微地貌丰富、土地资源多样的特点,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则应充分考虑该区的资源特点,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值,如桐木加工、食品制造、皮革、条材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争取将该区建成一个以粮棉油生产为主、林牧渔多种经营并举、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3.4 豫东南区
该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包括除泌阳县外的周口、驻马店两地区的全部县市。该区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貌类型上为冲积平原和冲积岗地,整个地势辽阔平缓,呈典型的平原农区景观,是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
该区资源结构相对单一,矿产资源极为贫乏[2]。 土地资源大部分已辟作耕地,虽中低产田较多,但增长潜力极大,是河南省土地承载力尚有余裕的少数地区之一,也是河南最有潜力的商品粮油远景产区;此外,区内水域面积在河南省平原地区中是最大的,对淡水渔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全区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的资源状况,虽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综合发展,却能组织大规模、高水平的专门化生产,并可以此确定自己的区域优势。
豫东南区今后的发展,首先应强化该区河南省粮棉油生产基地的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水利设施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使该区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其次,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牛业,使该区成为全省主要的肉禽蛋生产和大牲畜繁育基地。农村非农业应大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仍是主要发展方向,但企业的单体规模应有所扩大,在具体工艺、技术上,应注意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同时要以在农区培育新的经济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完善小城镇的功能,使其真正能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努力,将该区建成河南省以高度专业化、集约化的农牧业为主体、其他各业共同发展、具有较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能力的农村经济区域。
3.5 豫南区
豫南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偏东,包括信阳地区全部县市,处于大别山区和黄淮海平原的结合部,是河南省主要的亚热带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豫南区地处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但基本具有湿润型亚热带气候的水分和热量特征,是省内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3];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约占面积的60%;全区耕地面积52.4万hm[2],是全省唯一的水作农区,而山丘地区物种丰富, 则使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十分宽阔。区内矿产资源特别是非金属矿产比较丰富,但能源矿产较为贫乏,对工业发展有一定限制。豫南区地处山区、平原交界和自身资源的独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各类资源产品的集散地,而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这种可能性愈加强烈。但目前从总体上看,该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资源开发基础仍较差。
该区未来的发展应在保证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抓好亚热带经济作物如茶叶、麻类的高产优质开发,大力发展具有亚热带特色的林果业、畜牧业和渔业,建设一系列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色的生产基地,将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作为增强该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非农产业是豫南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今后应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多做文章,走资源深加工的道路,发展食品、纺织、轻工、饲料等行业,同时在农村普遍挖掘各类手工工艺,如刺绣、抽纱、织毯、编织等,并形成规模,使之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通过上述努力,逐步把该区建设成河南省以亚热带农副产品开发为主要特色、各业共同发展、实力较强的农村经济区。
3.6 豫西南区
豫西南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一向南敞开的扇形山间盆地。包括南阳市所辖各县和驻马店地区的泌阳县,是全省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
该区资源齐全且质量较好。就土地资源而言,山丘岗平俱全而以岗平为主,水热资源在全国旱作区首屈一指,主要农作物大都可稳产高产,是河南省最可靠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就矿产资源而言,该区是河南省矿种最多的资源区,特别是贵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为区域经济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豫西南区地处三省边陲,区位良好,交通、电力等资源开发条件便利,已经具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且仍有较大潜力,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程度也相对较高,具备了进一步大发展的基础,有望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今后豫西南区的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大幅度提高粮棉油肉总产量,另一方面要根据人口较多的区情,大力开发多种经营,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使该区成为以粮棉油肉及其加工为专业化方向、与林特资源、矿产资源和区位资源相应的农村工业为特色的、综合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经济区,建立起与未来重要区域地位相应的、繁荣的农村经济。
3.7 豫西区
豫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包括三门峡市全部和洛阳市的栾川、嵩县、汝阳、洛宁、宜阳、伊川等县,是河南省以矿产品和山区林果业生产为主要特色的农村经济区。
该区矿产资源占全省探明种类的70%以上,其中铝土矿和煤炭矿点较多,开采条件好,宜于乡镇企业介入;该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中低山,高丘陵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以上,而可以集中垦殖成高质量耕地的不足10%,这一土地结构特点决定了该区与平原地区迥异的农业资源开发类型。
典型的中低山区特征使得豫西区适宜于各类经济林、用材林和草食性动物的生长。果品产量居全省之首,也是全国主要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南部的栾川、嵩县、卢氏等地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产地,山区土特产品也十分丰富;南部丘陵山区还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发展养牛养羊业的条件颇佳。在上述资源条件下,全区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加工为主体,轻纺、食品工业配套发展的经济格局,但整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与全省平均水平尚有一定距离。
今后该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土地和资源开发结构,将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山场和非农资源的开发上来。种植业应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尤其是优质烟叶的生产,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畜牧业;非农产业应以林果、畜牧和矿产品加工为主,形成若干个区域性的加工中心,争取将豫西区建成河南省内以林果、优质烟叶和矿产等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专门化部门,农村各业综合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整体实力较强的农村经济区。
收稿日期:1999—03—24;修订日期:199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