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解决当前已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要考虑在职一代在未来的养老问题;养老金的筹集与发放要兼顾养老金的支付能力,不能牺牲养老金的未来支付能力来满足即期支付能力;养老金的筹集必须充分考虑到养老基金承担者的承受能力,即国家、企业单位、家庭、个人四者的承受能力。从横向看,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要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超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否则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纵向看,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养老问题,不能“寅吃卯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即将到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费率,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
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全国范围的养老基金统筹,仍只是小范围的统筹。由于各省份人口老化程度不同,导致各省份养老保险统筹费率差异极大,表现为人口老化程度严重的地方,其统筹率也越高,广东省为19%,上海市为25.5%,不同省份的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统筹费率可能在20-40%之间,等同于生产同类产品的不同企业,其劳动力成本差异悬殊,这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分散的管理体制不能减轻企业的负担,企业的负担过重将会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受挫,而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承受力,也即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不可能。
提高统筹层次,扩大统筹范围,是降低企业统筹费,减轻企业负担与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赡养率1995年为18.45%,2040年将为46.14%,增加了1倍多, 而同期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86.28%和78.43%,1995~2045 年平均替代率为78.79%(注:劳动部课题组《全国职工养老保险费用预测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1版,p58。),这远高于一些工业化国家,它们一般不超过40%。这种高替代率的养老保险制度显然难以维系这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建立,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规模,降低统筹费率。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退休职工的恩格尔系数也将逐步降低到 0.5~0.7,这也要求养老保险替代率逐步调低到60%,替代水平的下降,为降低统筹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个人帐户沿着“空帐”——“适度空帐”——“实帐”的轨迹逐步实现个人帐户“实帐化”
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老龄化进程快。199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9.6%,预计到2000年前后我国将成为老年型国家, 到下世纪30年代前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将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转变为个人帐户基金积累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般都存在着“隐性养老金债务”的筹资问题,也即面临着“双重负担”的困难,即既要为在职职工个人帐户基金缴纳保险费,又要维持对已退休人员和即将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据预测,我国企业承担养老金“双重负担”的缴费率将骤升至工资总额的33%以上,这势必会加重企业和在职职工的负担,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没有经济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继续。因此,不是在短期内实现个人帐户“实帐化”,而是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帐户沿着“空帐”——“适度空帐”——“实帐”的轨迹逐步实现个人帐户“实帐化”,也即留有“适度空帐”仍沿用社会统筹方式,靠几代人代际分摊负担。此处的“适度空帐”是在适度的经济增长和一定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的“空帐”。否则,过少的“空帐”将会加重企业和职工个人的负担;过多的“空帐”将会导致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出现支付危机,严重制约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为逐步实现个人帐户“实帐化”,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方法,一种为借鉴智利的改革经验,对隐性养老金债务采取发放“政府认可债券”措施,职工退休时偿还本息,由财政逐步拨款支付;另一种为从现有国有资产和土地收益中划出一块作为解决历史旧债的一项重要筹资渠道,以解燃眉之急,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
三、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市场化,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
养老基金是长期养老积累的储备量,不仅为抵御通货膨胀而要求保值,而且为减轻缴费负担和实现养老金来源的可持续发展强烈要求增值。从国际经验看,此类养老金根据其社会性、长期性、增值性,要求进入市场化营运管理,取得高的资金回报率,从而实现养老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目前在我国养老基金管理上,尚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籍行政权力垄断经办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是个严重问题,养老金不但不能保值增值,而且挤占、挪用基金时有发生,严重地威胁了养老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有悖于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大都属于商业范畴,其共同的本质是要进入资本市场。唯有进入市场,才能为养老保险营运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才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才有利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市场,首先要重视和优先考虑培植和发育高效率的基金经营机构,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其次,金融主管部门要研究开发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载体,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为基金经营机构提供相应的涉及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及有关风险分解的政策条件与环境条件,促进基金投资效益的提高;再其次,由于养老基金的特殊性,在其投资营运时必须强调对其施以政策倾斜,以确保其保值增值。无疑,这些改革措施将对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深化企业改革、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四、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降低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有助于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把65岁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认为退休年龄是一个变量,其范围在62~70岁之间,许多发达国家正在有计划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特别是到下世纪中期,仅仅凭年龄低于62或65岁的在职人员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可能不能满足全民的需要,70多岁也许是最适合的退休年龄。因此,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赡养率的逐步提高,必须适时地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否则将会对未来养老金支付产生严重威胁,同时严重影响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等式来讨论退休年龄的划定等因素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d
r d
∫ c(a)e[-ma]da=∫ (1-i)ω(a)e[-ma]da+∫ b(a)e[-ma]da
e
e r
其中,r为退休年龄,e为就业年龄,d为就业时平均预期寿命,i为工资提取率,c(a)为消费函数,m为利率,a为年龄,w(a)为平均工资,b(a)为退休后的消费函数。上述等式表示一个人从工作至死亡这一段时间内的消费等于在职期间消费与退休后消费之和。显然,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后消费总量必然增加。为此,可以考虑四种思路: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从而逐步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确保退休后消费总量增加和养老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也即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提高工资提取率以增加积累。这一方法推行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会加重在职人员的经济负担,挫伤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三是工资提取率不变,降低退休后消费。一般来说,消费水平只能提高不能下降,作为退休人员,不可能接受比以前低的消费水平。因此,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较难推行;四是适时适度提高退休年龄。这样便增加了创造财富的时间,同时使得人口赡养率降低,缓解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有利于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五、要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
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备的法制强制推行的。我国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必然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相当大的阻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已有几十年历史,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这有利于进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为此,政府必须通过法律形式层层贯彻下达,进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目前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不规范以及挤占、挪用养老保险资金等现象,无不与我国缺乏一套完备的养老保险法制有关。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之际,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