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问题的产生极为常见,对其展开管理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常见的线损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落实线损数据的统计分析、实施电网设备的技术改造、优化线损管理制度体系等一系列线损问题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线损管理
引言
线损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传输和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消耗和损失,其直接影响着配输电及用电工程的质量,也反映了电力企业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电力资源节约,降低电力下消耗,分析配输电及用电工程的线损问题,提出并落实管理控制策略极为必要,保证在降低电力企业运行成本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常见的线损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常见的线损问题
1.定额线损
电力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普遍会提前完成配电管理目标、线损管理目标的设定,这一目标就是定额线损。定额线损不仅反应了目前的线损水平以及预测的线损管理符合情况,还显示了电网运行状态的预估。
2.统计线损
实际上,购电电能表统计出的电能数据并不等于售电电能表中统计的电能数据,普遍会存在一定的差值,而这一差值就是统计线损。目前,统计线损一般作为考核线损技术以及指标情况的参数,所以也可以成为考核线损。
3.理论线损(技术线损)
交流电在通过纯电阻的时候,电能都转成了热能,而在通过纯容性或者纯感性负载的时候,并不做功,也可以说没有消耗电能,即为无功功率[1]。在电能的传输环节中,由于电网负荷、供电装备的影响,会导致理论线损的产生。
4.管理线损
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电抗,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相比于其他线损来说,管理线损可以进行控制,普遍是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问题的成因
第一,电网结构的不合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多数电网中依旧存在着线路半径过长的问题,导致供电效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部分输配电线路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加重了线损问题。同时,低压配网的配置水平偏低,容量不足且导线截面积较小,也导致了线损的增大。总体来说,电网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线损增大,需要重点解决。
第二,线损管理工作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为线损管理制度不完善、线损数据信息收集不全面等情况。此时,线损管理工作的展开过于随意,不利于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质量的保证,也使得线损问题日益加剧。
第三,基础性电力设施更新速度较慢。在当前电力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中,对基础性电力设备的投入资金并不充分,相关设施的更新速度较慢,导致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问题的加重。因此,必须要及时更新电力基础设备,例如更换智能电表,实现对线损问题的有效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问题的管理对策探究
(一)重点关注理论线损计算
在管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线损时,需要重点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开输配电设备、用电系统设备、系统运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电网模拟,完成电网破损情况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是,依照电压等级的不同,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异[2]。现阶段,潮流计算是35kV及以上电网理论线损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结合相应发动机的负荷,能够计算出其电流与电压的实际数值,最终获各个电网原件的有功损耗、以及电网整体的有功损耗。
(二)落实线损数据的统计分析
为了提升线损管理的质量以及针对性,相关人员需要对10kV线路线损展开以月度为单位的数据统计分析。依托这一统计数据,能够确定的线损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并确定产生高线损的原因。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结合智能电表,可以提升相关区域线损统计数据统计的实时性,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损管理工作升级提供支持。通过用电信息数据的定期分析,特别是缺相、失压等状况的统计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用电信息是否异常。在必要时,需第一时间通知技术人员展开的排查,保证线损问题管理的质量与效果。
(三)实施电网设备的技术改造
对电网设备展开技术改造,可以达到优化电网结构的效果,降低由于电网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线损管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强化防窃电技术改造。结合线损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线损较高的区域重点引入防窃电技术改造,并配套落实跟踪式效果管理。此时,需要安装智能电表,检测电流电压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窃电行为,能够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协助相关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达到现场展开处理。第二,提升无功补偿以及电网功率因数。在电网结构改造中,通过引入充足的无功补偿,可以稳定电网功率,并促进有功功率的增大。第三,电网布局的优化设置。推动变电站转变为负荷中心,并将高压线路引入其中,降低10kV线路的实际供电半径。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造导线线径过细的线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布点的密集度、降低线路半径,完成对线损的有效控制。第四,运行的合理规划。依托潮流变化完成电网运行情况的调整,达到经济最优。
(四)优化线损管理制度体系
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依托完善的线损管理制度,能够降低工程中的线损产生,促使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质量提升,避免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生产与运营中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由此能够了解到,形成健全的线损管理制度体系,并保证严格落实极为必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构建线损专项管理小组。为了保证线损管理的及时性与专业性,必须要在电力企业内部构建起线损管理专项小组,并将相关工作纳入电力企业的战略管理范畴内。第二,落实线损管理责任制。设定总体的线损管理目标,并将总体目标细化,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管理死角。与此同时,还要设定配套的奖惩制度,一旦发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或发生线损管理问题,则需要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管理责任,依托制度内容落实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相关人员对线损管理关注度与工作积极性,提升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损管理效果。第三,严格依托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设定线损管理制度,并落实对线损供应管理的分析,避免管理问题的发生,更好的满足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线损问题相对严重,相应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明确线损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关注理论线损计算、落实线损数据的统计分析、实施电网设备的技术改造、优化线损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线损管控工作的升级,降低了线路损耗,更好的保证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质量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兆文.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7):74.
[2]孙振宇.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问题及其管理对策分析[J].通讯世界,2018(02):160-161.
论文作者:陈俊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线损论文; 电网论文; 输配电论文; 工程论文; 电能论文; 数据论文; 统计分析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