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东民[1]2000年在《辽河油田物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文中认为辽河油田物探公司是一个已经成立了二十多年的专业化公司。不断的开采使辽河盆地的资源日渐匮乏,而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整个石油行业不可能永远靠国家的计划而运作。辽河油田物探公司需要在不远的将来靠自己的实力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因此,1999年,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辽河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作为一个为石油以开采前期准备工作服务的公司,面临如何适应新环境新任务的严峻问题。 本文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业务流程分析,第二部分为职务分析,第三部分为公司的工作设计。论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辽河物探公司的业务特点、现有组织结构。本文旨在对辽河物探公司的组织结构再造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辽河河物探公司的现状出发,深入调查了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组织结构上的缺陷,并对公司下一步的结构调整做出了可行性建议。
黄刚[2]2002年在《辽河物探组织创新设计及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环境的变化,往往迫使管理者改变原有组织的工作方式,甚至组织本身,辽河物探公司当前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多年的不断开发,整个油田的产油量开始下降。相应地,油田地质物理勘探的作业需求下降,辽河物探公司面临着油田内部物探市场严重萎缩,必须尽快打入外部市场的严重压力,恶劣的环境,要求物探公司必须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再造。 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公司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本论文从公司的业务流程分析入手,运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等管理方法,在全公司范围内的进行了管理岗位工作分析,系统地描述了现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势与不足,明确此次组织结构再造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此次组织再造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运用上述原则,提出具体的组织再造方案。 与原有的组织结构相比,新设计的公司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整个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提高管理的效益;实现了管理职能的有效整合,新设计的部门职能定位明确,利益关系清晰,便于管理;实现了整个公司的管理机构的精简,公司的主要管理处室数量减少,充实生产一线管理队伍质量,大大提高了现场管理的水平;公司的整体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实现公司的基于公司获得市场竞争能力这一战略中心的基本要求。 为保证上述的组织再造能够有效地实施,论文的第四部分就如何实施组织创新,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论文提出新的公司组织管理,应该采用引导为主线的组织管理模式,并指出,公司管理机构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为科学有效的干部考评体系。在论文的最后,提供一份实施上述公司组织再造的具体行动计划。 论文在进行辽河物探公司管理组织再造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调查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反映公司基本情况的实际数据,在论文的附录中,作者提供了部分调查问卷的样本和调查问卷的使用说明。 本论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清晰地标明引用理论出处的同时,强调设计的可操作性。通过前期的实施,初步表明论文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行之有效
于开财[3]2008年在《辽河石油勘探局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石油企业是以油气矿产资源为核心产业,以企业化管理和运行为基本特征,并行使区域社会职能的经济组织。根据石油企业的性质,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具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又具有矿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因此其可持续发展既要在生产经营行为符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在注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根据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规律,注重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矿区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最终在油气矿业衰退阶段形成支持矿区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繁荣的替代产业。论文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对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辽河石油勘探局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描述;确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企业所处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结合企业实际选取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项目,对研究对象的各业务单元进行了重新组合;采用SWOT方法制订出了企业战略选择方向,并进行了战略匹配分析;提出了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并就人才支持策略提出保障措施。本文是在总结以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要素整合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理论,是在认真分析辽河石油勘探局内外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同类资源性企业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斐[4]2008年在《大港油田公司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资源和资源的利用,则谈不上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科技资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格局,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大港油田是一个地质类型多样、开发区块破碎、各种矛盾交织、地下情况极其复杂的老油田。目前大港油田公司存在着科研机构设置重复,配置不当;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科技资源配置情况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改变科研资源和科研机构分散局面、优化油田公司科研资源配置就成为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本文给出了科技资源的定义、内涵及外延,阐述了科技资源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针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与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大港油田公司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际石油公司的经验,结合CNPC的要求,根据油田公司系统的、长期的、滚动的项目研究计划,对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配置、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配置、宏观资源与微观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完善等,提出优化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配置、进而提升油田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陈宁[5]2008年在《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匹配性分析》文中指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重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在相互匹配性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布局,但在另一方面,国内外相关的组织设计理论和流程设计理论与企业实际的操作中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在企业实际运作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长城钻探物资供应公司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匹配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在此领域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试图从组织结构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的方法途径和优化匹配,并且发现供应组织结构的一些新的变化趋势。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针对长城钻探物资供应公司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希望以此推动公司的工作不断进步,并藉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组过程中的组织结构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提供一个借鉴。
喻国伟[6]2009年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型经济形态的转换。同发达国家比较,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该研究领域的积累较为薄弱。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基础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如何实现外部市场开拓和引入外部生产性服务资源,以及政府的生产性服务职能尚缺乏系统地研究。本文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即城市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考察,对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认为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内撑”、“外开”及“政府生产性服务供给”。论文基于协同学、产业共生理论,首先分析了盘锦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基础产业共生度,明晰了盘锦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基础产业协同现状;其次,在相关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生产性服务商与企业所回答的问卷,提出了生产性服务商与企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根据调研案例验证了影响二者间“合作关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拓展与外源性引入。认为应基于地区优势服务力量拓展外域市场,具体包括石油勘探服务、水农业技术服务、芦苇科技服务、石油战略储备服务等。认为应注重生产性服务资源的外部(域)引入,通过“招商”实现对国内外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提出政府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商。政府以企业为对象的服务工作比较广泛,服务手段多样,包括政策、项目及资金支持。应构建创新资源融合和整合的科技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完善油地融合平台、加快建设信用服务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兼顾“一般科学规律”认识和城市现实问题解决两个方面。虽然以盘锦市的现实情况作为研究素材,但是所提出的建议对策对其他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佚名[7]2004年在《中国石油企协第十七届(2004年) 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获奖优秀成果》文中认为馨经中囱右油企业协会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出第十七届(2004年)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部级_时专业)]s魂项,其中东一等桨13项二二等奖23项,三等奖48项。现予公布。蘸耀石油企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获奖名录等奖:1牙项中勇
杜磊[8]2014年在《兴隆台潜山带精细目标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兴隆台潜山带内幕断裂发育,结构复杂,以往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地震资料对潜山内幕构造形态成像不清,制约着该区裂缝性油气资源的深入开发。为进一步提高兴隆台潜山及内幕成像质量,必须采用精度更高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论文根据兴隆台潜山带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资料特点,从叠前预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建模和偏移算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开发了多域组合去噪、基于模型的初至迭代静校正和近地表吸收补偿、子波整形和匹配滤波、各向异性处理等针对潜山的目标处理技术;然后详细分析了克希霍夫、炮域波动方程和逆时偏移三种叠前深度偏移的算法特点,并利用井速度充填及扫描改进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最后通过综合应用垂向速度分析、沿层速度追踪、井速度充填及扫描和层析反演迭代等速度建模方法,实现兴隆台潜山带的高精度成像,并取得以下成果:(1)形成了适合平原地表特点的吸收补偿方法;(2)建立了适合低信噪比复杂高陡构造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3)兴隆台潜山顶面成像清楚,内部逆断层及断裂发育特征刻画准确,中生界与太古界地层接触关系清晰。
马寅生[9]1997年在《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盆岭构造及应力场演化》文中提出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位于华北地块北部,在以往的构造单元划分上分属燕山造山带和下辽河盆地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都是把燕山造山带和下辽河盆地分开来进行研究的。本文从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把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造山作用和成盆作用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论述了该区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中新生代盆岭构造演化和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认为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在构造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二者的形成是相互关联的。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造山、成盆作用在时间和三维空间上的相互转换过程。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的地质构造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之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陆内或板内)盆岭构造带与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残留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上叠式盆地、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五个盆地演化阶段和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和白垩纪末、老第三纪末五个挤压作用时期。其构造作用过程具有类似“手风琴式”演化特点。在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均占有重要位置,总体来讲,挤压作用由强变弱,伸展作用由弱变强。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中新生代的伸展构造既有变质核杂岩,又有盆岭构造及裂谷盆地,还表现在新生代的玄武岩喷发方面。中新生代的挤压作用在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白垩纪末和老第三纪末形成了五期相应的挤压构造形迹。它们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对早期盆地进行改造或造成盆地反转。在此基础上,作者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和室内显微分析,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认为医巫闾山花岗岩体时代并非前人所定的早燕山期,而是晚燕山期岩体。首次系统划分出该区中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断裂活动,编制了下辽河盆地沙四期、沙三期、沙一+二期、东营期和老第三纪末的同沉积或同生断裂图。经过野外实地观测、断层泥的ESR法年龄测定和断层上盘黄土的光释光法年龄测定,确定辽宁北票发生于中生代燕山期的南天门断裂,也是一条切割了更新世马兰黄土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根据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以来造山、成盆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反推,结合对该区中新生代以来古应力及现今应力的系统测定和对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光弹实验模拟,系统的论述了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演化。
蒋宇冰[10]2007年在《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极化率测井主要和自然电位测井结合用于评价水淹层。该组合测井方法能够逐点求出地层水矿化度和地层水电阻率,并在求取含水饱和度时消除粘土对饱和度的影响,因而这套测井方法和解释方法在淡水油田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扩展极化率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有必要对岩石的激发极化效应特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从实验研究出发,对大量的岩心进行了岩石激发极化实验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联合迭代多指数反演方法和阻尼最小二乘法,得到类似T_2分布的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给出了不同矿化度、布点数以及不同供电方向下的极化驰豫时间谱分布特征。进行大量的核磁共振实验,使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出核磁共振T_2谱,并与测量仪器自带的T_2谱进行对比,将阻尼最小二乘法应用于反演中子寿命谱,更进一步证明了程序的可靠性。将同一块岩心的T_2谱与对应的极化谱进行对比,得出二者在反映孔喉上有差异的分布规律。最后将岩心的极化谱与压汞得出的孔喉分布图进行对比,旨在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极化谱应用奠定基础。通过以上研究,增强对富含更多测井信息的激发极化驰豫时间谱的认识,为激发极化测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辽河油田物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D]. 季东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辽河物探组织创新设计及实施[D]. 黄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3]. 辽河石油勘探局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于开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4]. 大港油田公司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王斐. 中国石油大学. 2008
[5]. 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匹配性分析[D]. 陈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6].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喻国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7]. 中国石油企协第十七届(2004年) 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获奖优秀成果[J]. 佚名. 中国石油企业. 2004
[8]. 兴隆台潜山带精细目标处理技术研究[D]. 杜磊. 浙江大学. 2014
[9]. 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盆岭构造及应力场演化[D]. 马寅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7
[10]. 岩石激发极化现象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 蒋宇冰.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辽河油田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