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_大学生论文

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_大学生论文

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5-0025-05

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在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凸显。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人数比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大学生所身处的时代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当今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复杂性。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之巨,大学生在今后现代化建设中所要担负的任务之艰,大学生的素质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之重,都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机制有着深入切实的了解,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群体在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深刻了解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究大学生思想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进行必要的接轨,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机制,提供必要的借镜。在对个体心理形成及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来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机制。对于大学生思想形成及发展机制的探讨,不能不提到“认同”的重要作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对认同也曾做过诸多探讨,但并不是将“认同”作为大学生思想形成及发展规律的重要机制来探究,而且对于“认同”的诸多子维度缺乏具体深入的解析。本文着重探讨“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内隐认同、认同与内化的关系、价值认同、认同危机都进行细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凸显“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价值。

一、“认同”及已有的“认同”研究概述

“认同”(identity)一词,原是由西方传入国内,也曾被译为“同一性”、“身份”、“认证”、“认定”等。“认同”研究向来主要集中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领域。哲学上认同问题的提出,源自个体对自身生存状态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追问,是对于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与确认;心理学的认同,主要是实现心理的完整、统一,强调的是人格、自我的确定性、统一性和连贯性;社会学上的认同表征着对自我身份或角色合法性的确证以及人们对此的共识。在当代,对于认同研究最广的领域则是心理学与社会学。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最早使用“认同”一词(最开始曾被国内学者译为自居作用),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认同是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称为自居作用。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认同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处于伊底普斯情结或爱勒克屈拉情结阶段的儿童,只有通过对异性父母的认同,恋母或恋父情结才能得到解决。以后儿童认同的对象又从父母扩大到亲属、师长、同伴、有成就的名人以及理想人物等,经由模仿、内化,使自己在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与他人趋于一致。认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防御机制的认同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如遭受挫折不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时,即模仿甚至比拟其他成功的或厉害的人物,或比拟幻想中的偶像或强者,以此在心理上分享其成就或威严,从而减消因挫折而生焦虑的痛苦。”[1]

自弗洛伊德以后,“认同”成为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将“认同”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正是埃里克森。埃里克森把这一概念加以改造,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他的自我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柱石。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将认同看做青少年人格及自我形成的重要机制。在埃里克森看来,人的一生主要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人格都面临着一定的危机并试图适应和解决它,其中第五阶段(青年期)面临的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时同一性危机或认同危机开始出现。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自我认同感,就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一种自然增长的信心,即相信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2]自我认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性、一致性和连续性,以及社会团结性,分别为自我对自己在时间上的内在相同性、连续性的觉知;对个人性格连续性的一种潜意识追求;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整合感;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意识,即个人同一性及其在民族、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上所标明的集体同一性,在个人心中的一致性的保持。

对于认同的另一种重要研究领域,则是社会学。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被看作是社会学对于认同研究的扛鼎之作。在社会学中,人的认同主要分为两种,即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在吉登斯看来,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3],而社会认同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由此,人的认同危机不仅包含着“人的自我感”和“内在深度感”的危机,也包含着“人与他者的关系以及人与他者的关系中形成的意义感、价值感和地位感的危机。”[4]

当前,人们对于认同的研究范围极广,研究的路径与层面可谓五花八门,有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种族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等等;有哲学中的认同研究、心理学中的认同研究、社会学的认同研究、政治学中的认同研究、文化学中的认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认同研究。然而,究其实质,人们对于“认同”的研究,其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及社会学中的认同理论。心理学与社会学中的认同理论构成了其他学科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兼容性的人文学科,广泛采纳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慧果作为自身学科建制、发展的必要给养。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究。如吴晓红发表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及思想深处的矛盾与困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2期);张首先发表的“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青年探索》2007年,第2期);刘泽雨发表的“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安姝发表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认同”(《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李辉、练庆伟发表的“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1期)等等。另有多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认同的结合型研究。

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认识到“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者多数从个体的认同危机、认同危机的表现、认同危机的原因、认同危机的解决路径以及价值认同的实现问题来进行研究。然而,由于以上研究者自身的学科背景、研究视角,导致多数学者对于“认同”的深层机制缺乏具体的探究,对于“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而这正是本文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所在。

二、“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探析

1.作为一种心理机制的认同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有的认同研究,多是侧重于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的借鉴与引用,没有将“认同”作为大学生思想形成的机制来加以研究,缺少新的综合。

此处所要探究的“认同”,不是对埃里克森和吉登斯认同理论的简单照搬,而是有着自身独特的意涵。此种认同乃是社会心理学中态度形成的三阶段(即服从、认同、内化)之一,服从、认同、内化是人的态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逐渐转变的过程。服从未必真的认同,故持续时间最短;认同是对于一种价值的认定,但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内化则是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个体内心,故持续时间最久。这三者,认同处于中间位置,最具可塑性,也是有待我们深入挖掘探究的理论资源。此处的“认同”探究,又不同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简单区分,而是有着更多的理解,此种理解需放到与其他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中才能得以凸显。

第一,认同与内隐认同。认同是对价值的一种认定,在很多时候,个体能够明晰地知道自己肯定什么、接受什么、赞同什么,此种认同包含了个体主动、积极的选择过程,有着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在里面,这是个体能够明确意识到的认同。然而外界对于个体的影响,并不是个体都能明显意识到的。很多时候个体虽然接受了某种影响,而自己本身却不知晓,而是内隐地学到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解属于内隐学习,此种认同的获得即内隐认同。个体很多时候对于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认同都是内隐地发生的,是个体并未明显意识到的,这也正是我们重点强调的。

第二,认同与服从、内化。与表面的、口头的服从不同,认同是对一种价值的肯定,体现了主体的自我选择能力;而内化则是认同的深化,是对一种价值认定的结果,一种价值既已内化到个体之中,便不是简单的认同,而是箸于心、见于行。

第三,认同与价值认同。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的问题。何谓价值认同?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认同即是指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5]认同有很多种,如自我认同、身份认同、种族认同、文化认同等等,然而究其实质,则是价值认同,它是个体所持价值的一种反映,是个体对所偏好,喜爱价值的认定。正是由于喜好某一价值,才给了某一价值独特的权重,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趋向力。

第四,认同与自我认同。认同总是个体自我对某种价值、某种事物的认定,而认同归根到底又与自我认同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个体在认同于他者、他物的过程中确立起稳固的、连贯的自我信念,确立起自我之为自我的认识。在埃里克森、吉登斯的认同理论中,认同首先是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认同感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主体之间通过社会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定位的过程和结果。

第五,认同与认同危机。个体在对某一事物或价值表示趋同的时候,即有一种价值定向在里面。对一种事物表示认同,即有对其他事物的不认同,而当个体对两种取向相反、相悖、相冲突的理想和价值都有所认同时,对于几种价值难以取舍,进而造成自身的焦虑、冲突、矛盾,则易产生认同危机。此种危机解决的好,会让个体对一种价值信奉、信仰的更加坚定;解决的不好,容易造成个体的萎靡、低落、冲突、焦虑等。长期的冲突、矛盾在自己内心的持续,容易造成个体自我认同的危机。自我认同危机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是一种双向性危机:一方面,自我认同危机是针对个体自我的自我感而产生和起作用的,是对自我主体性所形成的危机;另一方面,自我认同危机是针对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是对社会性所形成的危机。认同危机最通俗的定义就是“我是谁?”是个体对自我的连续性、一致性、整合性、确定性的困惑与危机。只有恰当地解决了认同危机,才能顺利地进入个体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在常态社会中,认同危机的个体可以被社会所重新同化和吸收,但如果个体认同失败过多,却会导致社会性认同危机。

2.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时期,是个体独特的人生阶段,是个体进入社会的必要缓冲期,也是个体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之前必经的学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人格在大学时期积淀、转变、成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最终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必要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以便培育具有真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才。要想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首先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机制、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心理需求有着切实的理解,以便我们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泛泛空谈,泛泛空言。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影响最活跃的时期,现代众多新异的传媒方式以汹涌之势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大浪淘金、泥沙俱下,如何在保证大学生积极跟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抵御腐朽、落后文化观念的侵袭,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然会认同各种各样的价值,而此种认同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然而,当教师课堂所讲与学生平日所见形成巨大反差,当书中所学与日常现实相差甚远又没有合理的引导时,大学生难免会形成认同危机,造成自身的矛盾与苦痛,若是不抓住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这个关键时期去积极引领,长期下去,落后的观念占据了大学生个体认同的高地,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另外,大学生观念认同的积淀与整合,又牵涉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牵涉着大学生的稳固、连贯、统一的自我之形成。对于大学生而言,认同了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将要走什么样的路。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认同机制,促进大学生向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转化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所在。

对于大学生的认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社会观念、思想观念往往都是以隐而不显的方式使个体认同的,是以内隐认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个体尤其是大学生处在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认同不是简单的服从,也不是很快就能达到内化的境界,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认同有着主动选择的过程,大学生的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大学生的认同总是与自己的需要、利益等有着密切关系;大学生的认同总是自我认同,在认同各种价值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于自己的连续性、统一性、完整性、整合性的认识;大学时期是容易出现认同危机的时期,大学生认同危机不仅对于自身的发展起着延宕作用,对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确立都起着阻碍作用。

三、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认同机制,促进大学生的认同转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越是多样化的社会,就越需要整合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大学生的观念整合,需要在大学生的认同机制上下功夫。促进大学生的积极认同,一方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认同;另一方面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避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危机,使得大学生能够确定自己是怎样的,能够确定自己的价值,能够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向。

就社会心理学而言,“认同”是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环节,是介于简单服从与深入内化之间的中间阶段,“认同”既可以是个体意识到的,也可以是个体未曾意识到但却明显发生的,也即内隐认同。认同总是对于价值的认同,比如生存价值、美的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命价值等等,很多时候个体虽未明显意识到,但却深深地影响个体的价值偏好行为,影响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积极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认同,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显得至关重要。

1.树立积极形象,探求多样化的路径,影响个体的内隐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古人推崇圣人,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是十全十美的人,积极地以圣人来导引、教化民众,以圣人的理想形象来作为现实君子效法的依据、导引。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教化民众、化育人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民众对于社会主导价值、主导理念的认同,而此种认同的达成很多时候是内隐地进行的。在其看来,人是可“化”的,是可以教化、点化、感化、自化、转化的,是可以逐步文化的;其中不良的教化方式容易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

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化育极为重要,而“化”之进行又往往是不易见不易知的,是渐进的、潜隐的、自然而然的,是需要过程的,“化”之进行有如春风化雨。“化”之渐进、潜隐的进行方式对于我们的启示即是,要促进个体的内隐认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将影响植入个体的内心。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注重有效的“化”的方式,促进个体的内隐认同。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感人事例来引导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积极认同。

2.因势利导,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化解大学生的认同危机

第一,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主要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价值认同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和生成性等特征。价值认同作为认同体系的核心问题,在当代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中更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它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本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价值认同还是个体良好发展的前提。[6]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快速来临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切都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调试自己所要坚持的价值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认识到,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是可能的。大学生具有价值认同的心理结构,而认同本身又具有建构性的成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自我认同的契合性,促进大学生进行价值认同的建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作用,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引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纠正大学生的思维偏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在多样化、多元化中引导价值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在多样化、多元化中引导价值认同,要坚持多元价值体系的一元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化解大学生的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是大学生对几种相反、相矛盾的价值都有所认定,处于矛盾痛苦之中,进而造成自我整合的危机,造成自我认识的迷茫。大学生认同危机的通常表现有:归属感的缺乏;责任意义的异化;人生价值、人生方向的迷茫;道德框架的缺失等等。造成大学生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有:青年过渡带来的认同危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带来的认同危机;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现代社会的变迁使个体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统一的、完整的自我被多重的、相互冲突的自我取代,存在状态的焦虑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状况的一个基本特征,自我认同危机成为现代人的一个突出问题;社会价值标准不再单一、不再唯一,社会价值标准的碎片化也是造成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

对于个体而言,不同个体对危机的解决并不相同。有些个体采取早熟和预防措施来逃避认同混乱,结果使其潜能不能得到发挥;有的则在一场漫长的认同选择的怀疑和冲突中耗费精力;有的则在认同混乱中形成一种否定性认同,引起一种危险的、于社会不利的作用。而只有恰当地解决了认同危机,才能顺利地进入个体发展的新阶段。[7]

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身处竞争异常的社会,大学生难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认同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执行。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对大学生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因势利导,有效地化解大学生的认同危机,帮助大学生走出人生困境、思想困境。对于大学生所认同的优良价值积极引导,对于大学生所认同的不良价值运用多种手段加以化除。

3.促进认同深化,形成自我同一

认同是个体对价值的认定,它处于服从与内化的中间阶段。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需要积极地促进个体同化、深化所认同的积极价值,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的价值方向转化,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到个体内心,自然地起到对大学生行为的导引作用。只有促进认同深化,才能保证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持久性、深刻性。

自我同一是大学生自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而言,许多散乱的价值在个体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认同,积极促进大学生整合这些价值,进而整合自己的思想,形成坚定、统一、完整、连贯的自我,促进自我的统一感、能力感、完整感、胜任感,安全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危机,这一工作的意义显得至关重要。要积极开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强化“第一堂课”、德育导师的引领作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思想矛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的达成。

综上,认同乃是大学生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机制,认同具有内隐性,具有价值选择性,是服从与内化的中间阶段,是与自我认同密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着认同危机的现实与可能。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认同机制,厘清大学生的内隐认同、认同危机、认同矛盾、认同与内化的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