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朱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 广西南宁 530011

【摘 要】目的:对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4例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1%,对照组为55.3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神功缺损评分方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疗效

出血性脑卒中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猝然昏迷、不省人事、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该病的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1]。西医治疗该病中主要采用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进行对症治疗,以出血量作为治疗方法选择的标准,出血量低于30mL,则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出血量高于30mL,则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近些年来,治疗急性期脑卒中采用中药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药物应用主要从风、火、瘀、痰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活血化瘀治疗。本组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4例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出血量均低于30mL,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最小年龄57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67.9±4.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68.3±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为了防止患者出血量的增加,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维持电解质平衡,调整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降压治疗时,要缓慢降压,降压速度不能过快,避免患者脑部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发生。一般情况下,治疗前主要以维持患者的血压治疗为主,此外控制患者脑水肿症状及降低颅内压,配合止血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如需手术治疗,可配合手术治疗处理患者脑部脑疝。

观察组 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本组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分为风痰湿阻类、气滞血瘀类和肝阳上亢类,治疗机制为通利九窍、通腑泄热、活血化瘀、宣统脏腑及醒脑开神。药方组成:蜈蚣粉4g(冲服)、三七粉3g(冲服)、牛膝10g、黄柏8g、苦丁茶10g、大黄10g、白芍12g、郁金10g、黄芩12g、生牡蛎30g、夏枯草25g、生龙骨25g、生地30g、钩藤30g、花蕊石25g、白茅根40g。每天一剂,300mL水煎服。夜间给予患者破瘀醒神散温水冲服。在出血7天左右,给予针刺治疗,针刺位置主要在健侧足运感区及运动区进行,在患侧俞穴给予针刺治疗,治疗时间一周。

1.3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治愈:病残程度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大于90%;显著:病残程度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有效:病残程度无改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神经功能评分降低18%以下或评分增加幅度大于18%。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1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5.3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医学研究认为,持续高血压内脑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与出血性脑卒中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血压突然上升,则会造成动脉瘤破裂导致出血发生。还有学者认为,血管痉挛与高血压有直接的关系,而小血管在出血缺氧、缺血症状的时候,同时血管壁坏死等,同样也会引发脑卒中症状。在发生脑出血以后,部分血液会溢出血管外部,就会在脑组织中出现一个高压中心,形成脑疝,对血管会产生压迫作用。此外,对于多数急性脑出血患者,一般情况下,在出血半个小时以后出血就会停止,进而会形成血栓,主要是由于在出血发生以后,血液会出现高凝状态,患者的血液黏稠度会增加,而血小板凝结功能的增强也会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出现上升,这是导致血栓出现的主要原因[3]。在出血发生后,血肿对周围血管会产生一定的压迫作用,同时出现局部组织水肿、血流减少的现象,所有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

患者在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后,伴随有口眼歪斜、神志昏蒙、脉弦有力及半身不遂等症状,这是瘀血的主要症状表现形式,在CT显示下,出现高密度阴影,伴随瘀血相关症状。中医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方,对降低颅内压、吸收血肿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微循环能够有效改善,开放或增加毛细血管及侧肢循环。中医辨证治疗对关节畸形、皮肤及骨骼、肢体功能的恢复作用明显,针刺治疗能够有效的刺激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同时对神经也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连松,张芹,亓立英.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急性期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康复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1(13):21-22.

[2]陈爱萍,王庆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38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03(24):85-87.

[3]尤义,赵刚.慢性高血压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分型分期治疗方案应用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2(18):168-170.

论文作者:朱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朱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