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摘 要】目的:探究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入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西药治疗贝那普利,观察组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及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单纯应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预后,促进其早日恢复。
【关键词】螺内酯;贝那普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120-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以心室功能异常及它所造成的神经激素调节的变化为特点,往往提示心脏病的终末期,由于心肌功能不全损害心脏循环能力,而不能以足够的血流速度保持各种器官和周围组织的新陈代谢,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激素补偿机制的严重损伤或耗尽,结果发生心力衰竭,严重危及生命健康。有关报道显示[1],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螺内酯为醛固酮拮抗剂类,联合贝那普利和螺内酯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临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43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平均(58.43±6.21)岁,平均病程为(5.7±1.8)年。43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平均(58.42±6.32)岁,平均病程为(5.6±1.7)年。原发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肺源性心脏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冠心病29例,扩张性心肌病20例。根据心功能严重程度分级: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水平患者分别有13例、50例、23例。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处理,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情况,需要时给予吸氧,对于存在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给予对症病因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利尿剂、洋地黄的调整应用,对于病情稳定、无水钠潴留且心率≥60次/分钟者,可定期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量。对照组应用贝那普利,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不超过40mg。观察组联合螺内酯,同样根据病情酌情调整,常规20mg/次,每日一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血压、血钾和血肌酐值,治疗疗程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疾病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达到消失;无效: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心功能无好转。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变化。③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系统 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
2.3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3例观察组中,出现干咳患者有1例,占2.33%,未发生低血压现象。43例对照组中,出现干咳患者有2例,发生低血压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观察组治疗明显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P<0.05。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的不良临床反应,临床表现为持续心力衰竭状体,对机体损害较大,目前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学事业的进步发展,治疗目标更倾向于心肌重构的阻止,延缓心衰的发展,从根本上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延缓疾病发展进程,更可能的提高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幸福指数。
临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疗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且经过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对于慢性心衰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中度增加心排血量,同时显著降低有心室充盈压,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期内径和持续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增加运动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并能有效的逆转心室肌肥厚,防止心室重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理机制为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阻断ATⅠ转变为ATⅡ,降低醛固酮水平,降低心脏负荷同时可抑制交感神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重构,也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增加血管扩张的前列素生成增多,对于逆转心室肌肥厚可能与有效降低醛固酮水平有关。螺内酯治疗心衰机制,该药为有效的肾竞争性的醛固酮拮抗药,可在远端小管细胞醛固酮依赖的钠钾交换站与醛固酮竞争,抑制醛固酮作用,同时具有增加水、钠排泄、保钾的功能,另外可降低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有研究报道[3],当发生心力衰竭时,相比正常水平,机体内醛固酮浓度会增高2倍左右,而大量的醛固酮会加速心室肌重塑,加速心肌纤维化,诱发室律甚至死亡。而单独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能充分抑制醛固酮的产生,且长期抑制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而联合螺内酯药物后,可有效的抑制整个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临床疗效更加明显,对于慢性心衰治疗更具有选择优势[4]。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更好,且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室收缩、舒张内径及反应左室功能的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用药安全性分析,由研究结果可知,采用联合治疗更加降低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颇来,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75-76.
[2]姚红军.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162-164.
[3]李俭.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5):105.
[4]杨琴.探究螺内醋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医学信息,2015,15(42):241-242.
论文作者:张玉琴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内酯论文; 患者论文; 普利论文; 疗效论文; 充血性论文; 功能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