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经济起飞与经济带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中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关中经济发展状况究竟怎样,是已经起飞,还是由快转慢?今后发展前景将会怎样,是前途暗淡,还是大有希望?关中老基地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是自甘落后,任其衰落,还是调整结构,再创辉煌?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关中经济是陕西经济的生命线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五个市,土地面积5.54万平方公里,1996年底总人口2067万,占全省的60%;其中非农业人口536万,职工286万,分别占74%左右。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880亿元,占全省的72.5%;第三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占78%;工业总产值990亿元,占80%左右。
上述数据表明,关中经济是陕西经济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已经幅射到陕南地区和延安地区。关中经济的发展状况,关系到陕西经济的发展全局,居于战略地位。关中经济兴衰,决定陕西经济的兴衰。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陕西经济在全国的位次迅速后移,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主要是关中经济发展由快转慢造成的。因此,一定要坚持“重点发展关中”的战略方针,把关中作为陕西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生产建设上,如果“转移战略重点”,无视、忽视以致削弱关中经济,最终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无疑,陕西应当强化陕南、陕北的开发,特别是应当进一步搞好榆林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绝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削弱关中经济的发展,置关中经济这一关系陕西发展全局的重点而不顾。
2 关中发展由快转慢并未起飞
笔者认为,关中“宏观形势大好,微观形势欠佳”以及“正在加速发展,业已开始起飞”的说法与实际并不相符。诚然,从一些地区统计数据来看,关中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速度,但这些统计数据并未反映关中经济的发展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 1978 年358元,为全国平均379元的94.5%;1990年1460元,为全国平均1638元的89.1%;1996年4126元,为全国平均5634元的73.2%。关中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1996年已由1978年的5.5%、1990年的10.9 %迅速扩大到26.8%,即由原来在全国的中等水平退居到中下水平。“八五”期间,既然关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几个百分点,1996年应当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差距应当不断缩小,怎么会急剧扩大呢?这充分证明统计数据是偏高的。按全国经济的平均速度和关中经济差距扩大的程度计算,1991年至1996年关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实际上只达到8%左右,而绝不是在10%以上。
八十年代,关中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6年关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表面上是相差20%,实际上已扩大到40%左右。这又从另一个重要侧面证明,关中经济的发展速度减慢了,并未开始起飞。
关中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经济差距扩大,导致了陕西全省在全国位次后移,经济差距扩大。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1978年22.4%,1990年24.1%,1996年已扩大到41.2%。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等,1990年相差23%,1996年相差4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78年相差8%,1990年相差9%,1996年表面上相差20%多一点,实际上相差4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1996年已由1990年的第21位退居到第26位。
3 关中老基地衰退是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的叠加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东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1991年至1996年,华东诸省市,中南诸省区,国民生产总值都翻了一番多,华北地区除个别外,也都翻了一番多或接近翻了一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的关中地区,尤为突出,出现了与东部、中部现象恰恰相反的“关中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全国典型的“关中现象”?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国家建设重点东移,对关中的投资不足。但如果深入地分析一下总投资的状况,就会证明这类观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1985年至1996年,关中总投资2218亿元,总投资率高达46.53%,比全国平均高出7.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关中现象”的出现,绝不是由于投资不足造成的。投入多,产出少,投资效益极端低下,是造成位次后移,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总投资产出率,“七五”期间,全国平均达到21%,而关中只达到19%;“八五”期间,全国平均达31%,而关中实际上只达到18%(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按8%计算)。“八五”期间, 如果关中的投资产出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保持现有的投资率,那么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就将提高到14%左右。国民生产总值1996年比1990年就将增加1.2倍,而不是增加0.6倍。如果投资产出率达到国内平均先进水平,即达到40%左右,则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就达到18%,国民生产总值就将增加1.7倍,从而也就必然进入国内经济起飞地区的行列。
制约关中经济起飞的最大障碍,是极为松散的二元经济结构,日趋降低的整体经济素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主要靠资金的增加而不是主要靠科技进步来保持经济的增长。这种“关中现象”,是东北现象加西部现象的集中表现,即是占很大比重经营不善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软环境严重落后。国内至今尚未起飞的省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有企业比重大。一般都占50%左右。1996年工业总产值中,全国平均国有企业占28.5%,关中占54%,则更为典型。
首先,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关中老基地呈明显衰退趋势。原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机械、电子、纺织、食品、建筑业等优势产品产业,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削弱,优势度日趋消失。现在已经找不到一类象样的在国内外、省内外市场上居于显著优势的拳头产品。由于缺乏强大的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使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失去了中心和支撑,各自我行我素,不能形成为以优势产品产业为中心的大中小企业之间相互协作配套紧密结合的经济体系。
第二,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关中二元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在重点建设和三线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二元化经济结构,如农轻重脱节,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脱节,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脱节,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脱节,大中小企业脱节,“大而全”,“小而全”,条块分割等等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未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在一些重要方面的矛盾还进一步激化。六、七十年代建设起来的全国第二大基地——西安钟表基地,从原材料、零部件到组装配套,已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这个基地本可以组建一个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强大钟表集团。但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现在已在西安消失。在全国最先起步的宝鸡叉车集团,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本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特大型企业集团。但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却未能尽快发展起来,现在已大大落于人后。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的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的彩色电视机工业,由于中央、地方、军工、民用几大家之间的矛盾,使组建全国特大彩电集团的计划落空。国有工业上不去,非国有工业又发展极为缓慢。上述种种,都是关中二元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的突出表现。可以设想,如果九十年代拥有上述这三大企业集团,并以此为龙头滚动和配套发展,带动非国有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关中老基地不会陷入如此困难的境地,并且还极有可能使关中地区进入经济起飞地区的行列。
第三,以国有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资本营运极差,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浪费和流失。由于对国有企业的资金,还是采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贷款或拨款的供给制方式,1985年至1996年,关中的投资率高达13.6%,比全国平均的5.8%高出7.8个百分点,多占用投资27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个人承包、财务失真的情况下, 或呆滞在仓库里,或流入了少数人的口袋。从而使许多国有企业成了资不抵债的“空壳”。关中不是流动资金不足,而是资金供给过多,没有管好用好资金。近10多年,关中尽管争得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结果却造成了企业巨大损失和负债,带来了负效益。固然,关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偏低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相对偏小的。但投资必须以效益为前提。要实实在在的效益,而不要虚虚假假的速度,应当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
第四,严重落后的软环境,严重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相互扼制、争权夺利、妒贤忌能的官本位制,是这张“无形网”的中枢。政治钻营者,精通“关系学”,而对“经济学”却一窍不通,成了这张网的社会基础。这种软环境,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4 关中老基地发展的潜力
建国后的三十年间,关中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地区,国内的优秀人才也大量集中在这里,使之成为全国的人才密集区,成为全国工业化进展最为迅速的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科研、高教基地。
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原产品统一销售、原料统一供应,财务统收统支等供支销、人财物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状况不复存在。但关中老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极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区内严重落后的软环境,出现明显衰退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但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起来的关中老基地,必将走向衰亡。关中老基地的振兴,关中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系列有利条件,有着许多与沿海地区类同的积极因素。主要是:经过四十年代的建设,物质基础相当雄厚,以机械、电子为主的加工工业相当发达。1996年底,关中工业拥有资产1200亿元,这相当于1978年的10倍。特别是许多企业单位场地宽广,厂房富余,人才密集,装备精良,更是最为重要的资本。富有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渭河、泾河灌溉之利的关中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渭北苹果,1996年总产量已达52亿斤,全区人均占有250斤,为全国之冠, 业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基地。科技力量很强,高等教育发达,高新开发区的开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旅游设施已具较大规模,国际旅游业长足发展,1996年接待海外宾客达50万人。电力、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供应之充裕,为国内一些地区所少有。邮电通信信息事业发展迅速,已具良好基础。现有陇海线、咸铜线、宝成线等铁路命脉的支撑,未来还有西安至安康、西安至南京、西安至包头等铁路的支撑,西安将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大通道的枢纽。西安、咸阳、宝鸡等一系列大中城市建设也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关中的2000多万人民,城镇的近300万职工,富有不甘落后, 改变面貌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五大精神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和开发的力度。可以说,振兴关中老基地,加快关中经济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今后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大有希望。“关中无望论”,“放弃关中论”的观点和作法是没有根据的,更是十分有害的。
5 建设经济带是发展关中经济的根本
5.1 建设关中经济带的目标构想
经济带的核心、主体是产业带:根据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关中的产业带,应当是以高新机电加工工业,科技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机械电子通信产品、苹果加工产品、高级技术人才、高新适用技术成果、科技信息服务业、国际旅游业等为拳头产品(服务),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主要农产品、煤炭电力自给或自给有余的,交通运输电信、商业服务和城镇基础设施等配套发展的产业带。
5.2
改组改造国有企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是建设关中经济带的关键
关中老基地陷入困难境地,是根源于目前国有企业严重滞后的经营管理状况。要振兴老基地,形成以优势产品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带,首先应当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尽快扭转国有经济“一头沉”的局面。同时,还应当从实行资本运营、进行资产重组、建立股份制企业为主入手,改组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彻底改变目前这种供给制+个人承包制+虚假财务制的管理模式,形成新的经营管理机制。这是建设和发展关中经济带的关键。
5.3 选择好改组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突破口”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应在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准确选择一类或几类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和自己特色的系列高新产品项目,充分利用和发挥关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军工企业多、大专院校多的优势,组建一个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大规模开发,展开新的生产建设。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和加速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5.4 建议国家在陕建立关中老基地改造试区,推动经济带的 建设
改组改造关中国有企业和老基地具有艰巨性,仅仅靠地方、企业,很难打破所有制、企业、部门之间的界限。因此殷切企望国家在陕西关中建立关中老基地改造试验区。主要任务是,在改组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建设关中经济带的过程中,协调各种所有制之间特别是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资产重组;制定一些特殊政策,特别是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包袱”和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政策,促进改组改造;研究提出拳头产品开发和重大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的支持,促进龙头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加速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标签: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