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民 梁焕1 高新洛1 韩学哲2
(1陕西省洛南县中医医院骨科 陕西 商洛 726100)
(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疾病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并发症和手术一般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6周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小,并能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常规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193-02
人工全髋置换术是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常见髋关节疾病主要治疗方法,具有长期的临床效果[1]。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创伤大,增加了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慢,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本研究采用微创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陕西省洛南县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病患者64例,均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9.07±8.14)岁;疾病类型:单侧股骨颈骨折2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Ⅲ期以上股骨头坏死1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70.11±9.30)岁;疾病类型:单侧股骨颈骨折2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Ⅲ期以上股骨头坏死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侧卧位,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以大转子尖为切口的中心,沿臀大肌纤维作一斜行大切口,屈髋内旋,切断外旋的肌群,显露小转子后行股骨颈部截骨,取出股骨头,显露髋臼,装入长短适宜的假体后扩髓,先试模复位后装上假体然后复位。常规止血,修补关节囊和外旋肌群,缝合包扎切口。观察组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切口取点为大粗隆的顶点,沿臀大肌纤维方向逐层切开作一小切口,钝性分离臀大肌和扩筋膜张肌,臀大肌往后拉,扩筋膜张肌往前拉,钝性剥离臀中肌至阔筋膜深面的肌肉中止部位,分离臀大肌和臀中肌以暴露外旋肌群,切断肌腱逐层推开肌群,充分暴露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取出股骨头,显露髋臼,装入长短适宜的假体后扩髓进行试模复位,然后装入假体复位,缝合关节囊和外旋肌群,创腔放置引流管,缝合小切口。
1.3 观察指标
1.3.1手术一般情况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
1.3.2疗效和并发症 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患者术后6周疗效进行评价,记录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迟延,假体松动、脱位,细菌感染、周围神经损伤等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和术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假体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术后出现假体松动1例,周围神经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工全髋置换术临床已经广泛开展,对髋关节疾病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后外侧手术入路切口较大,虽然暴露充分,方便操作,但损伤较大,增加了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慢,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采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并与常规后外侧手术入路对比,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在术后6周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显著短于,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人工全髋置换术。结果表明,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 置换术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小,并能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手术方式较多,单切口后侧入路是临床常用的。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切口最小仅5~6cm,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出血少,瘢痕形成小,外观美,能够尽量少损失或不损失肌肉组织和髋关节解剖结构,从而更多更快的恢复关节功能[3]。手术时要对外科解剖和各部件准确对位,要熟练操作,术中尽可能减少对肌腱、肌肉的破坏,减轻患者痛苦,要严格掌握小切口手术的适应证,对于复杂病例、陈旧性骨折等不适宜采用小切口手术的,要延长切口以满足手术需要[1-2]。
【参考文献】
[1] 施伟业.全髋置换术中微创后外侧小切口的应用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3):199-200,203.
[2] 赵学平,龚平,杨辉等.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576-578.
[3] 王彦,谢国华.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移位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3):138-139.
论文作者:赵建民,梁焕1,高新洛1,韩学哲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切口论文; 关节论文; 置换术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小切口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