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西大同 037006)
【摘要】目的:为了使医务人员更加认识到锐器刺伤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积极预防锐器刺伤感染发生。方法:对全院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85例工作人员在33个月中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为64.7%,以针刺伤为主68.23%。结论:应调动积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护,减少和杜绝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刺伤;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343-02
引言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锐器刺伤,如废弃的针头,载玻片,安瓿,刀片等均可以在医务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刺伤,导致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尤其是被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在临床发生率极高,是直接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与职业感染。但却未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次调查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务人员感染发生。
1.临床资料
自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全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共1060人,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科设计的表格,由感染管理的专职人员和监控医师监控护士对锐器刺伤人员进行统计。共上报85份,医生30人,护士55人。详见表1,表2。
表1 33个月内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情况
2.方法
首先设计本院锐器刺伤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职业类别、锐器名称、刺伤时间、刺伤过程、刺伤部位和程度、锐器是否被病毒污染、刺伤后处理情况。针对锐器刺伤这个课题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进行了培训,说明了锐器刺伤的危害、锐器刺伤的防范、医务人员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各项操作时发生锐器刺伤的可能性分析。重点对锐器刺伤登记表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明,即为监测对象即全员监测。下发锐器刺伤登记表,由各科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组织实施,发生锐器刺伤时电话通知感染管理科,由指定的院感工作人员及时到现场,与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一起登记收集资料,非正常上班时间刺伤者自己按要求详细登记。
3.分析讨论
85例针刺伤医务人员均为操作中不慎而发生,发生率高达7.95%主要以护士针刺伤为主是64.80%。年发生率为21.31%;医生以外科系统为主是11.68%,以手术过程针刺伤为主,年发生率为2.52%。从刺伤过程来看护士在回套针帽是最容易刺伤自己,其发生率42.35%,手术操作刺伤率为48.24%,所以应该对手术者进行严格管理。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很高。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液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已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1]。由污染的针头和锐器刺伤造成感染的几率为:HBV6.0%~30%、HCV0.5%~6.0%、HIV0.21%~0.5%。据台湾调查显示;8645名医务人员中,针刺伤和锐器刺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在所有针刺伤中,54.80%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我国有调查显示,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2%,其中针刺伤达到5次以上者达17.9%[2]。主要是进行注射、采血、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过程中。不同职称、不同操作环节、不同科室的护理体液对针刺伤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所有针刺伤和锐器伤的发生过程中,护理人员危险比例高达96%以上,其次是医生84.60%,技术人员66.80%。对针刺伤存在显著性差异最易发生针刺伤和锐器刺伤频率较高的科室为治疗室、急诊室、输液室、手术室、ICU等[3]。我国于2006年9月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试行)》中,也启用了这项指南。但是,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广大的医护人员至今仍不清楚他在医院感染预防中的作用。2009年12月我国卫生部下发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这将对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降低锐器刺伤的发生率。针对目前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规范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对使用后的锐器应该做到无论是否是传染性的均按有传染性的防护;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等锐器徒手传递;禁止针等锐器盖帽;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专用锐器盒内。清洗器械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不用手直接清洗;医疗废物用后分类放置,锐器装入锐器盒内,避免收集时被锐器扎伤,或用钳子夹取收集,接触操作锐器时戴手套。手术人员在综合操作中最易发生暴露,而术者在进行这项操作时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技巧、严格操作、加强个人防护等以减少暴露的发生。各项技术操作均有规范的操作程序,操作规范熟练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的。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通过考核方式督促医护人员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以避免自伤或他伤。
3.2 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他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这次预防SARS的传播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使用不仅保护了病人更保护了我们医护人员自己。预防措施包括:(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卫生部规范中要求:要有洗手设备和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医疗护理活动前后等情况下认真的洗净双手。(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3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上实施相应的隔离
常见的有接触隔离(预防)、空气隔离(预防)、飞沫隔离。接触传播指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一般有下列二种传播形式: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空气隔离及飞沫隔离的方法主要是:患者的隔离:包括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包括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飞沫隔离要求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4 强化职业安全意识与防护措施,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感染的机会,因此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另外还要进行接种疫苗,刺伤的补救措施。在刺伤事故发生后运行HIV感染预防用药方案,在感染性疾病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但原则上预防用药越早越好。开始给药时间在1~2h以内最好,并应坚持用完一个疗程(一个月)。
3.5 开展对针刺伤的监测和报告
首先要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的管理组织,并由院感科和各临床科室的院感监控小组负责对医护人员针刺伤害进行管理,建立登记、调查、追踪,并进行分析,指导对其伤口及时处理和对带有伤口的医护人员开展感染HBV、HCV、HIV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与众,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增强医务人员主动重视预防锐器刺伤的自觉性,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明确显示:锐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形式,最危险的人群是临床一线护士和外科医生,最危险的操作是回套针帽。所以,在今后的医院感染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督,指导和培训。从提高医务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开始,加以完善的考核奖惩,并辅以温馨的提示,从而降低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保护医务人员免受感染。
【参考文献】
[1]胡必杰,郭燕红,刘荣辉.中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1):144.
[2]吴安华,任楠.护士面临针刺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7):525-526.
[3]李六亿,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4(1):307.
论文作者:白竹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医务人员论文; 针刺论文; 发生论文; 医院论文; 操作论文; 体液论文; 职业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