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地理学论文

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地理学论文

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1-0010-05

地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自从由古代地理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以后通过全国地理界同仁齐心协力,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仍处于比较后进的状态。面对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20世纪已经过去,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地理学怎样进一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广大地理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基于这种想法,在学习了不少前辈、专家撰写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著作的基础上,不揣冒昧,试图在回顾中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的简史基础上,展望一下未来,将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1 回顾

中国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1.1 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时期

从世界范围看,经历了地理大发现的后殖民主义者掠夺世界各地血雨腥风和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巨大浪潮,在各部门古典系统科学蔚然兴起,科学的哲学基础相应建立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进一步的地理考察和理论概括,到19世纪上半叶,在洪堡(Alexander Tom Humboldt)和李戴尔(Carl Ritter)奠定基础后,开始形成了近代地理学。

从中国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许多的探险家和学者相继涌向中国,进行了不同性质和不同范围的地理考察。这些考察,不论考察本人主观愿望如何,均有为列强当局对外侵略的性质。但另一方面,也扩大和促进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加快了中国地理学近代化步伐。自1909~1910年,在张相文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先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团体——中国地学会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应当说这就是近代地理学在中国开始萌芽的标志。一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和地质学不少老前辈的共同努力倡导下,中国近代地理学不仅建立起来了,而且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总起来说,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2]:①开始吸收了西方地理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的理性精神。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凶残,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更加变本加厉,可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的近代地理学在这极差的艰难环境中得到诞生和发展,确实是具有一种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因此,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地理学家绝大多数都是爱国主义者。比如张相文和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以及丁文江、翁文灏、胡焕庸等等。③不少新学科开始建立起来。比如气候学、地貌学以及农业地理等,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④唯物史观开始在中央苏区得到了传播,对当时中国地理学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如此,但是当时在反动统治下,对地理工作的需求不大,也由于当时地理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旧中国近代地理学不仅理论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学科结构也不全。同时,地理工作者队伍也极为弱小。这种近代地理学先天不足的现象充分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反动性及其落后性。

1.2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现代地理学的出现也不例外。它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于是在理论、内容和方法上产生了新的飞跃,使地理学从而开始跨入了现代的地理学的发展新阶段。

基于以上认识,扬吾杨教授认为[3],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本身构成一个系统;二是这一领域的特有内在规律的结合揭示是其他科学不能替代的;三是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复兴,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建国后的50余年间,特别是20世纪的后期,中国地理学的广大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地理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在地理学和各个领域建立了各分支学科,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地理工作队伍。而且在“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讨论了诸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及其科学性质问题、地理学如何为农业服务问题、农业区划问题、复兴人文地理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大大活跃了学术空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全面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成为20世纪后半期指导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正因为如此,才使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地理学有了巨大进步。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最大指导作用在于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明确提出客观世界是被规律所制约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外,还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揭示了生产力、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发现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规律性提供了前提,从而使中国地理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第二,中国地理学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失时机地把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现代科学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无疑地这给现代地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定性静态描述到定量的动态分析,从单一要素的孤立研究到系统整体的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历史现状的现象描述到未来发展演变的预测;从宏观进入微观领域;从空间关系转变到过程的研究,开始革新了传统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地理学的新发展。继老三论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兴起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新三论。新三论也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地理学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20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倡导天地生综合研究、建立地球表层学,以及提出地理科学体系和地理建设等科学新概念,这不仅对当前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地理学的未来发展也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钱学森教授提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建立地理科学体系的思想,是从高层次角度解决了地理综合的问题。又如,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地理建设”主要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的环境建设,包括交通运输、信息、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灾害预报与防治等。这些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可见,此科学概念的提出,无疑地将地理综合引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广阔途径。其结果也必然使地理科学彻底摆脱过去长期落后状态,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第四,外国地理先进理论不断引进,各种学术意见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进一步活跃了中国地理学界的学术空气和有力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全面发展与不断的创新[4]。

第五,20世纪,尤其20世纪后半期,中国地理学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和令人瞩目的累累成果。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

从全国来看,无论地理科学研究机构,还是高等学校的地理系科,它们在改造旧学科和开辟新学科等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经过多年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现已经形成了一个跨自然、社会、技术科学领域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研究机构。又如,高等学校除恢复了人文地理学科外,还发展和新建了自然地理学科、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已分离出的沙漠、冰川、灾害、遥感、资源等新学科,这些学科的建立和开辟,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地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已具有了比较齐全的综合特色。

2)在为国家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理学研究工作在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针方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日趋多样化。比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承担了《中华地理志》的调查与编写、铁路选线等。1950~19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40次地区资源综合考察和在不少地区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又如,1960~1980年代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委主持的全国和各省及各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以及《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农业地理》等丛书的编写。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的编制等。再如,1980~2000年代人口调查、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人文地理丛书》的编写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贡献。上述这些调查研究的成果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建议和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科学水平和促进了不少分支学科的发展。

3)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新进展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理学家竺可桢、黄秉维等的带领下,在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比如,在自然地理方面竺可桢、黄秉维等人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提出了中国的自然地域分异理论。又如,在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影响等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在人文地理方面,基础研究成果也是十分丰硕,比如,吴传钧院士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6];陆大道院士提出的区域发展中的点—轴空间结构理论;毛汉英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与系统调整理论;李文彦在工业布局,胡序威在国土开发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均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在专题地图学和综合制图理论以及地理信息图谱等理论方面也有了不少新的进展[7~13]。

4)在研究手段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中国地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就开展了定位和实验室研究,从而使地理学由定性的描述阶段开始转入定量阶段。1970年以后又开始广泛应用各种数学模型、遥感和GIS等技术,从而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1980年以来,全国地理科研机构和不少高等学校地理学院、系、由于GIS实验室的建立,空间分析方法也逐渐在各种预报、预测和发展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广泛应用,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也为不少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5)全国地理学会组织和高等、中等地理教育发展迅速

根据中国地理学会调查研究,目前除全国设有中国地理学会外,各省、市、自治区都设有地理学会。全国地理教育经过1978年拨乱反正,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一片生机。时至今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各大学有地理系50余处。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地理教育发展更是喜人。目前全国教育部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地理课)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新教材[14]。总之,中国地理教育正在崛起。

6)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趋活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地理学已与世界上地理国际组织,如北美、欧洲、澳洲、亚洲、非洲等区的众多国家加强了合作,从而为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纵观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地理学近一个世纪来,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广大地理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道路也并不是十分平坦的。由于多种原因,再加上地理工作者自身的一些问题,致使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地理学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尚不够。三是学科整合不够。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有所忽视。五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相对薄弱。以上几个因素使地理学的独特作用难以发挥,从而竞争能力令人担忧。

2 展望

如上所述,中国地理学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世界性问题日益突出和国内提出的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等新的要求,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地理工作者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再塑地理学的辉煌,这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基于这一点,个人认为,要想在新世纪初叶使中国地理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国际地理科学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进而由一个地理大国逐步成为一个地理强国,必须逐步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15-18]:

1)新世纪中国地理学要想使本学科紧跟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时代步伐,并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单靠自身因素的内在演进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中国地理学发展需要,努力吸收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地理学思想、理论和优秀成果。

2)新世纪地理学要努力探索形成一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能充分吸收人类先进地理学的优秀成果,符合地理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理学。

3)新世纪中国地理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中,必须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如此,它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主观认识更加符合于客观实际。而且,还可以依据其原理去分析研究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

4)新世纪中国地理学应当把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地理学作为基础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类,其学科功用的发挥直接与其理论的完备程度密切相关。中国地理学要在新世纪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就应当在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和应本着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新贡献,并逐步形成中国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样也必将提升中国地理学在世界上的科学地位。

5)新世纪中国地理学应更加拓宽应用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领域,当今世界面临着全球性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资源短缺、人口骤增、环境污染与恶化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农田生态和环境、水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与提高、乡村发展与城镇化、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一系列重大有关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与地理学有关的重大课题,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10年研究的重点,而予以特别的关注。

6)新世纪地理学应在综合研究上要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地理学是复杂的科学体系,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学科分化是深人研究的必然,分支学科进展显著,奠定了综合研究的扎实基础。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其难度也就愈大。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着地理学整体的综合研究。今后,自然地理研究不应是纯自然主义,要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也不应离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基础。不仅如此,还要发挥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加强对地区资源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综合发展等。同时,要大力加强综合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

7)新世纪中国地理学要想积极主动适应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努力加强地理学薄弱分支学科的建设。比如,农村地理学、农业地理学、资源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学等等都显得过于薄弱,必须进一步加强,迎头赶上。只有这样,新世纪中国地理学才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8)随着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加强地球空间信息分析与模型研究以及应用技术、专题与区域性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不断促进21世纪中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总起来说,尽管在新世纪,中国地理学将获得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地理学要想得到很快的进展,除了要加强上述几方面工作外,最重要的还要靠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研究中勇于走开拓创新之路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大力培养出一大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高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只有这样,21世纪中国地理学就一定能繁荣昌盛,成为世界地理强国之一。

收稿日期:2006-06-19;

修订日期:2007-03-16

标签:;  ;  ;  ;  ;  ;  ;  

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