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意蕴_邓小平理论论文

“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意蕴_邓小平理论论文

“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蕴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一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本质内含着“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与当代世界科技 、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起来,在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内含 着“第一生产力”这一深刻的道理。

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邓小平总结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针对实际国情,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首 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真知灼见,他说: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马克 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的最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P63),因此,“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我 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2](P2 25)在邓小平看来,发展生产力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是让全体人 民富起来,“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P364)这样,邓小平以生产力发展为逻辑起点,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 体实践,完整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

科学技术越来越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更需要这个“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恩格斯曾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 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P375),“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 意 义上的革命力量”[3](P372)。20世纪后半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呈指 数倍增,科技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邓小平洞察到这一发展趋势,指出:“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 大的作用。”[2](P87)80年代末当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出现一日千里的势头时,邓小平以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理论勇气,重新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基本命题, 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1](P274)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再次强调,“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近一二十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 (P377-378)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 作用,而且要求我们站在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内含着“第一生产力”,不内含“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 主义。马恩曾这样指出,共产主义形态在本质上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 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3](P130),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 形态,理应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 义本质内容的反映和体现,强调社会主义如果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合格的社 会主义。过去我们只是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公有制纯之又纯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在 制度上人为地拔高社会主义,忽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忽视发展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个“ 第一生产力”,以至于我们丧失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良机。邓小平总结了这一惨痛 的教训,他说:“中国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个一二十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 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是按年来计算,甚至不是 按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来计算”[2](P232),“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 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2](P232),“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2](P225)可见,不内含“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 义。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升华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依赖于“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理应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 社会制度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等优越性,但从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这些优越性尚未得到 充分发挥。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依 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首要表现在于,“第一生产力”能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发 展得更快、更好。长期以来我们单纯地从制度上强调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事实证明这是一种 片面的、机械的、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早就指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尽管“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如果没有这一条,再 吹牛也没有用”[2](P251);而“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使“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P377)。鉴于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邓小 平强调:“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2](P129),要善于吸收和 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 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P377-378)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归根到底取决于“第一生产力”。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并非马克思预料的那样在发达国家实现,而是在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突破。社会 主义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却是不可 跨越的,社会主义只有尽快地发展“第一生产力”,缩小与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 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科技水平,完成本应该在资本主义阶段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 化,才能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力量,真正体现出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 “第一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不仅在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中站稳了社 会主义阵脚,而且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抵御各种外来风险的能力。历史证明,社会主义什么 时候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什么时候就更加巩固,否则就有丧失社会主 义制度的危险。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在于“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反映 了当代世界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转换的客观要求,今天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斗争的胜负,已由军事优势的竞争转换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和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 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 不 能不认真对待。”[1](P127)因此,邓小平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把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到“第 一生产力”的高度,并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无论是“过去也好,今天也 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P279 )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第一生产力”

富强、民主和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目标要求。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充 分 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强大的国民经济的体现。我国作为一个后现代化的 发展中国家,要承担着完成传统工业化和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实现经济增 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重大课题,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将成为空话, 富强无从谈起。亚洲“四小龙”借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力实现了现代化,经济腾飞起来,而我 国却坐失良机,进一步拉大了同世界的差距。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四个现代化,关 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2](P84)当以信息为 先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时,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 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1](P358),特别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邓小 平的号召和指导下,我国先后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 “攀登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先后上马了一系列高科技项目,国家相继批准建立52个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仅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工贸总收入达1000多亿元,2000年高新技术 领域已取得了多项世界性的重大突破,并获得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 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民主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现代化的标志,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从根本上强调了要实现 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目标,必须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放在首位的至关重要性 。他在谈到政治、经济与科技体制的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时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1](P164);“改 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关心的还是人才。”[1]( P108)因为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民主,调动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改革决策的民主化 、科学化、效率化都离不开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推而广之,“国家长治久安,从一定 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1](P380)。总之,邓小平把体制改革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与人 的素质的科学化、知识化和革命化相联系,这表明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目标出发, 强调了作为“第一生产力”主体的“四有”新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 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邓小平看来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物质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精神第一生产力,它作为科学方法和科学 精神,可以提高民族的整体科学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 氛围;有利于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民主 法制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这个民族社会文明程度 的标志。因此,我们对“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上,还要把 它的作用上升到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以发挥“第一生产力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的整体效应。

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取决于“第一生产力”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 二次科技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第三次科技革命把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带入到一个竞争与合作交融发展的新阶段;今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 革命(即世界新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崛起,正史 无前例地影响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经受 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洗礼后的最严峻的考验。

有人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主义出现的波折,是由于“科学欠了社会主义的债 ”,即人们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对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列主义 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等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回答;“社会主义也欠了科学的债 ”,即传统的社会主义没有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5]。因此,从某 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命运和走向,将取决于社会主义能否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 是与知识经济更加紧密结合。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科技革命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鲜明 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已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 要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总结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忽视科技进步的经验教 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这一理论不仅还了“科学欠下社会主义的债”,而且充分地肯定 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教兴国的发 展之路,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这正所谓还“社会主义欠 下科学的债”。

近400年来世界经济重心在新科技革命的强烈影响下出现了多次由西向东的转移,每次转 移又产生一个个不断创新、兴旺发达或创新衰退、逐渐落后的历史。今天这个中心正从大西 洋沿岸移往太平洋沿岸,这给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 机遇。但我们应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跨入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凭借手中的知识与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其经济霸权, 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被支配挨打的局面,唯有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反复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 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6](P55)。可喜的是,1998年初中科院起草了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可以预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创新工程的不断完善,21世纪的知识 经济时代一定属于中国!从“第一生产力”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

必将带来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  ;  ;  ;  ;  ;  

“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意蕴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