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现代化”与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_农业论文

“三个现代化”与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_农业论文

“三化”结合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三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指出,在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占70%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搞单项突破,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也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应从我国农村经济的现实出发,实行国家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科教一体化“三化”结合,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自1996年春季以来,农业产业化问题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热门话题,首先是山东、上海等地农村的产业化发展实践,继而是理论界的关注与研究。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的现实,把农业产业化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去研究;尤其在我国农业人口占70%的条件下,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实行国家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科教一体化“三化”结合,整体推进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工农业不协调、城乡分割、农科教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80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农业自主生产者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到1985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两个发展点的作用汇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形势。但是到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农业经济出现徘徊,乡镇企业效益也开始下降,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便表现出来。

1.分散的小农经营与农村经济发展对规模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每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十分狭小,而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面临规模化的问题。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科技的投入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农业生产发展若不与规模化发展同步进行,农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都无法实现,这必然会障碍农业发展。

2.小农经营与产品需求的大市场难以衔接起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小农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难以衔接的深层次问题开始表现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小农分散经营经常会导致生产与需求的脱节,分散经营及单独决策会导致产品供给不稳定,使农民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这种结果对农民是减收而对社会来说是浪费,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则是一种障碍。

3.旧有的发展农村经济思路障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80年代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而目前看来,城乡分割及限制农民进城的措施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工业化发展未与城市化发展同步进行,已经使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设置了障碍,同时又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困难。全世界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平均数为35%,而我国仅为30%。工业发展了但农村人口并没有减少,乡镇企业的92%设在自然村,7 %在建制镇,只有1%在县城,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科技知识能力差。

从我国几十年来的发展看,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最低的,社会保障最差。农村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高达23%,而城市的这一比例还不足4%。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路

1.国家工业化。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就如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一样。建国40年来,靠农业的支持,工业已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正向工业化中期过渡。在未来的30~40年里,我国工业将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农村工业将进入城镇,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将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机遇。城镇工业的发展将引发第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将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是历史的潮流。预计到21世纪40年代,国家将完成工业现代化第二阶段的任务而进入后期工业化社会,农业人口将由目前的70%降为20%左右,国家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将同步实现。

2.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村城市化,即加快农村城市建设的步伐,特别是以县级市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和发展,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目前中小城市的人口平均规模仅有7万人, 据研究资料显示,能够起到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城市规模应为30万人,可见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的规模还不能起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特别要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市发展的速度,否则,我国将难以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3.农、科、教一体化。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相对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差,限制了农民采用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能力,农业生产也难以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来看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营上规模;二是生产技术现代化;三是农民经营的科学化。而这三个方面无一不与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密切关系。所以,首先要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最终才能使农业经济发展。因此,要使农业走出困境,教育、科研、农业生产相结合也是一个发展点。农业不可能孤立地发展,科研要面向生产,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农业生产一体化发展将使农业发展更有后劲,各省(市)应由农工委统管农业厅(局)、农科院及农业院校。

4.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可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第一层次是农工商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化,它能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应做的工作构成一个经营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大型企业通过投资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方位拓展是大有益处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扩大了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这样,农业可以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通过组织和带动分散的农户从事商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第二层次是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它能使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其突出特点是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经营形式的企业化及生产的高效率。它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生产对土壤、气候条件的依赖变小。但工厂化生产的投资额大而且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它应当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第三层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其核心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方向是市场化。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是发展“商业性农业”,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使农民的家庭经营发生质的变化,农民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这就势必促进规模化的专业生产和商品市场的建立。

5.“三化”结合,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表面看来是一种经营形式,其实细细研究却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也是一场农业的革命,它的发展将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这场农业革命和整个社会的变革、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业产业化说到底是要像经营二、三产业一样经营农业,也即是由自给自足发展为商品生产,资产经营。资产经营意味着产权关系的调整,意味着农业经营企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种养业的产业化,种养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规模化,最根本的一条是企业化。种养业的规模化要靠土地的集中,土地的集中要靠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的转移要靠二、三产业的发展,要靠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种养产业经营者还有一个科技水平的问题。所以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不能搞单项突破,要“三化”结合,整体推进。即把国家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科教一体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1.改革我国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布局转移到县城和建制镇。

目前我国的城市体制是以控制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和控制农民自由流动为目标的,对农民的流动则称之为“民工潮”,而列宁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有些人担心农民的流动会使农业生产没人干并把城市秩序打乱,其实农民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农村流向城市是历史的潮流,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国家工业化的结果。如果设置障碍,也只能是延缓而无法从根本上阻止,而延缓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延缓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没有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发展,没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没有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及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是无法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难以实现。

乡镇工业的集中发展有利于以工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为了促进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县城和建制镇发展,就需要改变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过渡,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的彻底脱离,争取到2000年城市人口能达到占总人口的40%,2010年达到50%,2040年达到70~80%。改革城乡体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使从事工商业的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小城镇,这是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也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且也同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2.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产业化能将发展农业生产与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挥农村地区已有的资源优势,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界限,将外部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引入农业,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沟通农业与市场的联系,使各种资源要素合理地配置,最终形成一种集城乡和地域优势为一体的大群体优势,实现跨城乡、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源最优配置,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扶持龙头企业和公司的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扶持一批科技水平高,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只有龙头企业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龙头企业或公司一头连接国内外大市场,另一头连接着生产基地的千千万万个农户,在产业链中起着关键作用。龙头企业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应该起点高。要坚持高科技、高标准、高层次发展,提高开发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实现由浅层次开发向科技含量高的深层次开发的转变。其次是高效益。因为龙头企业或公司只有效益高,才能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生命力,否则它难以长期发展下去。第三要有名牌意识。在整个产业链中,无论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都要树立名牌意识,创出科技含量高、品质美观、经济适用、深受市场欢迎的名牌产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可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并引导农产品或农产品的加工品进入大市场。

4.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只有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装备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长期稳定发展,才会取得高效益。实施科技兴农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通过科技承包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早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二,要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第三,要在农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种植、养殖经验,开发出的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掌握了,才能真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还要强化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农业产业化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这就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以及收获农产品的烘干、贮存,还有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化等等。这些服务有些可以由龙头企业来承担,还有些可以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来承担,如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进行技术辅导和培训等等。

5.通过信贷支持来扶持农业产业化。

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应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为根本,在改革中形成信用渠道的合理分工格局,对农业产业化的贷款实行倾斜政策,以利于增加投资。第二,为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应支持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通过贷款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第三,通过贷款支持,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走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的道路。第四,通过信贷导向,促进贸工农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将市场机制作为基础调节手段,实现农业的市场驱动,而产业的市场导向和资源的市场配置,最终将形成农业产业经营各环节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标签:;  ;  ;  ;  ;  ;  ;  ;  

“三个现代化”与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