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定位——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新世纪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发展阶段论文,现实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03)01-0006-06

“小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社会发展模式。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立足当代中国国情,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潮 流,重新赋予“小康社会”以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把“实现小康”确立为20世纪末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世纪之交,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江泽民为核心 的党中央又审时度势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概念,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赋予 新的时代内涵,不仅确立为新世纪头20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而且系统形成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理论,对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作了新的定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一、界定了“建立”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明确涵义,指明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 展进程中的一个全面建设阶段。

从理论上讲,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概念,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概 念,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并与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 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先从解决温饱、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4年3月25日他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进一步具体说明:“翻两番,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 ,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显然,与历史上的 小康思想相比,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他把“小康 社会”作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具有“新质”的特定发展阶段。

1979年—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 980年的6倍以上,达到89403亿人民币,人均7078元人民币,折合860美元,超过了邓小 平设想的20年翻两番,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有3/4的居民 初步过上小康生活。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7.9%和47.8%。群 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 吕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降到3% 。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从温饱到总体小康水平的两大历史性跨越。

总体上实现小康之后,应当如何对新世纪初我国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 出新的判断呢?江泽民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从21世纪初开始将“进入和建设小 康社会”的概念。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 ,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 001年版,第50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注:《十五大以来重要 文献选编》(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9页.)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进入21世纪后 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跨入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提出用20年时间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这 一新世纪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重要论断,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建立”和“建 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并阐述了两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深刻内涵。

首先,明确宣告我国总体实现小康,并分析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 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虽然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方面,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 方面,强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正是依据这一主要标准,在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达到 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 上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了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标准不是一个指标,而是多方面多样性的指标,就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指标 来说,也是多种的,包括像技术进步这个指标,就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前年提出来的叫 技术成就指标,另外还有一些像可持续发展指标,这也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所以,在 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只是起始标准和偏重于 物质消费的小康。这种小康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讲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 很不平衡的。

“低水平”,主要反映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小康” 一词虽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国际上并无一个确定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对全球 188个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综合统计值,这个标准只是一个区间,比如说, 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到200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 入国家的下限,而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大致为2~3万美元,就是离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 人均GDP2000多美元也还有很大差距。

“不全面”,主要反映在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 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 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 也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 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发展很不平衡”,主要反映在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很不平衡的,还有 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从收入水平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 ,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城乡发展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 的比重小,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同时,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差距 比较大。从地区发展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

其次,指出必须经过20左右的全面建设阶段,才能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基于对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特征的分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规定了全面建设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这“全面”二 字,就是说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措施要注重全面性,这实际上提出了“全面性”是新 世纪初一个历史阶段中我国所要建成的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起码有以下几层 含义:

第一,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突破了仅仅从经济 上看问题的狭隘观点,把实现小康看作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与进步的奋斗目标。其中,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 水平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根据蓝图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 元,相当于当时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种基础上的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将从以满足生存性的需要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发展性的需 要为主,“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 实”。二是“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建设方面, 更加强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江泽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的全面明显提 高。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外,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 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进入小康社会之后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离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要求仍存在很大距离。就人口文化素质而言,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6年, 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更是不足。中国科协调查的结果表明,2001年我国公众具 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的比例仅为1.4%。党的十六大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为一体,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提出 不仅要注重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教 育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特别强调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 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 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确立,应体现为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程度,是当代社会文明和进 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手段,生态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 持续性发展是全部发展的基础,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作用。小康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只是实现富裕社会的一个必经 阶段,只有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保证小康社会健康地发展到富裕社会 ,全面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 要任务,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 生态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我国建设的应该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 。从区域上讲,既包括沿海各省,也包括中西部地区。要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 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中部地区也要加速发展,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 化,并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 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全面繁荣。从对象上讲,应该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 。既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既包括汉族,也包括全部少数民族。除了很少一 部分特殊困难需要救济补助的群体外,其他人都要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其中的宽裕和更 加宽裕的群体要占多数。要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更多 地关注低收入群体,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要坚持城乡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定的16项小康生活指标看 ,到2001年没有实现的3项指标全在农村,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人民币的 指标没实现,人均纯收入只有1066元;全国居民摄取蛋白质的指标在农村没有实现;全 国2000多个县建立起初级卫生体系的指标也没实现。因此,江泽民指出:“全面实现小 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在贯彻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时,必须“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到重要位置”(注:《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3页 。)。全面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而农村问题的关键又在西部,解决好西部的农村问 题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重中之重。

显然,十六大新的提法和定位,明确区分了建立小康社会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界限,更 明确地体现了战略部署与历史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清楚地表明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建设阶段,是持续时间较长、动态发展的一个过程,它本身也有不 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在中国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渡阶 段,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或只能说进入了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还 要通过全面建设,向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阶段发展。

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

邓小平使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又是与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的,作为 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阶段性重要目标。1980年初,他提出了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 强调要争取用两个10年实现小康。1982年9月,党中央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党的十二 大正式确立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 发展战略。

在提出到20世纪末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时,邓小平还把视野向21世纪延伸,开始酝酿中 国跨世纪发展的大战略。在1980年12月25日的讲话中,他就指出:“经过20年的时间, 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 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1987年4月30日 ,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的谈话,进一步发展为“ 分三步走”的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 ○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 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 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 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 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 达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同年10月 现代化分“三步走”作为我国发展战略写进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到下个世 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 “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确立,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而且 开始把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分开,小康社会就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 过渡中的过程性阶段目标。

然而,实现小康之后,应该怎样具体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构建从小康再到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战略呢?实际上,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略的构 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需要50年左右,时间跨度比较大,从现在这样的基础出发,要 达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需要经过分阶段、长时期的努力。因此,在走完前两 步之际,有必要对第三步的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规划,对新世纪现代化 发展阶段作出新的定位。

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就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 世纪前50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12页.)九十年代中期,原定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党中央开始对如何 实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部署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订的跨世纪 发展战略,具体规划了到2010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十五大初步把第三步 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 第二个10年和头50年的奋斗目标。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指出 ,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 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进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 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对于今后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描绘,正是根据新世纪初中国发展的 现实情况,把邓小平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这是继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 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 人民向第三步目标迈进过程中制定的具体的行动纲领,也是对新世纪现代化发展阶段作 出新的定位。

所谓承上,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第二步战略步骤直接衔接。所谓启下,就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好基础。这样,党的十 六大就进一步把小康社会思想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它有个起始、经过发展 完善到最终完成的过程,总体小康的实现为下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创造了条件,打 下了基础,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一个平台和基点,即 成为新阶段新的起始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年,也就是我们现代化过程当中实施第 三步战略部署的开始阶段。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开端,它将为更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创造另一新的起点。正是这个过程,规定了现代化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特殊内涵和阶 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构成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部运动过程,以完成 中国由总体小康走向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因此,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如果说,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规划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方向,顺利实 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那么,党的十六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初始阶段作出的全面 规划,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则是实现 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并使第三步的战略部署更加具体化和 完善了,从而为从小康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这个承上启下的关 键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必须经过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将 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走好这一步,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实 现预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理论对邓小平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传承与创新的又一意义所在。

三、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重要的具体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论断,并且提出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初级阶段的路怎么走?从历史的角 度和党的文献来看,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然而在许多人 的心目中,“小康”只是一个指标,即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指标的基 础上翻两番。实际上,这是邓小平在阐述“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时提 出的一个基本指标。他所讲的“小康社会”,正是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为基本 着眼点。他认为,我们中国当时搞的社会主义,依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还是“不够格的 社会主义”,从摆脱贫困到温饱、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这样一个递次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小康社会思想体现了国家现代化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以小康社会来界定中国现代 化的性质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它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初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发展进程问题, 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怎样区分为若干发 展阶段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 。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 过程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 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历并还将继续经历 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并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确立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些论述 ,都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丰富和发展。

那么,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什么样的关系?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我国实现总体小康以后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用20年时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 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清楚地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它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的进一步 深化。

一方面,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没有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长过程。从大的社 会发展阶段来说,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的阶段性变化,还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尽管现在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我国生产力和科技 、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 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 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 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 年11月8日.)。从国际范围横向比较,同较发达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一段距离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比较富裕的社会 主义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又标志着我们走出了贫困,跨越了温饱,已经向着富 裕迈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 “新的里程碑”的阶段性、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具体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 已不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刚 开始自觉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状况,而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 平的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这又明确指明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的具体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 的又一新定位,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 地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纲领,顺利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3-01-10

标签:;  ;  ;  ;  ;  ;  ;  ;  ;  ;  ;  ;  ;  ;  

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