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经济圈论文,环渤海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亚经济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世界经济日趋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形成各种国际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即所谓“经济圈”)。目前,全世界有这样的组织28个,参与国家达140多个。为主动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的接轨,我们应该借“复关”之机,积极推动和参加一切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性经济合作组织。就地理位置和周边关系而言,当前尤应积极促进“亚太经济圈”、“南中国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

一、亚太地区必须也有条件建立“东北亚经济圈”

关于东北亚经济圈的界定和合作范围,日本、韩国学者提出过“环日本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等设想。我认为,日本海、黄海及其中国的内陆海——渤海,都是连接相通的,中国大陆的东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这一地区日益频繁的经贸活动与沿海地带的国际合作已经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理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小圈:(1)环日本海经济圈。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的远东海滨地区和中国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其合作对象主要是环日本海的周边国家。(2)黄海经济圈。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主要是九州地区)和中国的辽宁、吉林、山东三省,其合作对象主要是环黄海的周边国家。(3)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和辽宁、河北、山东三省沿海15个城市,其合作对象主要是环渤海地区的有关省市。(4)中俄蒙内陆经济圈。包括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长达7000多公里的国境地区,其合作对象主要是中俄蒙三国。

以上四个层次的经济合作圈,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既可进行各主要合作对象的“双边”合作,又可进行对外开放的多边合作,构成圈中有圈、海外有海、互相联系、优势互补的整个东北亚经济合作体。目前对已经开始的合作,有关国家的政界、商界、学界至少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1)东北亚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避开非经济因素的差异,实行“经济与政治分开、民间与官方分开、地方与中央分开”的、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广泛的经济合作。(2)国家不分大小,平等互利,尊重各国权益,谋求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3)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水平不同,可以采取双边和多边并存,官方和民间并存,区域内和区域外并存,城市和乡村并存,团体和个体并存等,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4)有关各方都致力于建立更加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反对自我封闭和贸易保护主义。毫无疑问,只要遵循上述原则,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势必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亚太地区,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的呼声所以渐高和形势看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东北亚各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在亚太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东北亚地区现有人口4.8亿。GNP总额约37800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8%。能源储量丰富,交通发达,海岸线长,港口众多。该地区主要工业品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是,造船(商船)近70%,粗钢近30%,汽车为29%,电视机为66%,半导体为43.2%。据初步分析和预测,到2000年该地区上述产品的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可能还会增加,GNP值占世界的比重可能还会明显提高。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东北亚经济圈是环太平洋的缩影”,“没有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振兴,便不会有真正的‘太平洋世纪’”等等,都是不无道理的。

其次,东北亚地区各国有着维护和平的一致性和谋求发展的经济互补性。中俄关系正常化,朝鲜半岛北南高层对话,中韩、俄韩建交,朝鲜与日本开始建交谈判,日俄关系也有改善等等,都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从经济互补性来看,日本、韩国在资金和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自然资源贫乏,工资成本较高;俄罗斯东部拥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口稀少,劳动力奇缺;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某些自然资源优势,但缺少资金和技术;朝鲜和蒙古的农牧业及某些矿产资源有一定优势,但都缺少资金和技术。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既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有利于促进东北亚各国实现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

此外,东北亚各国近年来为推动经济合作,都抱有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态度。日本早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想,以后实际上对我国的东北、华北和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表现了浓厚的投资兴趣(因这两个地区都有日本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韩国1986年制定的“北方政案”和“西海岸开发计划”,预计在2001年以前投资23亿韩元,兴建126个项目。我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沿海沿边开放政策,也包括东北边境和环渤海地区。俄国、蒙古、朝鲜在边境城市和周边地区,也都相应制定了一些开放政策。此外,1992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第48届年会及其通过的《北京宣言》,1993年底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主持下召开的“图们江开发计划”管理委员会会议,以及近年来在有关各国政府支持下,由民间主办的多次讨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学术交流会议,都表明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开发这一地区和促进其经济合作的高度重视。

但也必须承认,由于东北亚地区依然存在政治上的不和谐因素(如朝鲜半岛、中国的统一问题,日本与俄罗斯的岛屿之争等),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恐怕一时还难以形成类似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等那样的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要使东北亚地区也能成为统一的市场和参与国际集团竞争的强劲对手,有关各方还要做出不懈的努力。目前实际上只能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有条件的合作。在初始阶段,可以着重发展双边贸易、边境贸易、劳务合作和互相投资办企业等,然后再进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多边经济合作,并通过各自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等,实行一定范围的商品、资金、人员的自由流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商品、资金和人员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东北亚经济合作和市场流通的一体化。

二、“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环渤海地区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应当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角色。

第一,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环渤海水域内为我国的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华北平原、山东半岛所怀抱,外与黄海、日本海和太平洋相通,其南北跨度550公里,东西宽346公里,海岸线长达3700多公里,总面积7.73万平方公里。渤海内陆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北京、天津二市,面积共51.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5.4%;人口2亿多,约占全国的18%(非农业人口约占22.5%);国民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约占全国的22.7%;社会总产值达100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的24.6%(工业约占26.3%,农村约占19.7%)。在全国20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城市中,环渤海地区占了7个;有17个沿海地级市(平均不到300公里有一个大中城市);第100平方公里有国有大中型企业19个,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人口、城市和产业密集带。

环渤海地区又位于高原与平原的交汇处,既是我国北方通向海洋的门户,又是内陆连接欧亚的要塞(向西有两条穿越西伯利亚和我国新疆的“亚欧大陆桥”)。在东北亚地区处在西连中俄蒙、东通中日韩的中间地带,具有发展本地经济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目前,在沿海建成的10多个大中型港口中,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秦皇岛5个港口的年吞吐能力都在500万吨以上。陆路交通有京沪、京广、京沈等10多条铁路干线,和包括京津塘、沈大、济青等在内的20多条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空中有以北京为中心的10多个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整个环渤海地区通过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和正兴起的管道运输,已经初步构成了相互衔接、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第二,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的能源、钢铁、石油化工、建材、机械电子、轻纺等工业有着明显优势。近10年来发电装机总量增加约1倍,全年可发电1500亿度以上,约占全国的23%;原油产量5800万吨,约占全国的40%;天然气产量41.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26%。在原材料工业方面,目前原油加工能力已超过5000万吨,约占全国的40%;已建在建的乙烯生产能力达120万吨,约占全国的50%。钢产量达2600万吨,约占全国的37%;成品钢材产量2000万吨,约占全国的36%。水泥产量58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的23%。这一地区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余种,其中70多种已探明储量,而且关键矿种和贵重矿种含量十分丰富。由于矿产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和开发程度较高,不仅能够满足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有能力支援全国和出口创汇。第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环渤海地区处于我国暖温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交接区,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4℃,无霜期170-22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1100毫米,气候条件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5,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9%,棉花产量约占36%,油料产量约占20%,水果产量约占28%,水产品产量约占26%(其中海水产品约占38%)。近些年,乡镇工业发展很快,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占本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2%,占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的30%;平均增长速度为25-30%,仅次于东南沿海地区。此外,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人文景观均居全国之首。著名的长城和北京的故宫,对海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秦皇岛、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都是海陆景观兼备的旅游、疗养胜地。

第四,科技力量密集,人才优势突出。环渤海地区虽然人口不到全国的18%,但拥有的高等院校却占全国的25%(有高等院校近100所,中等专业学校300余所)。在国家批准建设的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本地区有7个;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种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这一地区不仅集聚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管理、规划、设计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无疑是充分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雄厚的智力保证。可以说,环渤海地区的科技、人才优势,决定这一地区无论是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还是在科技应用能力和科技潜能开发等方面,都居全国之首。

第五,有政策优势,对外开放已经出现良好势头。1984年国家批准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就有5个。1988年进一步批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对外经济开放区,以后又批准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天津港和大连港建立保税区。1991年3月,国务院决定开放东北的黑河、绥芬河、珲春和内蒙的满洲里4个城市,给予边境口岸特殊优惠政策。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又明确指出,要加速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之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这就为这一地区的改革开放、开发建设和经济腾飞,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最高决策依据。

三、制定和实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尽快制定和实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这一地区和国家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可否这样设想,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格局是:以京津地区为中心,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以区内腹地和陆路交通为依托,以海上交通为重点,面向东北亚,连接太平洋,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为能够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翼的北方产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应以京津联合为中心。特别是要把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化港口城市。京津两大城市在地理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又各有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这是天津所没有然而又能为天津所利用的优势。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说,北京都不宜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这就非天津莫属。天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有相当的工业、科技基础,特别是天津港位于渤海湾伸向大陆的最西端,有国内能力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有全国建设较早、发展较快的保税区(目前已吸引500多家外国商社在津设立了机构,开办了8家外资银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成,可以更好地把两市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开发带。天津已经建立和正在筹建的一批面向全国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为开展大流通创造了良好条件。北京的十八里店(高速公路起点),去年初也兴建了北京货流中心保税仓库,这就为这条公路带的主要小区享受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政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北京的门户,天津的优势,也就是北京的优势,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因此,以京津为龙头,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和建设,使之在经济上成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鼎足之势”的一极,然后共同向内地辐射,带动全国经济腾飞。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宣传层次。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竞争的经济。要使环渤海地区真正成为万商云集的“金三角”地带,没有一大批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有胆有识、顾全大局的实干家是不行的。要早日实现地区经济联合与发展,必须首先克服本位主义和急于求成的思想。不要以“我”为中心,自我封闭,搞“大而全”,“小而全”,斤斤计较所在地区、部门和企业的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要有大将风度,胸怀全局,思路开阔,立足长远。既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更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下个世纪。不仅把环渤海看成是“本地区”、“三北”和全国的渤海,而且要看成是整个东北亚和全世界的环渤海,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气魄搞好“外引内联”,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同时,要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环渤海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及在全国、东北亚和世界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渤海,认识渤海。

2、组建机构,早作规划,给予充分的政策投入。为了推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合,有必要组建协调机构体系,使之成为政策协调、互相开放、统一规划的区域联合格局。(1)由国务院指定国家计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三省二市负责人成立“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负责抓紧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和政策导向,重大问题请示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2)可以参照股份制的形式,组建“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集团公司”,作为“促进联合、共同开发、各方受益”的经济实体,负责全区共同关心而又不能单独解决的开发项目的审定与实施。(3)设立环渤海开发银行,并考虑开设北方证卷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地吸收国内闲置资金和引进外资,以便缓解大规模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4)由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经济合作咨询机构,进行有关决策咨询、方案论证和各种学术研讨、交流活动。(5)建立人才交流和培训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为本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同时,国家要继续像建设深圳特区和开发浦东那样,赋予环渤海地区一切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有关产业、外贸、税收、资金上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

3、在创造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建立统一的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大市场。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在自身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两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一是以名优产品为龙头,发展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按照谁有优势,谁当龙头的原则,发展企业集团,并逐步形成区域内能够发挥整体优势的企业群体,以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重点培育和发展商品、物资、科技、资金四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上,提倡信息交流与共享,采取互设“窗口”、联展联销等多种形式,把买卖做活;在物资流通上,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面向区域和全国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在资金流通上,充分发挥区域内现有资金拆借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的作用,积极探索创办区域性与外资银行合作的开放银行;在科技、人才交流上,开通各种渠道,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把一批成熟的、效益好的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群体优势,尽早促成区内联合。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兼顾全局,着眼未来”的原则,打破地区分割、条块分割界 限,在区内开展各种对口支援。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才支援等多种形式,带动和促进该地区的共同发展。做法上可以先从区内各省市的自身联合起步,然后再向省外区际合作发展,以至带动内陆腹地。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一般顺序,抓住机遇,利用自身条件,实现超常发展。环渤海地区有条件借助港群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及科技人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除了继续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行业以外,要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性的科技教育、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商贸、金融、保险、旅游、居民服务等行业,使环渤海地区充分显示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殊条件和优势。

5、充分利用渤海的出海通道,面向东北亚和太平洋地区,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环渤海地区应确立产品以出口为主、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的发展战略。这条产业带在高新技术的开发方向上,既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更要优先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产品要以外向型为。为了进入国际市场,不仅要充分利用外资,而且要尽量利用外商的销售渠道,技术引进渠道,信息渠道和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最终形成“引进技术→消化创新→扩大技术出口”的新路子。合作的领域可以包括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开发,工商和其他服务行业,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水利水电工程,商业贸易,技术转让,科技应用,人才培养与交流,劳务输出与输入,资金信贷,信息咨询,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合作。合作方式可以是民间的,也可以是多边贸易;可以是合资、合作经济企业,也可以是通过股份公司形式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开发。有关国家还可以选择一些港口或边境城市,建立各自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条件成熟时再共同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共同体组织,以至最终实现“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即“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

标签:;  ;  

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