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价值取向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处在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型之中。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生活方式,而且也应当积极地继承传统生 活方式和借鉴国外先进生活方式中的精华,应当把变革与继承、借鉴的统一,作为我国生活 方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一)
在我国,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为基础 建立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如建立在宗法等级观念、家族主义、父权家长制、 个 人迷信、愚忠愚孝基础上的依附型生活方式,建立在听天由命、明哲保身、安土重迁、求 稳怕变、平均主义、从众意识、得过且过、害怕枪打出头鸟、男女授受不亲等基础上的封闭 型、保守型的生活方式,都是打上了封建思想痕迹的陈旧的、过时的生活方式。因而,传统 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我国传统生活方式所固有的依附性、封闭性 、保守性与现代生活方式所要求的自主性、开放性、进取性,在本质上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 活方式。就总体而言,传统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必须要对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并代之以 先进的现代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 代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和合乎逻辑的结果。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就中国而言,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就生活方式的变 迁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虽有多方面的变化,但打上封建主义深深痕迹的传统生活方 式一直占居统治地位,并没有完成根本性的变革,这与同时期的中国一直没有跨越农业社会 的状况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才真正进入了革命性变革的时 期 。伴随着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旧社 会的丑恶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扫而光,特别是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由 和一夫一妻制,使整个社会风气空前净化,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性变化。不 过,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我国社会发展缓慢、曲折,相应地, 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也出现了明显的曲折。在我国,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大 踏步地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要属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余年。
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是一场影响广泛、深刻的革命,不但是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的 变革,也是涉及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例如,随着市场经济对特权垄断 的瓦解,使人们开始走出依附权力的传统生活模式,走向平等竞争的生活方式;由于市场经 济对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日益打破,自由选择职业的谋生方式正在形成;被市场经济 不断扩展的交往空间、手段和方式,驱使人们日益跳出狭隘的封闭的单位与家庭的小天地, 去谋求更多的信息,结交四面八方的朋友,并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去扩大交往范围,提高 交往的频率和效率,形成全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在市场经济所衍生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 就是生命”的法则的鞭策下,传统生活方式下人们养成的懒惰、保守、慢吞吞的生活习性正 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进取、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创造 的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也极大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新三年,旧三年,缝 缝补补又三年”的贫困消费正在被不断花样翻新、追求时尚的富裕消费所取代。如此等等, 都说明我国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多方面的、巨大的,而且是蕴含着文化更新、伦理价值准则变 化等多种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几千年陈陈相因,已经根深蒂固和习俗化,具有顽 强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有着十多亿人口的超大型社会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乃至不同个人之间的富裕程度、文化程度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往往 有较大差异。所以,在当代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杂陈并存,相互交错。传统 生活方式虽已衰变,但其影响依然深厚,现代的生活方式虽已开始出现,但远未成熟和规范 化。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分化出现的现代 性 因素相适应的各种规范、法制尚不健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也正处于转型期。因而,家庭、 社会、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规范、伦理价值准则和取向出现了混乱状态,在社会生活、家庭 生产乃至个人生活行为中,产生了某些缺乏正确价值导向和规范的现象,造成生活方式的某 些扭曲变形。如在极端个人主义膨胀和金钱崇拜之风影响下,某些人物质生活的奢靡、权钱 交换的腐败、包二奶一类的伦乱等。又如封建迷信以变态的形式沉渣泛起,如打着“练功” 旗号,宣扬邪教,甚至制造社会动乱的“法轮功”,以及各种形式的伪科学对人 们生活行为的误导。可见,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远未完成,还要继续下去 。生活方式的变革及其现代化,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向前发展。
(二)
我国的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造和全面、深刻的变革 是必须的。但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生活方式“彻底决裂”和全盘否定传统 生 活方式。恰恰相反,现代生活方式应以我国的传统生活方式为基础、起点,否则,现代生活 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们不能割断现代与传统的联系,搞民族虚无主义。 实际上,彻底与传统生活方式决裂也是行不通的。作为中国人,仍然要用上万年形成的自 己的民族语言说话,用几千年祖宗传下来的筷子吃饭等等,就是证明。
对我国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消极因素,当然是要抛弃的,但对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 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则应倍加珍惜、维护,吸纳到现代生活方式之中。如中国 人重视遵循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以仁爱、中庸、和谐、宽厚、 礼让和克己、无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 移”为道德原则,去确立生活态度和规范生活行为,指导人际交往,处理个人之间、个 人与集体、国家间关系。又如,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养成,提倡勤俭持家、艰 苦创业、造福后世的生活准则。再如,几千年来我们祖先长期生活经验积累和总结形成的中 华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包括膳食合理平衡、四季饮食起居调理,中医药、针灸 、太极拳以及中国武术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个性和传统美德以及深厚的生活文 化积累,在今天仍然具有或经过重新诠释后具有积极意义,是应该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中继承 的养料。
在我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也含有大量“中性”的东西,难以从文化意义上界定为精华或糟 粕,也就是无所谓“好”与“坏”。如某些生活习俗,中国人独有的语言和一整套亲属称谓 系 列。这些东西至今大多依旧沿袭,它从特定角度反映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特色,属于本土文化 的产物。在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大量“中性”的成分,也必然要作为 重要资源继承下来,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之中。
由上分析可见,现代生活方式要以传统生活方式为基础、起点,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照 样复制传统生活方式,而是要继承其含有积极因素和“中性”成分的东西,革除其迂腐的、 过了时的东西。即使对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的内容,也要加以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条件和需要。例如,我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人际交往非常注重礼仪,这当然是个优良传统。 但礼仪形式就不须再像过去那样,不但跪拜礼要变革,就连《礼记》中规定的宾主之间进门 、上台阶、就坐都要三揖(请)、三让也应革新,今天如宾主之间照旧如此,那就未免有 些戏剧化了。
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 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以往人类历史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诚然 ,现代化过程必然使人们与某些传统的生活和习俗诀别,但从一种新的意义上讲,现代人比 传统人更能真正维护、珍惜和保存传统。”这是由于,现代人对周围世界采取理智思考的态 度,“现代人正是去理解传统的思想遗产,而不是去迷信。现代人对历史遗产古为今用,去 芜存菁,他们唾弃那种以古人、死人、圣人的言论都是金科玉律的愚昧态度。现代人希望 做传统文化的主人、发扬光大者和革新派。现代人不肯俯首贴耳地跪倒在传统精神之下,做 奴隶、囚犯和盲信者。”所以,“现代人比传统人更理解历史遗产的价值,更主动地赋予传 统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1]这样,现代生活方式,是最能体现本民族的传统文 化精神特色的生活方式,是对传统的变革与继承的最佳统一的生活方式。近代历史也表明,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又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保持本民族的生 活方式的特色。例如,日本“现代化的过程是在日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 此,“这个社会虽然不断变化,但它却不失为一个地地道道而又与众不同的日本社会”。[2 ]不仅日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了它自己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它现代化国家,也 并未因现代化而使自己的传统文化沦丧。而且,世界范围“生活方式越趋同一”,“将愈加 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3]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对世界文明具有巨大意义的宝藏 ,中华民族是在传统生活方式中形成、成长和不断壮大的。因此,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 活方式转型,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不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断裂和另建;相反,是 在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与继承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的。
(三)
在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要涉及到外来的现代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
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既具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又具有人类共性的双重特性。民族特性使 各民族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长处;人类共性使各民族间的生活方式可以相互交流;各民族的生 活方式正是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中发展、演进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频繁、广 泛的文化交流,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和启动的现时代,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 必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现代化进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 杂的、多重性的。由于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现代生产力和高度发达的国民经济以及相应的人 文发展条件(如教育普及),从而形成了较发展中国家文明程度为高的一些生活方式,对发展 中国家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具有积极影响。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存在 着诸多弊端,如过度消费影响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个人主义膨胀与道德堕落、家庭危机 、黄色的“大众文化”泛滥、种族歧视等等,这些又对发展中国家的的生活方式转型具有消 极影响。这种双重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发生作用。因 此,在借鉴、移植国外先进、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防止、筛除发达国家社会生 活方式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是我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自我封闭,拒绝借鉴、吸纳一切先进、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因为那样只 会导致回归传统、历史倒退;另一方面,也不能笼统地提倡“拿来主义”,导致泥沙俱下, 冲击我国生活方式现代化正常、健康的发展。吸纳、移植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方式,要做到 :(1)一定要区别良莠,不能好坏一概吸收,并且要考虑是否适合我国民族特性。如西方结 婚要到教堂举行仪式这种生活方式,要让中国人都去效仿就不行,中国的大多数人还是要按 自己的民族习惯嫁娶。(2)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条件,实事求是的移植。如果我国的经济、文 化条件尚不具备,即使属于先进、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也不能机械的模仿。譬如说,让中 国城市里的多数人像发达国家城里人那样住在郊区,开着私家车上班,显然是不现实的。(3 )要将移植的国外先进、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民族化,溶化于我国现代生活方式之中。如能 做到上述各点,移植再多国外的现代生活方式,也难以产生毒副作用,而且,既能促进传统 生 活方式的变革,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我们本国的现代生活方式。
在对待国外生活方式的态度上,我们既要反对盲目排外倾向,把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一概 斥之为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反对所谓的“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 的错误,一是否定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任何优秀成分,二是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全盘肯 定,看不到它的弊端。上述两种片面性的倾向,都是有害的。
综上所述,正确变革(批判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适当移植国外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 与积极培育、发展新生的现代生活方式,是统一于我国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之中的。其中,传 统生活方式是基础、资源,转型期不断生成、发展的现代生活方式是龙头,外来的先进的现 代生活方式是强化剂,它们是构成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三大要素。这三者越能实现最 佳结合,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就越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标签:生活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