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第一小学 南部 637300)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不敢提问的不良心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开启金口,敢于提问,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和蔼可亲,从内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使有时候他们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谬,(比如: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小蝌蚪呢?)我也不会随意批评,抑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表情动作,而是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鼓励他们下次问得更好,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而事实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孩子们许多看似幼稚的问题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值得科学研究的(如,蝌蚪变成青蛙后,它的尾巴是藏到身体里去了,还是融化了呢?北极星为什么永远都不会改变方向呢?为什么下雷雨前,水里很闷呢?为什么乌龟是四条腿的呢?)说不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为什么”中就隐藏着明天的张衡和牛顿呢!因此,我们要杜绝在语言、神态、行动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能使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在我的宽容下,经过近几年的鼓励,我们班孩子已经快成为“问题人物”了。上课初,他们会就课题提出好多问题。上课过程中,他们也会主动举手提出他们不理解的,心存疑惑的地方,连平行班的老师也都惊叹他们提问的胆魄与质量。尽管,有时候这些问题也会把我难倒;有时候这些问题和所学课文无关;有时候,会将我的上课计划打乱。但是,看着他们日趋浓厚的问题意识,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这样,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三、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四、及时评价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成绩中下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总之,新课程改革最重视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所以,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出一代代具有问题意识和创兴精神的人才。
论文作者:姚鸿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