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特征、控制感与职业压力的关系分析_工作分析论文

工作特征、控制感及职业紧张的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紧张论文,关系论文,职业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造成对人的能力的新要求,责任制的普遍实行给人以心理上的压力,这些都成为职业紧张的潜在根源。如何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职业紧张的方法,保障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成为组织行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职业紧张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按照两个基本的思路开展的。一种是环境定向的研究,着重探讨职业环境中各种变量及个性特点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包括Cooper的工作紧张模型,Matteson的职业紧张模型,以及Elliott的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另一种是认知中介的研究,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在职业紧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例如,McGrath曾提出,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产生职业紧张,首先要被人的认知系统所反映,而这种反映主要是认知评价。Lazarus总结了自己35年的研究成果和他人的研究发现,提出了“认知中介”的研究思路,强调外界因素是否导致职业紧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自己能力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而Caplan的“人—环境匹配模型”也认为,心理紧张是人对环境要求与自己反应能力匹配与否的认知结果。所以,心理紧张可能源于个体认为环境要求过高,或者自己的资源与能力的局限。

实际上,影响职业紧张的认知因素中,个体控制感(Personal Con-trol)是一个重要变量。所谓“控制感”,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在影响和决定外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认知和评价。Seligman关于“习得的无助”的研究指出,“习得的无助”,即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外界的消极情况而只能坐待不利结果的到来,是高风险和危机条件下产生高度心理紧张的主要认知根源。而Weiner关于“归因”的研究也提出,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能有效地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即作出“内源性归因”,那么即使他们面临的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任务和环境,也能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工作,取得满意的工作成绩。Averill曾经总结了控制感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归纳出三类不同的控制感:认知控制、行为控制和决策控制,认为这三种控制感直接影响着心理压力与紧张。

为了从组织的角度探讨工作者的控制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我们提出了如下的“控制感中介模型”:

其中,我们把工作难度、工作对工作者的技能要求、工作中的自主性、反馈等变量作为本研究中对控制感发生影响的主要的组织特点与工作性质维度。同时,参照Hackman和OLdham提出的描述工作的特征,即工作中的意义、自主性和反馈,及其综合评价指标:潜在激励分数(MPS),集中分析这些工作特征因素对职业紧张的影响,探索工作者的控制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对四川省的企业中60名一线工人,科室职员和一般管理者进行了调查,其中52人的调查结果有效。

调查量表包括三个部分,都用7点量表计分:

工作特征:参照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征量表,经项目分析,由15个项目组成,用于测量组织特点与工作性质。该量表的α系数为0.66。

控制感:按照Averill对于控制感的分类及定义,编制了9个项目,以测量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控制感。量表信度α系数为0.67。

职业紧张:参照House和Rizzo的紧张量表,确定了10个项目,以测量工作造成的心理紧张和生理紧张程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控制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分析

根据我们的理论构思,控制感的高低是影响职业紧张的直接的认知因素。为了证明控制感与职业紧张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首先以控制感得分高低人数各35%的比率,区分了高控制感组和低控制感组。比较这两组的职业紧张程度,t检验的结果列于表1。

表1的结果显然指出,随着个体控制感的增加,他的职业紧张体验也有显著提高。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一,362(P<.01)。说明工作者的职业紧张将随着控制感的增加而减少。

3.2 工作特征与控制感的关系分析

以Hackman和Oldaman提出的潜在激励分数(MPS)作为工作特征的综合描述指标,即:

技术多样化+任务整体性+任务意义

MPS=────────────────×自主性×反馈

3

我们也以工作特征的综合描述指标,即MPS得分高低人数各35%的比率,区分了MPS高分组和低分组,对这两组控制感得分的差异检验结果列于表2。

表2的结果说明,在不同的工作特征条件下,工作者的控制感表现出显著的不同,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8(P<0.01)。说明控制感随着MPS分数的提高而显著提高。

3.3 控制感在职业紧张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表3是工作特征(以MPS分数表示)、控制感和职业紧张的相关矩阵。根据表3的相关模式,我们发现:

3.3.1 工作特征与职业紧张之间的相关系数不显著,为-0.190(P>0.05),所以它们之间似乎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

3.3.2 工作特征与控制感显著相关,控制感和职业紧张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显著。

这两个点显然支持我们的“控制感中介作用”假设。

为了确定工作特征,控制感和职业紧张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作了因径分析(Path Analysis),得到如下的因径图。

由图1中的因径系数可知,工作特征对职业紧张的直接作用是很小的,其因径系数只为0.023,而工作特征通过对控制感的影响(因径系数为0.568),进而作用于职业紧张,其影响程度就明显增大,达到-0.213(即-0.375×0.568)。这个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控制感在工作特征影响职业紧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其中工作特征对控制感有积极的作用,因径系数为0.568;而控制感对职业紧张起着抑制作用,它的提高将能够有效地减少职业紧张,因径系数为-0.375。

4 讨论

本研究从人类的社会认知角度提出了工作特征与职业紧张之间关系的“控制感中介”模型,并在企业的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统计比较,相关分析和因径分析等方法,对工作特征,控制感和职业紧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Hackman提出的工作特征维度,作为组织和工作方面的职业紧张源,并不是直接影响工作者的职业紧张的,两者之间甚至不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却与工作者的控制感有显著的正相关,而控制感与职业紧张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们提出的职业紧张的“控制感中介模型’相一致。

根据工作特征的构成情况,我们认为,在管理中通过工作特征重设计提高工作对个人意义,通过参与管理增加职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通过目标管理和工作总结等方法改善工作的反馈,将是解决企业中职业紧张问题的有效手段。

标签:;  

工作特征、控制感与职业压力的关系分析_工作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