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友善论文,维度论文,内涵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5)10-0056-0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关于友善,有人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有人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有人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角度多样,看法众多。什么是友善?我们今天应当宣传和弘扬什么样的友善?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P169)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属性,即社会主义性、民族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也就是说,我们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因而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因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因而是时代的而不是落伍的。这段话也为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供了四个维度。正确界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也应当从这四个维度进行思考。 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三个属性都受这个根本属性的制约。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属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8个字的概括最早出现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决定》在第五部分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2](P23)这8个字的直接来源则是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20个字的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可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更为精简的概括。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实际上是对我国公民的道德要求,属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问题,指出不仅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甚至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德。他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P168) 友善既然是对我国公民的道德要求,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针和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毋庸置疑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求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这种道德必然具有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道德的鲜明特征。 第一,这种道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P2)在当前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宣传和弘扬友善等公民道德,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P31)因此,培育和践行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 第二,这种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最集中的表现,因此它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并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弘扬友善等公民道德,必须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丢了这面旗帜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尽管今天需要注意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区分层次,着眼多数,但同时必须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带头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坚持对社会的正确引领。 第三,这种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集体主义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集体主义原则就不能动摇。有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原则已不再适用,这或许是由于对集体主义原则的含义缺乏全面的了解。集体主义丝毫没有轻视个人利益的意思,它是以集体与个体既对立又统一的科学认识为前提,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来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落脚点恰恰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P84)在集体主义精神下,个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先公后私、先人后己,集体尊重和保障个人正当权益,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真正具有道德价值的友善。 第四,这种道德是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互关联,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友善作为公民间友好相处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同时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友善就是爱人民,同时又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密切相连,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又间接体现了爱劳动的要求,对环境的友善和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则又体现了爱科学的要求。 由上可知,友善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价值要求,应当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对它的界定和理解,也应当在上述原则下进行。这样的友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以及资产阶级的博爱、利他等,有着明显不同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虽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还要允许和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否定我国道德在总体上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对友善等道德要求作出等同于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规范的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方面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对各层次人们道德实践的正确引领。唯有如此,才能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应当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相对于文化的器物和制度层面,转变更为迟缓,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其超强的延续性已经广为世人认可。这种超强的延续性来自于其超强的兼容性、吸纳性和整合性,历史上儒释道融合而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就是很好的证明。近代以来,虽然中华文化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中华文化的基因没有灭绝,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P170)“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P171)在这种背景下,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因为它确实是一个不竭的宝库;另一方面也必须从中寻找资源,“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1](P170) 关于友善,中华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其中儒家的仁爱思想内容丰富、影响久远,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倡导友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他举例说,“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1](P170)他其中提到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等,正是中华文化中特别宝贵的一个部分,友善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突出优点。 习近平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P171)这种传承和升华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的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为今日的进步所用,否则这些思想观念就会退回到过去的某个形态,成为封闭的思想体系,或者在现实中被滥用而发生演变,成为脱离人民群众的复古主义,甚至带有一定欺骗性的道德说教。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毛泽东早在1939年就曾讲过,“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应当“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6](P132-133)这是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而且也正是在运用唯物史观对孔子的道德思想进行批判继承时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特别是他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将传统文化放在恰当的位置的重要思想,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根据新的形势,结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对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P160)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P164) 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应当体现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 友善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西方文化也讲友善,并且有它们的一些特点。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就曾专门讨论过友爱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友爱,即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完善的友爱;也有三种最基本的共同生活形式,即家庭关系、伙伴关系和公民关系。其中,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属于私人的共同生活,公民关系属于政治的共同生活,或叫城邦生活。友爱,不论是对于私人生活还是城邦生活,都是必需的,但是范围和程度会有所不同。在城邦生活中,公民之间的友爱相比于私人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或伙伴之间的友爱,要淡薄得多,因为“这种关系中的友爱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相互有用的友爱,其正义就是相互履行契约的责任,特别是在公民间的自愿的交易中”。[7](P72)从对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已不难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由于航海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较早地摆脱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出现了相对平等的公民和公民关系,产生了较强的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并孕育出了一套比较适用于公共生活的公共伦理和政治、法律规则。虽然当时的公民只是少数自由人,但这种思想和实践却为西方文化奠定了根基、明确了路径。后来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化运动,在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逐步形成了目前相对成熟稳定的、与西方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相适应的公共伦理和公民道德。 有些人经常感慨为什么外国人在公共场所能排队、能不大声讲话、开车能礼让行人,而中国人对这样简单的事情竟然如此难以做到,好像我们缺少友善似的。实际上我们的友善在总量上并不见得比别人少,只是相对来说我们精于熟人伦理,疏于公共伦理,重视私人道德,轻视公共道德。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在外面有时表现得不够文明、不够绅士,甚至也会骂人、动粗的男人,回到家里可能是个勤快而慈祥的父亲,在熟人圈里是个慷慨仗义、热心肠的好人。再者,中国人讲友善,一般是少不了真诚的,与外人关系一好,就把外人当作家里人看待,不分彼此了。而公共空间所谓“友善”,按中国人的理解,其实主要不是友善,而是一种“礼貌”和文明习惯,其中的友爱是比较淡薄的。对于质朴的人们来说,一般会觉得那种“友善”有些“假”,因此往往不屑于学习。但从权利平等的角度看,不大遵守公共规则、大声喧哗等毕竟影响了别人,这又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予肯定的。 对于中西两种文化,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不足。那些崇洋媚外、到处宣扬“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是受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是,本着去粗取精、洋为中用的态度,西方文化关于公民友善相处的这套伦理道德及相关治理经验,则应当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内容,因为我们毕竟有大量的人口进入了陌生人社会,而且也正面临着在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树立文明形象的迫切任务。 当然,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做起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里面有体用问题、辨别问题、安全问题、软实力竞争问题,等等。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对它的安全问题不能不引起特别重视,这方面可谓殷鉴不远。在这个问题上能够站稳脚跟,同时又有所作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防止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友善作为一种道德,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那是一种欺骗”。[8](P289)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乃至人与人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张,见不到友善的影子,“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9](P275)“所以地主敌视地主,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视工人。正是由于利害关系的共同性,所以在这种共同的利害关系的敌对状态中,人类目前状况的不道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竞争就是顶点”。[10](P612)因此,我们应当特别清醒,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当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秩序、有道德的样子,但他们并不是一直这样的,而且也不意味着他们将永远这样,就像他们自身无法克服经济危机一样,与经济危机相伴随的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也是他们自身无法克服的。邓小平在1979年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有段话,对我们今天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11](P167-168) 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应当体现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任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时代精神产生于人们在完成时代任务过程中的拼搏奋斗,反过来又为人们完成时代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应当体现时代的精神,服务于时代的任务。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P171) 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大公无私的奋斗,创造了一系列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中国人民在这些精神的感召下,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友善作为人对人的一种道德态度和行为,在那时主要表现为同志间的友爱,雷锋有句名言就是“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毛泽东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12](P1005)“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12](P1004)刘少奇说,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他能够对一切同志、革命者、劳动人民表示他的忠诚热爱,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不肯为着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们中间的任何人。他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体贴人家”,“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13](P45-46)这种友爱观是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得到了革命队伍内和人民内部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创造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3](P3)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主要体现为一种想改、敢改、想创、敢创,或者叫做敢想、敢闯的劲头和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改善生活的愿望和热情,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与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相关的思想理念逐渐产生或者被介绍进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应当承认,这种转变是具有必然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只能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生存出发,从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中来解释道德现象。“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9](P7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一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尊重创业、尊重他人权利和财产的观念,机会平等、自己选择的观念,等价有偿、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观念等会逐步确立起来。实践的历史性也决定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必定处于不断的更替与生成之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只由一套永远不变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来加以调整,过去的某些高尚的道德观念也不可能成为永恒的道德律令,新的与人们的实践相契合、与解决时代问题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一定会逐步形成并扩大其影响。 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在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情冷漠、是非善恶混淆等现象和问题,不仅要对它们对我国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和破坏有足够的认识,还要对导致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有人习惯于把上述现象归结为“人”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些人的素质太低使然。这实际上仍是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抽象地谈论人性和善的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上世纪20年代实地考察了中国之后,说中国人的性格弱点之一便是冷漠和残忍,“由于饥饿而死的人数以百万计”,“几块大洋就将自己的儿女卖与他人”。[14](P165)其实,他不知道,那些卖儿卖女的人们假若能侥幸把孩子卖到一大户人家,因此免去饿死之虞时,甚至还要感谢上苍的眷顾。这时候,卖掉孩子就不再是残忍,简直是友善了而坚持把孩子留在身边饿死,便成了残忍。当然,那些不属于这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那些友善的民国范儿的先生们以及杀条鱼也会觉得残忍的太太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道德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当这些劳苦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后,成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时,六亿神州尽舜尧,他们换了道德。由此可见,必须从实践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入手,从现实的人的生存出发,来理解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阶级的道德。比如对于当前那些为了生计出来打工而把年迈的父母和弱小的子女遗留在农村老家的现象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问题,就应当从其现实的生存条件和所处的经济关系出发来予以解释,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一切不平等、不友爱产生的根源,只有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P294)时,人类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友爱,达到至善之境。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我们的目标是高远的,但是脚下的路又是必须踏踏实实走好的,因此我们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时代的要求,在当前即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与西方道德文明相沟通。对于弘扬和培育友善的价值观而言,当前应当特别重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贡献与索取、先富与共富等关系,倡导以尊重、包容、助人、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友爱观,提倡健康、文明、理性、法治的生活方式,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在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坚决肃清腐败和不正之风,塑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良好道德风尚。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为人民服务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道德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