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努力开创中国教育实验的新局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共同努力开创中国教育实验的新局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群策群力,开创我国教育实验的新局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实验论文,群策群力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教育论文,新局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11月7日至12日,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实验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1200余名代表在杭州大学会聚一堂,召开了教育实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94’全国教育实验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教育实验盛会,也是一次继往开来、努力开创我国教育实验新局面的大会。代表们交流了实验成果,分析了教育实验现状,研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验新思路和新方案。

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同志为教育实验研究会的成立发来了贺信。他在信中说,教育实验研究会的成立是我国教育实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实验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希望教育实验研究会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团结更多的人更深入地进行教改实验,不仅在微观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方面,而且还应在宏观的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方面开展实验研究,积累更多经验,为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郭永福同志代表教育学会到会祝贺。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群众性教育学术活动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教育实验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单科、单项实验到整体实验,从学校内部的整体实验到一个地区、经科教统筹的综合改革实验,教育实验的类型、层次、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逐渐提高,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表现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热情和首创精神。这些实验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实验研究会正是适应教育实验发展需要而成立的。它的成立,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实验的蓬勃发展。他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宏伟工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继承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展教育实验,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和希望所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实验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他希望研究会成立以后,能够团结全体会员和有志从事教育实验的同志,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科研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工作,向广大实验人员普及教育实验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开展实验的能力。认真总结我国开展教育实验的经验,研究教育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探索教育实验的规律,促进教育实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传递国内外开展教育实验的信息,提供实验资料。对教育实验进行咨询、评价,推广教育实验的成果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会还特邀了一批国内著名的教育实验研究专家和实验学校校长作了主题报告;组织了专题交流研讨会,就我国教育实验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并达成了一些共识。下面我们试对与会代表的大会发言、专题讨论及提交的论文内容作一些概括。

一、实验学校如何开展教育实验研究

许多代表介绍了自己所在学校的教育实验,其共识可归纳如下:

1.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实验,必须树立正确的实验观。教育实验沿什么样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验者决定的。实验者只有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使教育实验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下去。同时,教育实验又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艰难复杂的活动,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人们脚踏实地作出奉献,必须坚决杜绝那种哗众取宠、弄虚作假和轻率行事的做法,否则,就会把实验引入歧途。正确的教育实验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验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走中国教育实验之路,使教育实验真正成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

2.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实验,必须处理好实验与学校教育常规之间的关系。常规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一方面对保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又往往成为实验的阻力。没有常规的保证,就不会有改革实验的正常进行;没有改革实验作先导,常规也不可能逐步完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实验学校绝不能把实验与常规完全对立起来,更不能彻底抛弃常规来开展实验。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吸取有利于实验的学校常规,以此为基础进行实验,进而去革新、发展常规。一般说来,常规是相对的、发展的。现在实验中的新措施、新做法,过一段时间也会积淀成为常规,又需要重新改革,但它仍然是后继实验的前提和基础。

3.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实验,要注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验理论和方法,为我所用,武装自己。不懂实验理论和方法,教育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就无从保证。教育实验工作者既要善于从书本中学习,又要善于从做中学,从实验中学。

4.实验学校搞好教育实验,还要注意加强地区性、全国性的交流。任何教育实验都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不灵通,就容易导致重复性教育实验,造成浪费。实验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途径,搜集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的教育实验信息,以此来改进本校的实验工作,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育实验成果推向社会。

还有代表认为,实验学校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地,肩负着实践、丰富和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重任;实验学校应该是新教育思想的摇篮,不断地“产生”新的、有科学价值的教育教学模式;实验学校还应该是新型的教师进修学校,源源不绝地向社会输送“学者型”教师。

二、教育实验的组织和管理问题

该问题在往届教育实验研讨会上不曾集中讨论,由于是首次研讨,与会代表的发言大多围绕教育实验组织管理的对象(内容)、意义和经验交流而展开。

1.关于教育实验组织、管理对象

与会者认为,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既指实验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实验时间和场所、实验范围和进程的管理;也指负有行政职责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对其辖区内所开展的教育实验的宏观调控、组织与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实验人员、实验资料、实验经费、选题论证、成果鉴定与推广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组织管理。

2.研究教育实验组织和管理问题的意义

多数代表认为,研究实验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的意义在于遵循教育实验研究活动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实验导向深入发展,有效地提高其研究质量,更好地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教育实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科学研究活动,它的开展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之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同时,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验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就中小学教育实验而言,不仅有地区间的不平衡,也有实验类型上的不平衡。在实验对象上,以小学居多,初中次之,而高中却寥寥无几;在实验目的上,大多希望通过实验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求善),而不大注重揭示教育规律,验证教育理论(求真);在实验选题上,关于课程和教学的微观实验大大超过了其他各类选题。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当前我国教育实验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以求得全面、协调发展。

一个良好的实验组织机构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三方组合而成。教育实验大多都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进行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有利于实验课题的宏观管理,便于为实验提供条件(如调配实验教师、提供经费等);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都离不开教育科研部门的介入,也有利于强化实验的认识功能,保持求真与求善并重的研究方向;学校则是实验的场所,负责实验的直接具体操作、实施和细节管理。这样一个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的实验组织机构,是教育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证。

三、如何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研究水平

教育实验唯其科学,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探索教育规律的目标。代表们通过讨论,提出了下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1.立足点:教育实验中国化

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化水平,立足点应在哪里?有代表认为,教育实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实际,通过实验,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实验的科学化与中国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化是中国化的基础,中国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科学化。针对以往将国外的教育理论、实验项目简单移植到我国而成效不大的现象,有的代表不赞成提“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有代表认为,讨论教育实验能不能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应首先明确什么是“接轨”。接轨是指通用的标准、术语统一,以便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他们不同意一概反对接轨。教育实验的中国化并不排斥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方法,重要的是应认真对其进行分析和改造,为我所用。

2.着力点:教育实验专题化

针对我国目前教育实验的“困惑期”,代表们围绕教育实验的“何去何从”展开了讨论。有同志认为,应努力促使教育实验的目标、内容向专题化方向发展,使之更富有特色和个性。现阶段,我国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主题教育实验,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等,这些实验尽管名称不同,内容却差别不大,个性不鲜明。从微观上看,没有专题或专题不专,研究内容空泛,实验就难以深入;从宏观上看,专题之间无差异或大同小异,造成重复研究,无异于浪费。因此,教育实验只能从各地、各校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研究主题,才可能有所突破,展示特色,也才可能百花齐放,形成整体效益。另有代表提出,要实现教育实验的专题化,必须加强教育实验的个性化研究。教育实验的个性化是指在教育方针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育实验应因时、因地、因校而异,发挥各自的潜力、优势和特长,从而更加自主地、独特地、创造性地来体现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使教育方针的普遍性、共性和原则性与学校的特殊性、个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创办特色学校和培养个性鲜明的新一代。唯其如此,才能展现出实验的改革力度。

3.走向:教育实验的自然科学化与教育学化。

教育实验科学化的标志是什么?有代表不满足于目前教育实验仅仅局限于自然性的(单纯在现成的班级、学校中进行)、定性的认识方式,认为科学的教育实验是随着自然科学实验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教育实验应该向自然科学实验看齐,努力克服其自然性,尽可能用严格控制的方法。他们坚信教育研究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采用现代化的观测手段、多媒体的方式,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对现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验室检验”,揭示因果关系,促使教育实验朝着精确化、数量化的方向发展。

而多数代表则认为,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有区别,它来源于教育改革的实践,早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前,教育实验就已成为一种专门的研究活动和方法。毫无疑问,教育实验可以借鉴自然科学实验 的某些原则、技术和方法,但并不是自然科学实验的简单复制,必须赋予教育的特色。教育实验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踪迹和规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自然科学化”。当然,只要是实验,就必须讲控制,教育实验所讲的控制与自然科学中的控制不同,它更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育实验就是实验,不要说是什么“准实验”。所谓实验与准实验的区别是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划分的,对教育实验并不适合。因此,教育实验的科学化并不等于教育实验的量化,也不在于刻意追求自然科学实验的水准,而是应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来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化水平。

有的代表认为,教育实验是一个有层次的、复杂多构的、动态的系统。从宏观层次看,教育实验既是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实践性的科研活动,这就规定了它的“质”;从中观层次看,教育实验是经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属于社会科学实验性质,应有其变通性的科学规范;从教育中的实验法微观层次看,当前我国教改实验类型、形式的多样性,须有其三个本质特征:教育改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探求性,这些与教育艺术的灵活变通性相结合,才能在科学、有效、可行之间把握恰当的度。

还有代表提出,教育实验必须注意伦理道德问题。自然科学实验的对象是物,实验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实验情境,但在教育实验中是不可能的。教育实验者不能为了探索某一教育规律而置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人格尊严于不顾。教育实验必须遵循人道的原则,这也是自然科学实验未曾遇到的制约因素。

四、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验新思路

处于世纪之交,教育实验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向新的水平迈进,如何应和着基础教育转轨的旋律与节奏走进21世纪,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代表们依据亲身实践或见闻,各抒己见。现将基本要点概述如下:

1.多样化探索

在会上,吕型伟先生介绍了由他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重点课题“21世纪中小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验”。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有全国各地城乡大中小学共22个单位。课题研究立足现实,研究未来,广泛研究、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探索培养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的、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途径。目前这一研究已初显成效,并引起国际教育同行的关注。

北京景山学校第一任校长贺鸿深在大会上介绍了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的由来以及他们在题词的指引下所进行的教改实验。近年来,景山学校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激光视盘进行教学,还准备把学校、家庭电脑与国际联网,逐步推进个别教学。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恽昭世教授着重介绍了他们学校十多年来围绕充分发掘儿童潜能、培养高水平学生这一核心,按照既提高程度又减轻负担、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改革思路所进行的实验。他们对课程这一关键问题作了根本性改革,自编教材,形成了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近年来我国还出现了一批有志于走向未来的民办学校。会上,广州市的英豪学校校长介绍了这所融资三亿多元、占地近500亩、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崭新学校之所以能办起来的“决窍”。他们首创了吸取教育储备金的办学模式,让家长参与投资,以资建校,以资运作,以息育人,毕业还本。有人说这种办法对家长来说是以本育才,对国家来说则是无本生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杭州西子国际实验学校校长李承龙介绍了该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致力于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心理自律、身心自强,学习自立、生活自理的整体系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竞争意识、创造精神和生存能力,为培养适应和促进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中华英才奠定基础。

境外机构在华办学情况的介绍也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兴趣。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副校长谈到了这所由香港教育机构兴办的学校,他们主要接收在华外籍人士的子女,使用英国教材,采取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为英、汉两种,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努力把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为此,还专设中文课和传统民俗课。

2.几点共识:

(1)实验应有利于新一代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但应注意从主体性培育立意

代表们认为,当今的中国已确定不移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跨出的巨大一步。这一加速现代化进程的趋势,在下个世纪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以自主、自立、自律为特征的主体性意识。今后教育实验的中心思路应当紧紧围绕确认和高场人的主体性而展开、深化,注重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这将是跨世纪教育实验的总主题。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并未形成完美的主体性培育的教育实验模式。代表们通过讨论,多数认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验应有以下特征:在学生观上,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够学好,都可以也应当“抬起头来走路”;在质量规格上,主张合格加特长,扬其优势并使优势成为学生转变或“飞跃”的契机;在课程上,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在教育过程中,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并深切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民主、平等与合作;在评价上,把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自我教育、能力、爱好、特长和个性品质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学科、单纯分数的观点。

(2)学制、课程、教学、德育、评价和管理等都可作为未来实验的研究对象,但一定要沿主导性课题深化。

如前所述,研究者们在课程重构、学制调整、办学体制、多媒体运用等方面都有创意,尝试单项、综合、整体和协同等多种方式,探索也各有千秋。代表们谈到,八十年代初,系统论的引入与中国传统的模糊整体思维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整体热”。但整体改革实验又因其界限模糊、内容随意、难以控制和归因等,给实验者带来诸多困惑,促使人们对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思。如果说整体、综合实验目前正在实现从模糊整体观向整体观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转变的话,而单科、单项实验则开始吸收整体方法论思想。那么,注重教育实验的主导性课题,正是这种“相向运动”的交汇点。所谓主导性课题,一般而言是指学校实验体系中能够为改革实验“定性”、“定向”、“定位”的课题,它对实验具有目标的统率性、内容的辐射性和实验部署的制约性。面向21世纪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在于进行主题展开式的教育实验,其关键是抓住突破口,选准主题,起步于部分的重点,实施于部分中重点的突破,最后归宿于整体,取得整体效益。

(3)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为新世纪缔造新学校

面向未来,为未来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显著特征。面向21世纪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学校是一种什么模式,这是世纪之交的教育实验必须正视的问题。代表们认为,多元多变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千人一面的人才,也不是千校一面的学校,而是丰富多彩的人才以及能够培养丰富多样人才的、各具特色的学校。创办新世纪的特色学校,必须首先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校教育的实验目标,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放在学校教育实验的核心地位;其次,学校的教育实验还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无论是实验思想的形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实验方法的选择,都应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开展有个性化的教育实验,为培养有特长、有主体性的未来人才服务。同时,在教育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出相应的实验举措,努力创办面向21世纪的不同模式的特色学校。

大会通过协商产生了教育实验研究会的组织机构,确定了今后研究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同时,将华中师大《教育研究与实验》作为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实验信息、动态。

本文由张天宝执笔。裴娣娜、杨小微、张武升、周林、柳夕浪、冯国文等提供专题研讨材料

标签:;  ;  ;  ;  

共同努力开创中国教育实验的新局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