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庖丁,轻松读散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庖丁论文,散文论文,轻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散文的阅读,一直是令师生头疼的事。但是,庖丁解牛,为何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解牛?其根源是:庖丁掌握了牛的肌理。读散文何尝不是如此?一篇优秀的散文,讲求“神不散”,也注重“形不散”。这里所说的“形”,不仅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更多地指散文的内部结构。可以说,每篇散文都是一座结构精巧、布局合理的建筑;作家创作散文,就是在潜心实施工程;读者阅读散文,就是逐步认识建筑的结构,感受工程整体美的过程。因此,阅读散文,可以从其框架结构入手,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地体会散文宏观与微观的美,从而深刻感受散文的整体美。 散文的框架结构,大致有这么几种建构方法: 一、中轴结构法 每篇散文都如层层展开的多重画卷,看似庞杂,其实并非散落无序。画卷沿着一条贯穿全文的中轴逐次展开,紧密相连,由此构成了条理清楚、线索明晰、紧凑完整的结构体系。因此,找到贯穿全文的中轴,是把握文章结构的关键。 1.时间推移为序 有些散文根据写作需要,以时间为立足点或视点,通过时间点的推移,形成贯穿全文的时间中轴,从而结构文章。 《繁星》就是以时间为序,逐次展开画面的。其结构可列表如下: 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通过比较沿时间中轴依次展现的三幅观星图,感受作者逐步熟悉、亲近繁星的情感。 散文的时间延展不必像历史书一样朝朝代代都涉及,也不必像小说书一样月月日日都交代清楚。其时间线索的安排灵活而跃动。可以由过去到现在地“顺着理”,如《繁星》一文;可由现在到过去地“逆着写”,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它的开头是“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后面以“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一句引出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当然也可“过去现在”顺逆交替,如《明天不封阳台》,在“明天封不封阳台”事件的叙述中,穿插了“前些年去内蒙古亲近大草原”“儿子小时候在楼前学步”“楼前草坪被铲除”等三个过去的场景,过去场景与现在事件跳跃穿插,构成了井然有序又灵活多变的结构体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了解散文多种时序安排的形式,掌握“理时序、清线索、明思路”的散文阅读的方法。在繁复的材料中慧眼识“珠”,迅速准确地串“时间之珠”成“文轴”,沿着“时间中轴”打开文卷,作品也就清晰明了了。 2.空间转换为线 一些散文常常以空间为序,逐次展现不同空间所及的物象,使它们共于一篇文章中。如舒乙的《都市精灵》就采用了以空间转换为轴展开各个场景的思路: 作者先写北京“一景”、“一宝”、“一幸事”的难得,乌鸦的“久违”,而后将视线转向了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的“城市广场”,直至旧金山这个“海兽鸟城”。其行文思路是:北京——昆明——上海——旧金山,“精灵”将这些相隔万里的城市联系在一起。抓住空间转换点,展开文轴,四个城市,四样景观,四种感受,学生通过类比或对比,就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了。 还有一些散文常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一步一空间,一步一景致,每一步都展现出一个独特的空间,如《阿里山纪行》一文。对于这类散文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循“步”找“景”,逐步理出各个空间、各种景致。 3.意识流动为轴 这里的“意识”,包括思维和情感两种。如《囚绿记》一文就是按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有序展现场景,其结构示意如下: 整篇文章随作者的情绪波动而流动,景变情变,情移意显,绿色的坚强不屈、向往自由的品性跃然纸上,作者对于这种精神的赞美与敬仰也在这流淌着的情绪中充分展现出来。 对于这类散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要把握焦点,即引发意识流动的点,它可以是一景一物,也可以是一个问题或一个观点;二要理析意识流动的线条,纲举才能目张;三是“顺藤摸瓜”,把握文章主旨。 二、象境组合法 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随物赋形,借助象境表情达意。作者的情感常附着于象境,并融合于象境中随之流动。所谓象境,是指境界之形象,可为客观外在,也可为外在境象经想象加工后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象境是散文的基本结构方式,抓住文章中的象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框架。象境的组合有三种方式。 1.单一式触发 即以某种事物或景物为触发点,由此及彼,引发对另一相关人、事、物、景的联想。这类散文的结构较为简洁单一,一般由两个象境组合而成。如《白杨礼赞》一文: 全文以白杨为触发点,联想至抗战军民、民族精神,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军民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赞颂。教师在教学时,应作三步引导:找出象境,理清触发路线,体会作者情感。这类散文,常通过联想、比较等方式,将象境组合在一起。 2.多点式触发 就是向多处发散、联想的结构,它们有的呈“菊花状”辐射,有的呈“波浪式”扩散。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就是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起篇,分别呈现了望天树、竹楼村寨、野象谷、傣族人的水情结、傣族人的寺庙等象境。这类象境组合呈众星捧月式结构,象境间常为并列关系,围绕文章的写作对象,绵延闪回,突显文章的中心。 而《月迹》一文采用的是“波浪式”推进的组合方式,沿着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行踪,展现了“盼月”——“赏月”——“寻月”——“悟月”等生动画面,各象境逐层展现,如波浪般漾开。 3.回旋式触发 就是场景不断交错出现。如《蓝蓝的威尼斯》就是采用了回环式触发的方法,作者在介绍威尼斯时,不断闪现过去威尼斯的人、事、景,呈现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这种交叉式回闪,使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从而曲折文势,丰富文意,突出主旨。 三、文眼聚焦法 刘熙载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于漪也说:“‘睛’是精粹所在,得神之处,它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来表现。拎之,通篇皆活。”他们所说的“眼”、“睛”,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聚焦点,是外物与内情的凝聚处,它能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把握文眼,有助于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意图。 文眼设置有如下一些方法: 1.设聚焦之物 朱自清的《背影》抓住“背影”这一凝聚了父子深情的外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文章开篇就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设下文眼,接着叙写了三次背影三次流泪。文章步步回扣文眼,层层铺染,结构严谨,主旨突出。这类文眼的寻找较为简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题、留意文中反复出现或作者着力刻画的事物去把握。 2.凝饱满之情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采用的是凝饱满之情设文眼的方法。 文章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接着描述了梅雨潭绿令人“惊诧”的美,并以北京、杭州、西湖的绿来比较映衬,突出梅雨潭绿的令人“惊诧”,最后,作者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收束全文。可见,“惊诧”是文章的文眼,抓住“惊诧”之文眼,品析“惊诧”之美景,感受“惊诧”之浓情,也就把握了全文。 3.抓精要之语 有些散文直接以点明主旨的句子凝聚文心,这些精要、关键的句子就是文章的文眼。如《白杨礼赞》就是以开篇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文眼,接着以黄土高原引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分别从白杨树的外形及品质两方面进行描写,最后由白杨树联想到抗战的军民,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样的句子多次出现,贯穿了全文,使全文脉络清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很好地起到了统摄全文、突显中心的作用。学习烹饪和阅读散文_散文论文
学习烹饪和阅读散文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