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基本策略分析_实体关系图论文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基本策略分析_实体关系图论文

试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与基本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策略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3

长期以来,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技术上难以克服区域间的障碍,信息资源配置只能采取以“拥有”为核心的配置模式。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各种新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资源配置的区域障碍,以“存取”为核心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将逐步成为主流。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技术因素对信息资源配置作用的加强,网络信息本身也表现出分布式存贮、发布自由、数量持续增长等基本特点,从而使信息流动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和多样,信息流动更加快捷且更易实现,信息流动的作用、规模、频率和空间跨度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信息流动作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使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表现出一些与传统信息资源配置不同的个性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必须采取与过去不同的配置策略。本文试就上述两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

1.1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时间与空间边界趋于模糊

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管理强调有明确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如各类信息机构在馆藏组织中必须以拥有文献信息资源为前提,其用户在接受信息服务时受到服务时间、时限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而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表现出模糊性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在时间上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生成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任意性,其更替与消亡也无法预测,因此,这就造成了对网络信息资源在跟踪掌握上的困难,从而也使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与组织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二是从总体上着,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利用这些先进的传输手段可以给用户提供更有效、更迅速的服务,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时间却很难像传统文献服务一样进行较精确的度量。在网络信息服务中,信息服务时间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时间、传输时间、用户需求表达时间和服务部门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时间等。与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不同的是,上述服务时间中有相当多的时间是信息服务人员主观上所无法控制和预测的。如通信网络的信道大小、畅通与否,数据库质量对检索的响应时间等都是无法预期的。从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来看,虽然网络通信条件在不断改善,数据库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它们给信息服务所造成的制约仍然存在。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在空间上的模糊性突出表现在人类已经成功地尝试运用虚拟馆藏方式来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物理实体馆藏配置比较来看,虚拟馆藏方式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对分布于各地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索与联结,从而组成一个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系统与信息环境。在这种配置方式中,不管信息存贮在哪里,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查询,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而不受馆际界限的限制,从而形成一个“无墙信息资源中心”。

1.2 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的配置较易实现

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的配置较易实现主要源于3个因素:即网络信息资源本身是海量的,其在数量上的增长极快,并且网络信息资源本身具有易复制性;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正在得到改进;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方式不是收藏与拥有,而是检索与传递。

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十分丰富。有人曾估计,因特网上每天发布的新信息总量约为450MB,而全网提供的信息总量约在20TB以上,这虽不是准确数字,但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由此可见一斑[1]。同时,网络信息资源除某些对用户有一定限制外,大多具有免费复制的特点,配置主体可以根据需要下载相关信息。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基础之上的,取决于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质量。从总体上看,目前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在质量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信息资源分布和构成缺乏组织、信息内容良莠混杂、信息侵权现象严重等。国际社会已经普遍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并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与探讨,形成了一系列颇有新意的观点[2]。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将极大地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对质量。对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是否会发生变化,国际范围内存在着“存取论”和“拥有论”的争论[3]。实际上,“存取论”与“拥有论”的争论双方都有将对方某一方式绝对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方式是以存取和检索传递为主,而存取与检索传递必须以实体性信息中心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收藏与拥有作为前提,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拥有与收藏仍具有基础性作用。由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相对稳定的被动“拥有型”信息资源结构与体系势必无法充分满足用户多样性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能适应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变化迅速和信息海量化的特点,并能随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大范围的信息动态搜寻与联结,则不失为一种较为主动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根据用户动态变化的信息需求组织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活动,不仅可以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可以在信息资源的动态搜寻与联结中极大地提高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对质量。

1.3 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信息流动出现更加明显的“分离化”倾向

信息资源的流动既可以是信息资源所在地理位置的变化,也可以是信息产权的转移。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分离化”倾向主要表现在:

第一,信息以独立形态发生流动,即信息与其它物化的信息资源要素,如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人员等相互分离,而单独以知识或“软要素”形态出现,并借助于网络环境更直接地成为流动要素,或是实现信息商品交换,从而形成信息贸易。特别应注意的是,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像其它物质商品一样进行国际贸易,而网络环境也为这种在更广泛范围内进行的更直接的信息贸易提供了条件。

第二,信息所有权与信息使用权之间出现了更加明显的分离。信息所有权与信息使用权的分离,一方面可以为网络信息资源的跨时空配置提供条件,但同时这也可能会对相关权利人的信息权利造成损害。从积极性的一面来看,作为信息资源配置主体,不一定要“拥有”某类信息资源,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目标和用户需求目标,并借助于网络技术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存取与搜寻”,从而使其信息资源配置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消极性的一面来看,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复制上的方便性,虽然信息所有权主体或信息使用权主体刻意采取一些保护其信息权利的方法与策略,但仍然存在有关信息未经授权就被大量复制、使用乃至非法转让的现象。如有关新闻信息未经许可就被转载,或是信息所有权人明确表示不得转载的信息内容被一些集团或个人大量复制,从而造成信息使用权的丧失。因此,针对信息所有权与信息使用权的两权分离,在相关信息政策与法规中应加强对信息权利的保护。

1.4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成本构成将发生变化

在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配置时,其成本构成一般比较简单,可见的成本主要有:购买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的费用、信息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劳动成本、馆舍及设备成本等。而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其成本构成要比传统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时复杂得多,并且其中有很多成本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具体来看,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项目[4]:系统硬件成本(如各种服务器、终端、打印机等购置费用)、网络通讯服务成本(网络基础设施费用、支付ISP的服务费、局域网管理费等)、软件成本、培训及教育成本、设备更新与维护成本、资源扩展成本(印刷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馆藏扩展、网站设计与维护费用等)、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权取得成本(购买数据库、联机检索费用等)。由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投入的费用在数量上极为可观,而网络信息资源成本构成又发生了上述变化,并且其中对用户的培训与教育成本会随用户素质的提高而变化,这就可能会导致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成本预算的困难,尤其对不少欠发达地区来说,可能因投入巨大而使配置过程受阻,从而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分布上的差距。为此,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国家更应增加对欠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中西部公民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减轻有关配置主体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成本开支上的压力。

1.5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市场驱动

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组(1998年)在课题报告中曾分析了美国数据库业的竞争优势,并认为它主要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重点资助与扶持、70年代后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跨国并购经营[5]。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是数据库资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也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运用市场机制规范数据库生产商和联机服务中间商的行为。数据库生产商主要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负责选择数据库的内容和数据库的生产与出版。由于数据库生产与出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因此,这种活动的主体应是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策划并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才能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相对质量的数据库产品。联机服务商则是以市场的手段,以租赁和许可证的方式将可用的数据库产品集成起来,开发统一的检索界面,建立具有规模的信息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有偿的联机检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和即时信息服务,同时发行光盘、软盘等其它数据库副产品。联机服务商在开拓用户市场,推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作用。Dialog系统和万方数据系统成功的实践表明,市场机制驱动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库生产商和联机服务商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也可以形成一些大型信息企业集团,这对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用户的信息需求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

1.6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传统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主要限于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协调方面。1957年出台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和1987年成立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都是力图进行一种大范围的、通盘规划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有学者认为,我国信息资源布局的模式应采取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以国家大型综合信息机构为骨干,以专业部门信息中心和大行政区综合信息中心为基础,组成由中央宏观调控,地理分布均衡的3级信息资源保障系统[6]。这实际上是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色是突出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性和等级性。由于受印刷型文献资源传递不便的限制,地区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协调共享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协调共享则可能性不大。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物质与技术条件,而且也会使信息资源的配置模式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表现在:一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以全国协调配置为主要目标。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信息网络的建立为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协调共享创造了条件,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宏观配置应突破地区性限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以协调共享为主要目标的信息资源宏观配置模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网状中心式的配置。传统的等级中心模式的信息资源配置不便于各信息中心之间的直接联系,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宏观配置应改变等级中心模式,建立无等级的网状中心,各信息中心之间没有级别高低之分,可直接进行联系,直接交流与共享信息资源。

2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策略

2.1 强调集成配置

集成管理是高科技时代的一种管理创新。集成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集成配置是一个复杂概念。从广义的信息资源理解出发,集成配置管理包括多维结构。在这个多维结构中主要包括4方面的内容,即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主体、配置对象、配置方法和配置手段,而且,这个多维结构是以配置主体为中心,以配置对象、配置方法和配置手段等为维线,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合结构。其中,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主体既可以是专门的信息机构,也可以是其它社会组织,或是个体的信息人员,它们是生产、组织、激活和提供信息的主体,也是开展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实际推动力量。作为组成复合结构的维线,第一维是信息,指各种网络信息,对其可以进行多角度划分;第二维是信息网络、信息工具与信息设备等,它们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的物质基础保障;第三维是各种具体的配置管理方法,如人文的、经济的或技术的配置管理方法。

在上述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集成复合结构中,又包括两个层次的结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指配置主体、配置对象、配置手段和配置方法各自体系内部的要素关系,主要反映层次内各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第二个层次是指配置主体、配置对象、配置方法和配置手段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这4方面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对整个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状态构成的影响[7]。

在此不妨以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为例来说明这种关联集成配置的作用。“信息孤岛”这一提法是美国著名信息资源管理专家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在论述公共机构的信息资源管理功能时提出的。他们认为,公共机构的信息资源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馆/技术信息中心、办公自动化、研究/统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公共信息办公室等,并将它们形象地称为“信息孤岛”。为了在“信息孤岛”之间架起桥梁,需要组织制定一种能够提供指导方向和灵活性的管理战略。虽然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所指的“信息孤岛”及其管理战略制定主要是针对微观组织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而言的,但这种认识对我国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配置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从我国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的现状来看,各类不同配置主体,如图书馆、档案馆、出版部门、新闻与传播部门、经济信息中心和网络服务公司等在参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时很少进行协调配合,不少信息机构就是典型的“信息孤岛”。因此,在具体集成配置时,强调上述复合结构在不同层次上的动态融合与协调就具有特别意义。只有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集成复合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才能最大地实现与提高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功能与效率。

2.2 重视虚拟配置

集成配置不等于“集中”。集中是强调信息资源在物理上的聚集,特别是信息存贮上的集中;而集成则强调对网络信息在配置管理中按照分布性原则实现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网络上集约[8]。具体而言的,就是要在信息资源配置上处理好实体配置与虚拟配置的关系,对纸质信息和其它有形载体的信息而言,实体配置是配置管理的基本方略,而对网络信息而言,虚拟配置则显得更为有效。

实体化配置主要有如下特征:①完整化。实体配置一般要求具备完成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所需的全部资源,如信息人员、信息设备、核心信息资源等。为了满足用户经常变化的信息需要,核心信息资源的配置上追求“大而全”与“小而全”。②内部化。实体配置中心一般根据用户的需求,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功能完成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即使强调外部合作与信息共享,也会因行业与部门壁垒而受到很大制约。③集中化。实体配置强调将所需的资源集中在一起使用,在地理范围与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信息资源配置的形式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虚拟配置就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配置主要有如下特征:①专长化。虚拟配置主体一般只保留自己的核心专长及其相应的功能,特别是在核心信息资源配置上,不追求“大而全”与“小而全”,而是充分利用其它信息机构的数字化馆藏。专长化是对实体配置完整化的否定。②开放化。虚拟配置强调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变化,大量利用配置主体外部的信息资源,并能适应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开放性地与在信息资源上能够形成互补关系的信息资源配置主体进行合作,开放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内部化的否定。③离散化。虚拟配置主体在空间上的存在是不连续的,其资源(主要是核心信息资源)和功能呈离散状态分布在世界各地,彼此之间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离散化是对集中化的否定。

信息资源配置应以实体配置与虚拟配置并重,特别是实体信息机构在重视实体配置的同时,应逐步推进其虚拟化配置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体信息机构的内外同步变迁过程。在内部,主要是如何核心化的问题,即根据其自身功能定位和专业或部门特点,建立其核心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实体配置;在外部,主要是如何建立合作网络和虚拟配置的运行平台问题,并利用信息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信息的动态搜寻与联结,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虚拟配置[9]。

2.3 突出特色信息配置

在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管理中,为了维护我国信息安全和民族文化传统,加强特色中文信息的开发与积累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这种信息资源配置形式实现的基础。因此,充分运用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加强我国ICP的建设,就成为今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2.4 正视多机制作用的配置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配置虽然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基本保障,但事实上,高速信息网络并没有带来一个真正高效有序的信息空间。由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是组织信息资源配置活动的基本依据,而人又是社会的人和经济的人,因此,从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角度加强对人类信息需求的研究与引导就成为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的必然要求。

标签:;  ;  ;  ;  ;  ;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基本策略分析_实体关系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