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期刊道路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科普期刊约有300种, 是实现“科教兴国”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宣传力量。怎样办好这些科普期刊,至关重要,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科普期刊要办成推动国民提高全面科学素质的一支精锐、强劲的方面军,发挥推动广大读者掌握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导向作用。
提高国民全面科学素质是“科教兴国”国策的根本要求,作为大众传媒的科普期刊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科普期刊的生命线在于此。我国国民科学素质亟待提高,自1992年起,我国参照国际通行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方法,从科学术语、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我国公众进行过多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92年符合条件的只占0.3%,1994、1996年仍然都只占0.3%。与此同期,在美国进行的这项调查显示,美国公众符合条件的占6.9%, 是我国的23倍;在欧盟各国调查显示,欧盟公众符合条件的占4.4%, 是我国的15倍。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这个国家自身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生存死亡的大问题。多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低水平停滞不前,我们不能不对此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我们应该看到别人为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所作的努力。美国在1985年推出了“2601”计划,这个面向21世纪的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加强教育改革,把当今的美国年轻人培养成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21世纪新一代美国人。英国也有类似计划,即1988年推出的“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在20世纪末要大力把科学课程定为学校教育的主修课。环顾全球,看到我国国民在科学素质上存在的差距,从事科普期刊工作的人,应该是坐不住的。有人说,美国之所以在20世纪里创造了计算机、航天飞机、登月计划、星球大战、国际互联网、空间技术等一系列科学神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科普期刊流行。美国科技期刊在1998年的期发行量显示:《大众科学》期发行156万份;《医学预防》318万份;《男性健康》160 万份;《电脑杂志》118万份;《科学美国人》67万份。 以美国人口算,这些知名科普期刊的公众占有率相对来说是高于我国的。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期刊期发数只过100万份,而且仅此一家。 我们的科普期刊已经到了根据国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要求,对自己的事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而进行全面规划的时候了。我们既要看到目前工作之不足,也要看到我国“科教兴国”大业给我们提供的纵情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任重道远。
江泽民总书记在致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时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朱镕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反对愚昧迷信。在经历了一场与“法轮功”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之后,我们都对中央领导人关于“传播科学精神”的指示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最大敌手就是科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歪理邪说、愚昧迷信就越没有市场。开展这场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群众性的斗争,科普期刊义不容辞地要站在第一线上。科普期刊的这种战斗力量,不仅表现在直接对“法轮功”这样的歪理邪说、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它的更强大的思想力量还在于一本科普期刊在宣传科学知识时通体所表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在于它字里行间所贯穿的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可摧毁的睿智和理念。无数事例表明,在证实科学原理过程中所显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比任何歪理邪说和空洞说教都更具有论证力、说服力和感召精神。我们对于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内在思想力量,对于自身在帮助广大读者掌握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认识论方面所起的导向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自觉。我们的任务不止于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时刻想到培育读者在大千世界之中不受蒙蔽、不入邪道的科学思想力量。
二、科普期刊应办成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乐于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大课堂。
每个人一生中学习知识都是通过两个课堂:学校的课堂和校外的课堂。校外课堂指阅读书报刊,看影视、光盘、网络以及从有关的人际交往和各种活动中吸取知识,如受教于长者、朋友,参观科研、生产单位及博物馆、展览会等。接受规范的校内课堂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自然是必须的,但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不接触社会大课堂,也是不可想象的。从科学人才的成长看,激发一个人一生的志趣和追求,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往往是一部作品,一篇有趣的文章,一位智者,一个让人思考起来就放不下的大问题,是社会大课堂。中外古今不乏这样的实例。
科普期刊要办成社会课堂,自然应把握好这一课堂的特殊规律与要求。一般来说,这个课堂是在人们工作与学习之余、在8 小时以外活动的;这个课堂自愿参加,不可能是迫于压力、强制性的;这个课堂不进行居高临下、耳提面命的灌输,而是充满了智慧与乐趣、激励读者参与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个课堂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基本采用寓教于乐、寓智于乐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播。应该说,我们的一些科普期刊对于自己作为社会课堂的规律重视与琢磨不够。有的期刊习惯于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套,科学立意有余,亲和精神不足。我们的课堂吸引不了青少年读者,青少年就会另找别的去处。
当前中小学生正在“减负”,随着青少年课余时间的增多,作为社会课堂的科普期刊面临着又一次发展机遇。全社会都应关注学生在减负后可能出现的放“鸭子”现象,不要让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学什么、干什么陷于盲目性。要引导青少年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打游戏机,看歌星、影星、球星的报道不是不可以,但真正能够滋润和丰满青少年意志和心灵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业余爱好选择音乐、美术、武术都是有益的,但航模、舰模、各类科学实验的业余活动冷冷清清,这种对科普的淡漠态度不能不令人对一代人的发展,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担心。把青少年吸引到科普期刊这个社会课堂中来,今天已经有了很有利的客观环境,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办得使青少年钟爱这个课堂。要看我们的刊物能不能使青少年拿到手后,宁可不吃饭不睡觉,站在那里也要把它读完。
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科普作品的特点在于不是系统全面地阐述科学原理,而是以引人入胜的手法,最有效地向读者凸现那些有趣的、新颖的科学知识;不是对科学原理进行严谨而厚实的论证,而是以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手法让读者把握一个现代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应知晓的基本科学道理和不可缺少的科学理念。科普作品自身任务不在追求“大学问”,而在于成为读者在自己水平上、于最短时间内接近“大学问”的便捷的指南、有效的“渠道”。科普期刊以汇集内容短小精悍的文章、连续出版为特点,应该把这种“指南”和“渠道”的作用发挥得灵活有效、恰到好处。我们看到一些出色的科普期刊工作者,总是擅长于引导读者走近科学殿堂,领悟科学原理,触类旁通,逐步成长为以高新科技为标志的知识社会里的明白人。但也有些科普期刊忽略了指南作用,热衷于无止境地宣传科学成就与创见,虽然思维严谨、层次高深,却往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读者无法同它靠近,产生共鸣。这就错了位,游离了科普期刊应有的作用。
当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高新科技,给科普创作提供了最活跃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思路,是21世纪科普期刊新生态诞生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源泉。科普期刊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读者对于科普期刊的第一要求必然是从科普期刊中知晓高新科技,获得有助于跟踪和认识高新科技的有用信息,以便从中及时看到高新科技的发展特征,看到高新科技将给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今天一份优秀的科普期刊,应该在满足读者的这个要求上,起先导作用,成为时代的尖刺、林中的响箭。但我们看到有的科普期刊长年以来在“时间旅行”、“外星人”、“机器人”所谓“老三样”的圈子中打转转,这就无法满足21世纪读者的要求,脱离时代,脱离读者,自身也将因之老化、衰退。
科普期刊在引导读者开视野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读者开思路。所谓开思路,主要是指启迪读者敢于想象,敢于创造,对未知世界抱有强烈好奇心和理性的怀疑精神。对青少年来说,能够唤起好奇心和探索热情的,往往是饶有趣味的科普作品、科幻作品。好的科普、科幻作品可以给青少年心灵安上翅膀,带领他们进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探索未知、发现自由的奇妙境界,青少年的科学想象力会因此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激发。把读者的科学想象力驱动到最炽热的状态,这是科普特别是科幻作品所应追求的一种极致境界。
三、科普期刊的几个生长点。
1.要当好读者实现自我健康生存、自我与客观环境谐和发展的科学向导。
当前在我国科普期刊中,保健、美容、美食、家居、驾车等类刊物数量不断增长,仅卫生保健的刊物,据初步统计,就有近100种。 国外科普期刊在品种增长上,也表现出同样趋势。这表明,科普期刊在服务和指导人们建立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里说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可称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是生活时尚,而是良好的生存质量。它的基本含义是:摆脱愚昧和混沌,通过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实现自我健康生存,实现自身与环境的谐和发展。
对于自我健康生存,人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且越来越认识到它必须建立在讲科学基础之上,因此渴望不断获得科学的信息、科学的指导,不断了解科学的进步,以便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提高生存质量上。大量科普期刊正在发挥这一作用,可以预期这类期刊还将会越来越活跃,品种越来越丰富。这类科普期刊的发展天地是无限广阔的。
自身与客观自然环境谐和发展涉及“环保”。很遗憾,对于“环保”这一密切关系到人类今天与未来的重大课题,我们的科普期刊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和足够的热情。“环保”主要是解决好人和自然的生态平衡问题。从不同层次进行促进生态平衡的环保宣传,既具有影响人类未来的深远意义,也是科普期刊的一块大有希望的发展新天地。希望科普期刊工作者敏锐地开拓它。
2.要架构沟通科技和人文的桥梁,把科普期刊办成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文化结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的花朵几乎都是在与以追求人类幸福、关心人类命运为特点的人文精神相一致的情况下,才得以开放的。相反,科学技术如果把握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魔鬼手中,结果必然堕落。历史的正反面说明,人类社会能够在科技和人文的交互作用中和谐发展,这是人类的福祉。我们办科普期刊要牢牢把握这个主脑思想,一方面,在进行具体科学现象探讨时,要尽可能做到不止于探讨它的自然层面,而且要深入到它的社会文化以至哲学层面;另一方面,要力求做到在总体上体现科技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思想力量和文化色彩。特别对于青少年读者,要通过我们的文章,从幼小就培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捍卫科学的正义和科学的尊严,知道科学发展与人类的生活、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要高扬在我们的期刊里。缺乏这种人文力量的科普刊物,尽管也在传播知识,但它的存在是孤独的、冷漠的。
3.要积极建设科学大师与普通读者进行知识传授和精神对话的讲坛。
请科学大师参与科普创作是中外科学史上一贯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举措。40年前,有上海少儿出版社组织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等知名科学家编写“科学家谈21世纪”的佳话;今天,又有176名两院院士联手撰写“院士科普书系”的壮举。 科学大师能做到举重若轻,寓至理于简明,说理切中肯綮,撮要义而不粗疏。大师们所写的优秀科普作品必是原创型的,不会模拟,不会走样;大师们的论述必然是严格遵循科学精神的,不会错导、误导;大师对知识的驾驭必然是融会贯通的,不会出现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这种科普作品让青少年最信服,是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积极为青少年提供与科学大师沟通科学知识、进行精神对话的讲坛,让青少年走近大师,这是我们科普期刊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4.要成为完美体现、高妙调度科普期刊自身规律的传媒精品。
中外科普期刊很多,但只有那些被读者所深情钟爱的才是出类拔萃的科普期刊。而要成为这样的期刊,关键在于把握好科普期刊自身的创作规律,在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关系上,在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关系上,达到完美的结合,把刊物办成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精神恩物。这方面既要善于借鉴西方科普期刊的经验,解剖范本;也要在我们自己的科普期刊中间开展切磋研讨、相互学习。几年来,我们的不少科普期刊在掌握自身创作规律方面积累了经验与心得,取得自己独到的成绩,我们热情呼唤我国科普期刊能在此基础上推出世界一流的作品,办成世界一流的科普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