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气朱家角
文/龚柏顺
这里的人文景观,不仅洋溢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着博采众长、开放吸收的海纳百川情结,犹如一幅海派水乡的古镇风情画卷
目标跟踪是利用传感器获得关于目标的不精确的观测信息,对目标状态持续进行准确的估计和预测目标的真实信息。目标运动的不确定性、目标机动能力日益增强都使得准确估计目标的运动状态日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交互多模型混合估计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混合估计方案。
朱家角镇历史悠久,是4000年前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700 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就有村落,宋元时名为朱家村,明万历年间建镇,名为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后,俗称珠里、角里、朱家角。这里的人文景观,不仅洋溢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着博采众长、开放吸收的海纳百川情结,犹如一幅海派水乡的古镇风情画卷。1991年朱家角被列为上海四大文化名镇之一,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称号。
一条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朱家角,有大小古石桥36座之多。它们造型各异,有的恢宏雄壮,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厚淳朴,有的秀丽多姿;建材多种多样,有石拱石板,有砖木混合,有木质结构,大都年代久远,风格不一。镇上最大最有名气的,当推建于明代的沪上第一桥——放生桥,有一百多级石阶、5 个大桥洞。船家停泊系缆绳所用的缆石也是水乡特色所在,有如意、古瓶、葫芦、蕉叶、宝剑、牛角、怪兽等多种形式,它们点缀于古镇的石驳上、窗榻下、河埠边,造型古朴生动,体现出特有的江南水乡艺术文化。朱家角的古弄幽巷以多、古、奇、深而闻名遐迩,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穿弄走巷,寻古探幽,趣味无穷。建于1912年、占地96 亩的课植园,寓意“一边课读,一边耕植”,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石碑长廊、古树名木一应俱全,不仅是优秀的建筑遗产,而且体现了朱家角人崇尚文化的高贵品格。
朱家角自古工商业发达,明时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异军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南北百货,各业齐全。民国期间,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中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碾米厂、发电厂等,起步早,发展快。当时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商店鳞次栉比,酒肆茶楼遍布大街小巷。穿越岁月沧桑,现仍可见一些留存的传统商号,其中童天和国药号,与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同宗,是江南著名的国药号之一。涵大隆酱园创建于1886年,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坐落在古镇北大街上的百年老字号——“江南第一茶楼”,除楼身采用砖石结构外,其余全部采用木结构筑成,拱形砖石门却又加入了海派石库门建筑的元素,“中西结合”颇有特色。还有,大清朱家角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是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繁荣发达的经济支撑起文化的兴盛。朱家角名人辈出,从清代学者王昶、画僧语石、御医陈莲舫,到近代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时期,镇上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文化场所,有咏珠社、韵声社等文艺结社、民间艺人活动。自1912年朱家角办起了最早的纸质报纸《市声》《珠报》,镇上先后有20 多种报刊出版发行。
此外,民间藏书也是朱家角的特色之一,体现了朱家角深厚的文化底蕴。朱家角,无愧于“中国特色小镇”的称号。如今,景区口以油画、雕塑等作品展览为主的人文艺术馆和临河而立的水彩艺术馆、北大街上的上海手工艺朱家角展示馆等各类艺术场所形成浓浓的艺术氛围。每年9月,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吸引众多海内外音乐人登上手摇木船献艺,演绎水上音乐盛宴。古韵悠然的江南水乡,洋溢着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难怪有记者在报纸上撰文称赞这里是“海派古镇”了。
专家共识推荐:NMIBC患者行电切术后应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几率。即刻灌注则仅能使用化疗药物,并在没有膀胱穿孔或严重出血的前提下,术后尽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