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孔子论文

孔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孔子论文

孔子因材施教给现代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因材施教论文,现代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孔子主要从两方面来贯彻因材教的原则,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程度的高低,他举例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他认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他对学生“问仁”“问政”“问君子”等,常常针对发问者的个性、需要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如此出色地因材施教,和他平时关心学生的爱好和了解学生个性的差异分不开。

孔子对他的学生,在培养成“君子”的统一教育目的下,又注意因材施教,以发展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宋朝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反映在教育当中,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学习的速度有快有慢,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要求教育活动要做到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去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但是,在当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学校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这个词语越来越失去其实际意义而蜕变为一种口号。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使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面貌不同、心理特征各异的学生,教师用同一种教材、同一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与班级授课制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为现代大生产所需要的大批人才——是一致的,但却以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代价,降低了人作为独特个体的生命价值。用统一的要求取代灵活多样的指导,这种做法显然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完全取代班级授课制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发展学生的潜力和才能,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对学生健康、生动活泼地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是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次是要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再次是不能仅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注意不但要备教学内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具有多样性,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由于各种能力的差别,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多样性。

(一)备课是备教学内容与备学生的结合

长期以来,有些教师习惯地认为,备课就是掌握教学内容,而不去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心里,学生被假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方面,整齐地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这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假设显然是不可靠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教师仍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别。例如,同是学习差,有的同学是缺乏必要的基础;有的是学习态度不好,被动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无兴趣;有的是能力差,又不用功等等。好的学生情况也各异,有的同学反应快,学得轻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成绩优异;有的同学是刻苦努力,扎扎实实打基础。备课时教师把握住这些不同情况,上课才能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课后才能根据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使教学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背景与需要。孔子的教学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是在了解学生能力、个性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从而造就出许多有特殊成就和才能的学生。因此,教师备课时认真对待教学内容,又深入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中小学课程基本上是“全必修”制,即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所有学生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这种课程制度只讲共性,忽视学生的差别,死板划一,有很多弊端。学生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加上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所以,他们可以在达到同样的年龄入学,在同一个年级里学习同样的课程。但是,学生又是有差别的。一门课程,总是有些学生学得好,有些学生学得差。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可能各门课程都学得很好;而有些学生则某一类课程能够学得不错,另外一些课程却很难学好。总之,学生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不顾及这些差别,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完全相同的所有各门课程,并达到同样的标准和要求,显然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可以对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进行调节。必修课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他们打好必要的共同基础;选修课则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尽可能地培养和发展他们各自的特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的基础。这就既注意到了共性,又照顾到了个性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学校众多,情况条件差别很大,不宜采取单一化的课程制度;我国各地各民族又是一个有共同制度,有相同发展要求的大国,各地各民族教育有许多相同要求。采取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制度,可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和要求,也更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

(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考定终身”,并且越是标准化的考试越是被人相信。事实上,标准化考试主要是测量认知方面的能力,而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情感、动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很难用标准化考试来测量。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某一方面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学生所有能力都差;同样,考试成绩好了,也不说明他各方面能力都强。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了个性差异的存在,因此他不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根据他的观察,还举出四个人作例子说:智慧像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实施。

三、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进行,同时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由国家规定的统一要求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实现,就必须从他们的个别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国家所规定的统一要求,又反映了青少年成长的共同规律,只有在这种共同规律的指导下,才能通过教学,使每个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又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

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具有个别差异。因此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坚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可变因素,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因材施教。

标签:;  ;  ;  ;  

孔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