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作用_政治论文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作用_政治论文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战线论文,政治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诚如德国著名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所言:现代化即意味着分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突出的利益矛盾又导致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和利益诉求的日益强烈化。这在客观上要求执政党加强政治整合,即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资源,完成国家意志的传输,实现种种社会利益的表达;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整合各种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力量,使公众心理上认可、行动上支持现行的政治制度。统一战线是执政党进行政治整合的极其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党应充分挖掘、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凸显其“法宝”的地位和价值。

一、加强党的政治整合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国当代结构主义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社会异质性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差距的拉大。(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这两种形式在现今中国都表现突出。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改革开放所作的利益调整,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社会地位、教育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层次性,突出表现为阶级和阶层构成的变化。另一方面,利益主体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打破了过去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结构的单一和局部利益结构的均衡,具体利益的差别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网”2001年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国际警戒线”,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这种利益差距并不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机制内、在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形成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农业社会,体制很不健全,因此导致政治权力在经济领域的渗透、泛滥,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严重。

执政党掌握着强大的政治整合资源,是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政治核心。且中国作为后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是由政党来推进的。因此,执政党负担着实施政治整合,维持政治稳定的重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公众对执政党政策的认同感、对党的服从度、信任度均有所降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所弱化,群众基础受到一定影响。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已经对大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一定的挑战。时势迫切需要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执政党的政治整合力。党对社会加强政治整合,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分化和多元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好、解决好各种矛盾和冲突,整合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力量,从根本上代表、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取决于政府对公民政治需要的满足程度,若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不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则国家的政治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注: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249-250.)。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首要动机。人们为了维护、实现自己的利益,必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利益诉求的表达,希望政府关注、采纳自己的利益要求。社会进步、发展带来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提高,也会使得一些政治决策圈以外的人们萌发强烈的参政意识,于是政治参与的愿望不断膨胀。然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断膨胀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制度内的表达方式得不到满足,会寻求非制度化的表达;合法的方式不能解决,会寻求非法的方式:和平的方式不见效,会寻求暴力的途径。过去一些地方的群众上访情绪比较温和,多数局限于本企业、本系统、本地方,现在则出现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是执政党进行政治整合的有效途径。政治体系必须形成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多元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以吸纳社会各利益群体及其要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协调方案,以此来动员和整合社会的一切积极力量。执政党只有通过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政治整合,代表、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从而巩固执政地位。

二、加强党的政治整合力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

(一)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同执政党政治整合的目标相一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由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组成,是建立在多种社会力量基础上的复杂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而每一种社会关系的背后都由具体的利益关系支撑,因此统战关系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反映。在统一战线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如果只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就没有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如果只有利益的对立和分歧,就没有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因此,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统一体,求同存异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求大同存小异”甚至“求小同存大异”的过程也是统一战线整合各种政治力量的过程,由于统一战线多党派、多阶层、多民族、多宗教的多种成分组合,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样化的矛盾广泛存在于统一战线中。统一战线要实现其“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必须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化解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理顺多方面的情绪,力求把社会一切进步力量和积极因素,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合力”。这同执政党进行政治整合的目标、方向、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通过统一战线作为桥梁、纽带的沟通作用,能够密切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从而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本质上实现党进行政治整合的根本要求。

(二)统一战线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度,能够增强党的玟治整合力。我国的统一战线集合了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代表人士,大大增加了直接参与政治过程的群体构成,拓宽了政治参与的广度。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把统一战线的范围概括为:“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原工商业者,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注: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题[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54-55.)这些人士又分别联系各自的群众,代表各自群众的利益、反映各自群众的要求。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上述社会各界成员通过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实行政治参与。当前的十届政协由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等组成了34个界别,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所有制结构以及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社会现状。代表性强,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政协制度更侧重于面向非中共党员,如当前的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非中共人士就占60%以上,因此能更多地吸纳社会上的各界精英,从而扩大我国政权体系中参与政治事务的群体构成。

统一战线还建立和开辟了多种有效形式,以确保广大成员切实参与政治过程。如保证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中占有适当比例;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常委和政协领导成员中的比例,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应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协机关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任职,并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广泛收集、反映本党党员及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表达他们的意志,将社会中的多种政治资源多渠道引入权力的核心,使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有的放矢,从而缓解、消化“政治参与倾向的迅速增强和民主制度化建设之间的时滞效应可能导致的政治参与的膨胀危机。”(注: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621.)

综上所述,统一战线提供了保障各方面人士政治参与的有效机制,使他们通过政治参与提高对现行政治体制及其运作的理解,增强对执政党及现有国家政治架构的认同,使他们有机会通过体制内渠道传达来自本阶层、群体的声音。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治整合功能,从而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力。

(三)统一战线有效吸纳各种政治诉求,能够增强党的政治整合力。统一战线中各种政治力量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他们的政治诉求如批评、建议、意见、建言来实现的。因而,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实质上是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诉求的整合:倾听其意见建议,接受其监督批评,并进行有效的政治疏导。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为实现最大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能够求大同存小异,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同政治诉求。这体现在:其一,执政党在进行重大决策之前或者与政协各界别的代表人士、或者直接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进行充分的政治协商。民主党派有50多万成员,且各党派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发展范围和分工活动重点,确定了与相关阶层的对应关系,因而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愿,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阶层”担当利益表达代言人,一并协助执政党正确处理区域之间、个体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结构不合理现象,通过利益整合,重新构建利益主体间新的平衡关系,从而有效地防止矛盾的激化。民主党派中绝大部分成员是中、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意识形态,避免浮躁和激进的固化剂”(注:王磊.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J].中国政治,2001,(10).)。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联系群众,传达重大决策,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引导,把不同的阶层、群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及时、准确地输入到国家政治这个大系统中去。执政党直接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反复协商的过程,也就是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各民主党派围绕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通过专题调查报告、建议案和提案等形式,为国家政治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其二,人民政协上通中央,下达各界,具有民主渠道的作用,使广大社会阶层的人士能够将自己的政治诉求有效地表达到国家政治生活,纳入到决策过程。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能够深入研究一些宏观的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基本途径有:参加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研讨会、专题座谈会以及列席人大有关会议,通过小组讨论、大会发言、书面材料、表决等方式,表达所代表党派、团体、界别的政治意愿;通过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考察、参观、视察活动,了解社情民意;通过考察报告、视察报告、建议案向政府有部门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运用政协提案、政协信息向有关方面反映委员及其所联系各界群众的意愿等等。各界人士在政协里就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坦诚地政治协商,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呼声,保证各自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反映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诉求,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社会政治基础。因此,加强执政党的政治整合力,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

三、加强统一战线政治整合功能的几点思考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整合力与加强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进行政治整合的“法宝”,加强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也就提高了党的政治整合力。

(一)加强与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执政党在政治整合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能否充分被挖掘,从而发挥效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首先,全党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执政党所面临的政治整合任务空前复杂,极其艰巨、严峻而紧迫,而由于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实践中出现了对统一战线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因此,执政党必须紧密结合形势与任务对统一战线的“法宝”性价值与地位进行更深入地宣传教育,尤其应加大对领导干部宣传教育的力度,把有没有统战观点、善不善于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方式。应明确“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明确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这种领导主要通过协商的方式和民主的作风来实现,而不是靠强迫命令。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应制度化、程序化,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随意性。再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理顺与参政党的关系。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上的平等地位和组织上的独立,支持民主党派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地开展工作;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求。要放手让参政党敢于和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不顺耳的意见,因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让任何真实的想法大胆、及时地表达出来,才能有针对性地疏导、引导。如果根本不了解各种政治力量之诉求,不知道民意之所在,执政党的政治整合就无从谈起。

(二)加强、完善人民政协的制度化建设。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和多党合作实际运作的载体,是党通过统一战线进行政治整合的组织机制,真正发挥政协的整合各界政治力量的效能,必须加强、完善其制度化建设。首先,要把各层次的协商内容具体化、规范化。目前的有关条文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比如:重大问题决策之前要在政协协商,但是哪一类事务必须协商,由哪一级别的会议协商,采用何种会议形式协商,协商结果又如何转入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过程等等方面,对此都应进行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操作起来一目了然,才能避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和形式主义现象。其次,协商的程序要制度化,才能保障各种具体规定的落实。在协商的运行机制方面,要严格按照“协商于决策之前”的原则进行。协商议题应提前通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并提供相关资料,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调查、研究、讨论,从而提高协商的质量。在具体事务的协商过程中,要引入公开辩论程序和听证机制,尽量做到协商过程的公开、透明。再次,各级部门向政协委员通报情况也应制度化,规范化。政务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政协委员会对政务根本不知或知之甚少,就谈不上参与于决策之前,协商于决策之中,监督于决策之后了。

(三)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社会分化、利益多元化为参政党的政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参政党必须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否则会因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而无法调动、运营相关的政治资源,无法发挥在政治整合中的效能。第一,民主党派要增强政党意识,进一步开发政党职能。正是由于参政党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政治、经济利益表达,能提供不同于执政党的意见,才有了参政党存在的意义和多党合作的格局。如果参政党仅仅是“人云亦云”,为求“团结”、求“一致”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要求,不能代表自己成员的政治利益,不能充分表达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要求,就会使自己的政党功能萎缩,在政治生活中失去应有的作用。参政党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畅通渠道、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政党的组织机制和有效载体,为社会的政治参与提供一个幅通的渠道,组织推动广大成员的政治参与,积极沟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吸纳、疏导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诉求,使分散的个人利益要求更理性化、系统化,成为集中、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使自己真正成为利益多元化格局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代表,从而帮助执政党加强政治整合,体现作为参政党的价值。第二,民主党派要加强组织建设。组织机构涣散、松散,就难以凝聚和集中民意。一方面,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形象、作用的发挥有相当影响,因此应由这样一批社会活动家组成:具有坚定、清醒、敏锐的政治素质;铁肩担道义、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渊博的学识、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统筹协调、深谋远虑的领导才能的人,这样才能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才能带领党派成员有效地开展参政议政。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分化过程中新阶层不断涌现,急需政治参与渠道,而民主党派对新阶层群体的吸纳程度还很不够。民主党派可适当加大在新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把一部分新阶层人士吸收到组织中来,在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基础上求得最为广泛的代表性。第三,民主党派要健全参政议政的各项工作机制。健全社情民意的反映机制,才能及时准确、广泛深入地收集成员及所联系群众对重大问题的反映、对政策方针的意见建议。健全参政议政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才能公平、公开、公正地发现人才、吸纳人才,建立起涵盖面宽、比例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健全组织网络机制,组织领导、协调部署,才能发挥党派的整体优势。总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既有赖于自身素质的完善,也有赖于一系列科学、民主的程序规范的保障。

〔收稿日期〕2004-12-05

标签:;  ;  ;  ;  ;  ;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作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