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河西小学 266000
小学思想品德课有其极强的育人功能,其教学形式必须多样,以此强化课程意识、强调生活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从而实现其育人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施加影响的过程。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作为承载这一重要任务的品德与生活课,其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关注人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形成,而让学生融人生活、融入社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充分地发展,则是教育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品德与生活课的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生活体验,增强感悟培养意志
像众多文学作品一样,如今的品德与生活课源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达到高于生活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注重思想品德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例如:在讲“优良的意志品质”时,刚开始我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相当到位,答题无可挑剔,待我强化对他们的意志要求时,他们却令我失望,与课堂上和考试中的表现判若两人。我要求学生每天无论什么时间,用一分钟不停地握紧自己的拳头,以此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结果一星期后,坚持者减半一个月后全无。于是,我组织学生上网搜索日韩小学生磨炼意志的做法,试图以此来激发他们,尽管结果不能令我完全满意,但情况明显好于之前。课程需要改革,方法需要创新,空洞说教只能培养纸上谈兵的说客,只有注重体验感悟,触动学生灵魂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二、丰富教学形式,重构课堂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决定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是在“教教材”,教师重视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这种教学方式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品德与生活课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在相关的活动中达成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时,我在不同班级作了比较。让一个班级(作第一组)利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充当一次消费者,然后根据已有的消费知识进行分析,看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整个过程遵循先体验后学习。另一个班级 (作第二组)则从教材人手,学习有关的消费知识,然后根据掌握的消费知识再去充当消费者,即先学习后体验。结果发现,第一组所有同学无一索要购物发票,购买商品时关注的是需要(买什么),至于品牌、产地、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很少关注。第二组同学由于有了一定的消费知识,其消费情况明显好于第一组,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的消费习惯,仍然有不少人不能成为合格的消费者。后来,这节课的考查我并没有采取考试的形式,而是把课堂搬出了教室,考查学生在现实中的消费情况,并以此依据进行打分,其结果远远好于前面。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学习的任务就是听、背、考。新课程改革中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巧设探究的路径,激活课堂,促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反思活动中,掌握课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力促进了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学习“在责中长大”一课时,我并没有进行太多的说教,去说明责任意识如何如何重要,而是让学生搜集自身经历,寻找生活中因为没有尽到责任给自己造成的影响或伤害。同学们都很乐意,心想终于有倾诉的机会了。问起他们对此的感受时,他们深恶痛绝。起初,学生并不明白老师的意图,等他们把材料整理好,分组讨论并加以评论时,同学讲的是有理有节。突然,我话锋一转:“如果你是上述事件中的主人翁,你会怎么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不会这么做。我适时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而且对他们的世界观是一次极好地洗礼。
在品德与生活课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还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挑战,但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站在教育长远发展的高度,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地探索,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高明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是论文; 意志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