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邦、戴爱莲--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_舞蹈论文

吴晓邦、戴爱莲--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_舞蹈论文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戴爱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拓者论文,中国论文,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戴爱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唐代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唐乐舞。至今韩国、日本仍保存了部分唐乐舞。

自12世纪的南宋时代,戏曲兴起,古典传统舞蹈,逐渐被融入戏曲,成为戏曲艺术的 表现手段之一。数百年间,经过无数戏曲艺人的不断努力,戏曲舞蹈,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特别是在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思想感情方面,得到了高度发 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已逐渐衰落了。直到20 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新舞蹈运动的开拓者,民族舞蹈艺术的倡导者——吴晓邦、戴爱莲 的艰苦努力下,才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吴晓邦的艺术生活

吴晓邦(1906~1995),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舞蹈理论家、舞蹈教 育家、研究员。出生在江苏太仓县沙溪一个贫农家庭,后被过继给一个有钱人家当养子 。

他青少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上大学时期接受 了孙中山、马克思学说。1929年春至1936年10月,曾三次赴日本留学,吴晓邦在日本留 学期间的一天晚上,在早稻田大学大隈会堂,观看了一场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 》。此舞借鬼的丑恶形象,揭露、讽刺、鞭笞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卑劣、残忍贪婪的灵魂 。这个舞蹈极大地震撼了吴晓邦的心灵。也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他决心终生要运用舞 蹈艺术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促进社会进步,宣传真善美的精神情操。他曾先后 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和宫操子现代舞踊研究所学习芭蕾舞及现代舞。 日本著名现代舞蹈家石井漠的艺术思想,对吴晓邦也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还 自学了邓肯和维格曼的舞蹈理论及创作方法,这对他开创中国新舞蹈艺术有着指导意义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推出傅仪当了傀儡皇帝 后,吴晓邦满腔义愤。1932年吴晓邦正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学习,他不顾自己身 在敌国,大胆创作了《傀儡》这个独舞节目,影射、鞭挞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 傀儡皇帝的丑恶嘴脸。全舞采用木偶式的舞蹈动作,恰如其份地刻画卖国求荣的走狗— —傀儡皇帝的卑劣形象。

1932、1935年,吴晓邦两次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了晓邦舞蹈研究所。1935年、1937 年、1939年在上海举行了三次舞蹈作品发表会,表演了他创作的舞蹈《送葬》、《浦江 夜曲》、《傀儡》、《和平的幻想》、《吟游诗人》、《小丑》、《爱的悲哀》、《懊 恼的解除》、《奇梦》、《拜金主义者》、《中庸者的感伤》等十几个不同题材的舞蹈 ,为开拓中国新舞蹈进行了探索性演出。1937年抗战爆发,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 以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编成的舞蹈获得很大的成功。在前线为战士演出,反映极 为强烈,观众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歌唱,群情激越的和歌,成了舞蹈最好的伴唱,常常 应观众要求一演再演,多次返场重舞。继而又编演了《大刀进行曲》、《打杀汉奸》、 《流亡三部曲》、《游击队员之歌》等,《游击队员之歌》,将游击队员神出鬼没,乘 敌不备,击败敌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表现得十分贴切。这些舞蹈形象 鲜明,感情质朴,富于激情及鼓动性,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是他舞蹈创作走向现实 主义道路的代表作。1938年至1945年他又创作演出了《丑表功》、《传递情报者》、《 思凡》、《饥火》、《网中人》,舞剧《罂粟花》、《虎爷》、《宝塔与牌坊》,歌舞 剧《春的消息》等。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公开投敌当了汉奸,吴晓邦编演了《丑表功》讽刺汪精卫卖国 求荣的丑恶卑劣行为,吸收了戏曲丑角的舞蹈语汇和服饰化妆,受到当时观众的热烈欢 迎。

《传递情报者》是歌颂抗日英雄的;舞剧《虎爷》是宣传全国各阶级团结起来共同抗 日为主题的;《饥火》是表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贪官污吏,豪坤富商,仍醉生梦死, 尽情享乐,广大穷苦人民却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情景。吴晓邦创作了这个在富人酒绿灯红的窗前,饥饿难忍,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他最后睁大着饥火燃烧的双眼,注视着前方,控诉那不公平的社会,倒地死去。它留给 观众无尽的思考。激励着人们去改变现实。舞剧《宝塔与牌坊》则是控诉中国妇女数千 年来被封建礼教残酷压迫的悲惨命运的呼喊。

吴晓邦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共创作舞蹈、舞剧一百多个,绝大多数是用暴露 、控诉、讽刺、象征等手法,揭露敌人的残暴及旧社会的黑暗,热情讴歌抗日英雄,具 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

1942年至1943年吴晓邦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舞蹈班,在教学上以现代舞中的 自然法则作为基础,吸收我国武术及民间舞的技法,将教材系统化、科学化、中国化, 形成了吴晓邦教学体系的独特风格。

1945年6月23日,吴晓邦及夫人盛婕带领全家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到达延安,先后在 鲁迅艺术学院、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蒙古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 传队舞蹈队、沈阳鲁迅文艺学院教授舞蹈。主要创作有《蒙古舞》、《内蒙人民三部曲 》、《进军舞》等。1949年他南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部队艺术学校歌舞团及 各野战军的文工团、宣传队,培养了一批部队舞蹈专业人才。

1951年吴晓邦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1954年带领舞蹈艺术研究会 部分研究人员对孔庙及道教中的舞蹈进行考察研究。1957年建立了天马舞蹈工作室,至 1960年停办共创作演出作品18个,主要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梅花操》、 《渔夫乐》、《十面埋伏》等。他从古代音乐旋律和节奏中,探索以乐寄情,以舞传意 的表现手法,并赋予舞蹈以新的意境和构思,创作了一批以古曲作为舞蹈伴奏乐曲的新 古典风格的作品并在全国巡演。

吴晓邦是舞蹈科研工作的带头人,十分重视舞蹈史论的研究。早在1956年,在周恩来 总理的关怀下,他领导我们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中的“1956—1967 年艺术学规划草案(初稿)舞蹈部分十二年远景规划”,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就是其中 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同时列入规划草案的还有舞蹈理论、各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外舞 蹈文化交流及其相互影响,还有对芭蕾舞、现代舞的研究项目等等。这个规划,为我国 舞蹈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在那以后数十年舞蹈研究工作的实践证明,这 个规划是正确的。遗憾的是,我们的舞蹈研究工作并没能有计划的、完整的、全面的完 成这些课题。我们许多专业舞蹈研究人员,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1979年后,他为促进舞蹈繁荣,提高舞蹈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到各地举办舞蹈讲习会 ,写了大量舞蹈论文。主要著作有《新舞蹈艺术概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舞 蹈新论》、《舞论集》、《舞论续集》、《吴晓邦论艺术》等七部著作。曾担任《中国 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主编。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半个世纪以来培养了 大批舞蹈专业人才,已培养两届舞蹈硕士生。其主要贡献在于他将中国舞蹈从纯娱乐性 及唯美主义的道路中解放出来,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他认为舞蹈应当是一种教育人、培 养人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艺术。吴晓邦历任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 民族歌舞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筹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舞 蹈家协会主席等职,为第二、三、五、六届政协委员。

吴晓邦老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舞蹈艺术。为人刚直,爱憎分明,不畏艰难险 阻,勇往直前。他是人民的舞蹈家,他是革命的舞蹈家。他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和《游击队员之歌》入选“20世纪舞蹈经典”。是他开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舞蹈学 校,第一次举办了个人舞蹈表演会,撰写、出版了第一本《舞蹈艺术概论》,培养了第 一批专业舞蹈研究人员。吴晓邦集舞蹈创作、表演、教师、学者于一身,是对中国舞蹈 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戴爱莲的艺术生活

戴爱莲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祖籍广东新会县,1 916年5月生于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

戴爱莲从小喜爱舞蹈。当时有个白人办的舞蹈班,她一再要求母亲送她去学习,但她 母亲迟迟不愿前往,因为母亲担心舞蹈班的学生都是白人,老师可能不收有色人种的孩 子。在爱女一再固执的恳求下,母亲去找了老师,老师的回答是:“需要和白人孩子的 家长商议一下,如果大家都没有意见,就可以收你的女儿入学了。”当时戴爱莲的父亲 是商人,家境不错,也许正是这个原因,12岁的戴爱莲被准许入学了,她是这里唯一的 黄种人。她从小就从长辈那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虽然她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一个 汉字也不会写,但她幼小的心灵中时时意识到“我是中国人”!这可能正是她在24岁回 到祖国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民族舞,竭尽全力编演民族舞,大力提倡民族舞的根源 吧!14岁时,她随母亲和两个姐姐到英国伦敦,先后在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芭蕾工作 室和兰伯特芭蕾学校及跟芭蕾大师克拉克学习芭蕾。在这些老师指导下学习欧洲古典芭 蕾,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底。

此后不久,由于父亲破产,给戴爱莲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为了不中断学习, 她一面打工,一面坚持学习舞蹈,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缴学费、膳费,她经常到伦敦一 些艺术家举办的酒会上表演舞蹈,《波斯广场的卖花女》、《伞舞》就是在这个时候问 世的。她曾经对我们说:“我不喜欢在别人吃饭的时候去表演舞蹈,迫于生活,我也不 得不去。后来我到英国最早的电视台去跳舞,每周一次,每次我都要编演一个新节目,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锻炼。其实,我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编舞了。”她还给人家当模特 儿、刷地板或制作假面具出售。如今安放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的戴爱莲雕塑头像, 就是1939年她给英国著名雕塑家威利·索科普当模特时留下的作品。这是戴爱莲早年在 英国艰苦求学的见证。谁会料到,四十年多后的1981年,这个当年被生活所迫,当模特 儿的戴爱莲,会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著名舞蹈家,一位促进中英友谊的杰出艺术家,其 头像会被安放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大厅里。

戴爱莲在英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逐渐感到当时的古典芭蕾还缺乏表现力,不能适应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新的美学观念。有一天,她在伦敦看到德国表现主义舞蹈家玛 丽·魏格曼的表演,那极其富于现代意识的舞蹈,强烈地感动着戴爱莲的心。当时,该 团演员莱斯里在伦敦开办了一个舞蹈工作班,戴爱莲便于1936年考入该班,潜心研究现 代舞。但逐渐地,戴爱莲又发现现代舞虽有诸多长处,但缺乏系统的技术训练。她希望 有一种兼具二者之长的舞蹈形式,于是,她大胆地提出了现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要互相 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然而在当时,芭蕾和现代舞彼此绝不相容。戴爱莲的这一论点 ,必然招至激烈反对。她为此付出了代价:她被学校开除了。尽管如此,戴爱莲并没有 屈服,因为她发现自己理想的舞蹈形式,两年后,她在伦敦看到了尤斯芭蕾团的演出, 她兴奋不已,开始迷恋这种把人体动作与内在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良好的技术 ,又有丰富的表现力的理想舞蹈形式。

1939年戴爱莲考入尤斯现代舞蹈团,以优异的成绩获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她 在该团学习了舞蹈理论家拉班的情感表现方法,舞台技术理论及舞谱等,为她以后的创 作、表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多次参加义演为抗日集资,编演了舞蹈《警醒》、《前进 》等。“我要回国!我要救国!”的念头常常在她胸中涌动。1939年底,她终于搭乘中国 政府派往英国去接留学生的船于1940年1月到达香港,受到宋庆龄热情的接待。宋庆龄 对戴爱莲说:“我们有个‘保卫中国同盟’的组织,为抗日前线采购药品募捐,你能参 加吗?”戴爱莲爽快地回答:“当然,我要参加,这是每个中国人份内的事。”此后, 戴爱莲参加了多次“保卫中国同盟”组织的义演。从此以后,戴爱莲与宋庆龄建立了十 分真挚亲密的友谊。这时,戴爱莲结识了著名画家叶浅予,不久相爱,在宋庆龄的主婚 下,二人结为伉俪。珍珠港事件后,戴爱莲与一些文学艺术家绕道澳门到达广西桂林, 最后到了重庆。当这位24岁的舞蹈家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她眼含激动的泪花,兴奋不 已。

1941年,为欢迎戴爱莲回国,由吴晓邦、戴爱莲、盛婕三位舞蹈家在重庆举行了舞蹈 专场演出。他们的精彩表演,被报界誉为“新舞蹈的先锋”。她创作和演出的舞蹈作品 主要有《警醒》、《前进》、《东江》、《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卖》、《 空袭》以及芭蕾舞《森林女神》和现代舞《拾穗女》等。

《东江》是戴爱莲于1941年根据一篇真实的报道而创作的,舞蹈反映广东东江游击队 如何把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募捐所得的钱,购置了医疗器材及药品,通过东江,送 到延安和贵州的国际红十字医院。途中突然遭敌机袭击,在船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下,渔 民们流离失所,但他们决心复仇。戴爱莲运用现代舞的表现技巧,满怀激情地表现了中 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抗争。

这一时期戴爱莲还创作了另一些反映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如独舞《思乡曲》、《 空袭》等。

《空袭》是戴爱莲根据在重庆时,目睹日机狂轰滥炸的残暴行径而创作的小舞剧,表 现母子三人在空袭警钟报拉响后,忽忙逃走,母亲想起在上次空袭中,被敌机炸死的爱 女,她心如刀割,恍惚中,看见女儿的幽灵出现在眼前,她扑上前去想抱住爱女,但一 次次扑上去,女儿身影总是一闪而过,最终爱女的幽灵消失了,两个儿子扶着悲痛的母 亲继续为逃避敌机轰炸而奔跑。戴爱莲扮演女儿,舞姿飘逸优美,感情真挚。

《思乡曲》是根据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创作的《绥远组曲》中的一段同名乐曲编舞的 。表现一个妇女,家乡被日寇占领,亲人被日军杀害,她独自一人,漂泊流亡,她忆起 往日的幸福生活,她身穿村妇的衣服,手持长长的巾帕,拭去她注泪的凄凉,舞出她心 中的悲愤。

《卖》是旧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舞蹈表现一对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亲生 骨肉的社会现实,她曾亲眼看到那些被卖的孩子受到虐待的惨景,这是对当时社会 的愤怒控诉。

戴爱莲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期间,于1945年1月在重庆参加《新华日报》社创刊7周年 庆祝会。在这次会上,她欣喜地看到了从延安前来参加庆祝会的新文艺工作者演出的大 秧歌及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兴奋不已。她立刻学习了秧歌,回育才 学校后,带领全校师生学习秧歌,同年春节与育才学校师生组织了大秧歌队给群众拜年 ,将解放区的秧歌公开地在重庆传播,并以秧歌形式创作了歌舞《朱大嫂送鸡蛋》,由 陶行知编剧并作词,育才学校表演。作品表现了人民与抗日将士的鱼水深情,充满了浓 郁的生活气息。当时,该作品在重庆、昆明、上海等地广为流传,是青年学生及业余文 艺团体最喜爱的舞蹈作品之一。

戴爱莲在重庆生活的5年中,常有机会与周恩来、邓颖超接触。他们经常关心和鼓励戴 爱莲要为发展中华民族的舞蹈而努力。早在旅居英国时,戴爱莲的教师们就常说:她的 长相是典型的中国姑娘,应该跳中国民间舞蹈。她认为,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的 舞蹈,因而一经回国后就开始寻找中国舞蹈的根,从不放过搜集民间舞蹈的机会。1941 年她在广西路过大瑶山时,看到瑶族群众每逢节日都聚在一起,击鼓起舞,给她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后来,她就以此素材编创了她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舞蹈《瑶人之鼓》。她还 向桂戏名艺人小飞燕学习桂剧中的《哑子背疯》,将其加工改编后,成为深受群众欢迎 的舞蹈节目。

1945年春夏之际,她深入康藏地区,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用拉班舞谱记录了8个民族舞 蹈,现分别保存在美国纽约舞谱中心图书馆、英国伦敦舞谱中心图书馆)。1946年3月开 始在重庆首次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演出了由她改编、创作并主演的舞蹈有藏族 《春游》、《巴安弦子》,维吾尔族《青春舞曲》、彝族《深深情歌》、瑶族《瑶人之 鼓》、汉族《哑子背疯》等,为国人打开民族民间舞蹈宝库,并将其搬上舞台,获得极 大的成功。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以耀眼的风姿搬上舞台,在当时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的确起到了加强民族自尊心,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在重庆上海等地演出引起轰动后,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1946 年秋,戴爱莲夫妇赴美国考察讲学,向美国介绍了中国的“边疆舞”。1947年8月返回 特立尼达,为当地三邑同乡会主持的义演中,表演了“边疆舞”。同年秋回上海后任中 国乐舞学院院长,并亲自授课。上海中国乐舞学院。在1947、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在许 多大专院校普及“边疆舞”,推动了学生反内战,反饥饿,要民主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终生从事舞蹈事业的骨干。

1948年戴爱莲到北平后,在北平国立师范大学体育系及北平国立艺术学校任教,为配 合日益高涨的爱国学生民主运动,在北大、清华等大学普及“边疆舞”。

建国后,她历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学校校长,创建了中央芭蕾舞团。合作创作大型歌 舞《人民胜利万岁》、《祖国建设大秧歌》,舞剧《和平鸽》。她创作的《荷花舞》、 《飞天》均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获奖。

《人民胜利万岁》是为了庆祝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集体创作的大型歌舞,创作组集中了30多位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 专家。戴爱莲与徐胡沙任总导演。舞蹈和音乐大量吸收了各族各地传统的民歌和乐舞。 可谓气势磅礴,场面恢宏,英武豪健,美妙多姿。

《和平鸽》,是为响应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全世界人民动员起来,制止战争,保卫 和平”的号召,献给世界和平日(1950年10月2日)集体创作的一部舞剧。编剧是著名戏 剧家欧阳予倩。由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创作演出,戴爱莲是导演团的主要成员,也是此 舞剧的主要演员。舞剧采用了芭蕾和现代舞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它是一首热情 饱满的政治诗”(光未然语)在艺术上,作了些有益的探索,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探索虽 然可贵,但未获得很大的成功。

双人舞《飞天》,是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戴爱莲看到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 飞天画,激动不已,她运用壁画上飞天长长的帛带,并采用戏曲舞蹈中的舞长绸技法, 编创了这个典雅、美丽、飘逸、轻盈的《飞天》舞。创作时,与演员密切配合,一气呵 成,很快编出这个久演不衰的、民族风格浓郁的舞蹈。

《荷花舞》是一个取材于陕北《磨影子》的民间舞,陕北节日有闹“红火”的风俗, 各种民间舞及其他技艺纷纷上街头展演,其中就有少女们将火盆架罩在裙子下面,踏着 碎步起舞的优美形象。首先由徐胡沙将它改编用在《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中,载歌载 舞,欢庆胜利。戴爱莲对这一民间舞素材作了精致的艺术处理。女子群舞《荷花舞》在 作曲家刘炽歌颂和平的优美音乐中飘然出场,演员们身穿及地长裙,裙边伸出四枝荷花 ,用戏曲舞中美妙的“跑圆场步”,轻巧地飘然移动,有如一群荷花仙子在水面上轻盈 起舞,舞蹈动作及画面的变化简洁清新,深受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飞天 》与《荷花舞》不但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并都获得“20世纪舞蹈经典”的殊荣。

戴爱莲曾多次担任国际舞蹈比赛评委。自1980年后,为促进中外舞蹈交流出访过许多 国家。

她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艰苦岁月里,几乎所有由戴 老师 亲自选定,重点培养的学生,都是穷学生。她不但不收一分钱学费,还竭尽全力 为他们的生活食宿等操劳,自己无力担负,还要找朋友来支持。本人就是受到这种恩泽 的学生之一。

戴爱莲是一个心地善良、热情、爽直、富于正义感的艺术家,是中国新舞蹈艺术重要 开创者之一,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历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顾 问,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主席等。

中国新舞蹈运动的先驱——吴晓邦、戴爱莲是我们敬仰的导师,他们将一生都献给了 祖国人民的舞蹈事业。吴老师在临终前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舞蹈发展的诸多理论问 题,戴老师以七、八十岁的高龄,还到云南山区去采风学习,经常到国外去参加各种学 术会议。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注:本文参考了王克芬、隆前培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及王克芬、刘 恩伯、徐尔充主编的《中国舞蹈词典》。有的内容是作者本人自1947年师承戴爱莲老师 后,长期积累的资料,有的是1956年在吴老师及诸多专家的指导下研究中国舞蹈史后, 不断了解积累的有关资料。

标签:;  ;  ;  ;  ;  ;  ;  

吴晓邦、戴爱莲--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