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姚山之火”_舞蹈论文

论舞剧“姚山之火”_舞蹈论文

论舞剧《瑶山之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剧论文,之火论文,瑶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舞剧《瑶山之火》,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参加'96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的新作品,是建团以来第一部反映瑶族生活的舞剧。

《瑶山之火》,通过瑶族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爱情的剧情结构,力图反映勤劳、勇敢、智慧的瑶族人民及其传统民族文化。看完《瑶》剧演出,我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归纳为:“历史的情结”,“选择了舞剧和舞剧的选择”,“舞剧的三新特点”,“今后的展望”四方面的意见,愿与舞剧作者和编导互相交流。

一、历史的情结

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瑶族人民,在长期民族繁衍发展的进程里,产生和积累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仅我在瑶族地区“采风”期间,就曾经听到过三种类型的爱情婚姻故事。第一类,带有神化色彩的如《仙女与三十郎》;第二类,反抗官府皇帝抢夺瑶女的,如《龙师与三娘》、《韩朋与鲁三娘》;第三类,反对封建礼教包办婚姻,护卫纯真自由恋情的,如《九娘与杨二》、《谭清》、《千金女》、《柳十妹》、《傻姑娘》等。

瑶族男女婚恋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第一,在封建统治的社会里,饱受流离迁徙之苦的瑶族人民,于故事中注入民族尊严,子孙繁衍,生存竞争的民族自强意识。《龙师与三娘》叙述了三娘被荒淫的皇帝抢走后,夫妻定计缝制了百兽衣诱骗皇帝穿上,招致恶犬咬死皇帝的下场。第二,长期聚居崇山峻岭,以狩猎农事为求生手段的瑶族人民,在故事中,铸就忠于劳动不贪图钱财的高尚民族品质。《傻姑娘》叙述了年青秀美的少女,当众羞辱穿绸缎骑大马上门求亲的阔少爷是“心地不善,不好劳动,爱财如命”,同时,又甘心情愿许嫁“风里来,雨里去,辛勤耕作”取名为穹弟的独身小伙。第三,封闭环境下形成紧密相处热情好客的人际圈,诱发出青年男女主动求爱,甚至是女性行动趋于更加强烈的现象。一是随机求爱,在路遇、家访、春游氛围内,用“唱风流”方式传递春心。二是在民族节日,婚聚场所,或男女同坐,或手拉着手,或隔家吟诵本民族爱情婚姻传说故事。三是运用传统“信歌”形式,互相书写送情书。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传歌求爱,唱诵书写的内容都是有头有尾,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比兴生动。第四,世世代代与风雨雷电、穷山恶水搏斗的男女青年,处理定情或殉情手段时,经常引爆出对待专一婚恋勇敢而刚烈的民族性格。《龙师与三娘》叙述了龙师揭开房顶盖瓦,用利斧割破手臂,面对闺房里低头绣花的三娘“以血荐情”的故事。《九娘与杨二》,叙述了如花似玉的富家女子九娘,潜心为勤劳穷苦的杨二缝衣纳鞋,当恋情被父兄二人拒绝,九娘吟唱十别歌之后,救出受刑的杨二逃生,自己“取出红锣吊颈死”的故事。《柳十娘》,叙述了十娘与兰郎私结“槟榔之交”,父母以“五牛分尸”相逼。十娘以死反抗,把一把利剑交给兰郎,求他杀死自己;兰郎心心相印,在刮去树皮的一棵大树上,用鲜血写成“刎颈见志”,然后,面对十娘刎颈殉情。

瑶族男女婚恋故事的四种类型,反映了瑶族人民传统的民族理想、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基于此,历经曲折磨难的瑶族人民一直视为传统的文化财富,以文学形式代代相传。这些优秀的民间故事,是今天广大观众了解与认识瑶族婚恋文化现象的索引,对舞剧《瑶山之火》中的男女婚恋都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选择了舞剧和舞剧的选择

新时期以来,瑶族文学的研究与传播有了长足进步,并被搬上电视屏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当《瑶山之火》选择了民族舞剧形式,并进行创作排演,与广大观众见面的时候,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喜遇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说,《瑶山之火》寻寻觅觅之后,选择民族舞剧这一特定形式来反映是可靠的(舞剧这种形式更适于表现男女婚恋题材,更容易借鉴国内丰富的民族舞剧经验,更能展示云南歌舞之乡的地域优势),那么,认真注意审视并努力把握好舞剧品格、舞剧主题、剧情结构、人物塑造、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等要素,努力实践好内容与形式统一中,内容有决定意义这一原则,就成为舞剧演出好坏至关紧要的问题。

《瑶山之火》是根据赵廷光同志《论瑶族传统文化》而创作的,剧情结构是:红土地上辛勤的春耕——春天点燃了虹赛和山妹的春情,山妹独闯“度戒”坛造成虹赛成人洗礼仪式失败,虹赛负重出走深山,山妹入山帮助恋人找回自我,俩人“咬手相恋”、“滴血成侵”。遵循这条结构线演出之后,出现了主题、结构、人物被淡化,人物与事件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淡化这样一些社会舆论。淡化不仅使舞剧逊色于本文在“历史情结”里介绍的瑶族婚恋故事的感人情况,也带来瑶族传统文化优势更集中更典型展示的不足。犹如因焦距光圈速度分寸不当条件下,拍摄洗印朦胧不清,让人难以忖度啄磨的一幅照片。

《瑶》剧中“度戒”这场戏没有处理好就是一个例子。“度戒”是瑶族16-22岁男性,进行成人礼的重要仪式。不度戒不被社会承认,不为女性器重。在“十度”法中,要在度场设立“跳云台”、“过火炼”、“捞油锅”、“上刀梯”等十种程序,对被度青年进行勇敢、意志、智慧能力的考察考验。度戒由主持人(道公)带领被度青年,以“十戒”为誓词(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拐妇女、不歧老欺幼等)对天盟誓;度场高潮时,被度青年全身卷曲,双眼紧闭,两手抱膝,头部伏于双膝中间,从三米至五米高的“云台”上面,犹如体操运动,取凌空翻滚姿态,要求做到十分稳定地降落地面。十冬腊月、正月,是举办“度戒”仪式的佳期,瑶家村寨设坛举事杀猪请客热闹非凡。“度戒”是瑶族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男权至上后的产物。是道德教育民族昌盛、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载体。舞剧策划者,不因“度戒”为局外人陌生而回避,不因“度戒”内涵价值难于舞蹈表现而割舍,立意把“度戒”这一传统文化特色作重点场次铺叙,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是可贵的。现在的问题是,舞剧主要人物与“度戒”主要事件的正确关系没有处理安排好。山妹误闯戒坛导致仪式失败。山妹写成破坏者,虹赛写成牺牲品。解铃还需系铃人。照此推理,山妹应作出百倍努力,去争取被破坏事物的重建,借以平息父亲内疚忿怒心绪,完美虹赛应有形象,同时也把山妹的形象推向更高境界。只有到了这时候,才能使作者的主观审美愿望与客观审美需要之间和谐统一,作品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三、《瑶山之火》的三新特点

《瑶山之火》,新就新在是红河州歌舞团建团45年来首创的一部舞剧,也是我省第一部瑶族舞剧;新在编导创作出了一批受到欢迎好评的瑶族舞蹈;新在总编导和演员全部都是由近几年省内新成长起来的年青人承担。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民间舞专家许淑英,在观看演出时对我说:“我很喜欢这台舞剧的服饰美,舞蹈的朴实美,演员的线条美。”总政歌舞团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在这次全省舞蹈编导班讲课时说:《瑶山之火》的舞蹈,是我这次看到的几台歌舞演出节目当中,最好最美的一台。是的,随着舞剧不同舞段连续展开,我一直被舞蹈风格统一,舞蹈结构流畅,舞蹈语汇新颖,以及表演者们全身心投入所感动,她们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作为舞蹈艺术高级形式的舞剧,只有当其思想内容得到有充分价值的舞蹈体现时,才可能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跋涉艰辛而崎岖的求索之路。《瑶山之火》的舞剧总编导王佳敏同志,接受创作任务之初,就碰上瑶族舞蹈素材劣势大于优势的困难考验。在已经看到的瑶族传统舞蹈中,缺乏象中国传统戏里,从表演到音乐唱腔、服装丰富多采的程式化手段可以使用;缺乏象傣族“孔雀舞”那样优美成型的群众性广场舞蹈可以发挥;缺乏像彝族大抖蓬长围裙宽裤筒服饰的夸张潇洒;缺乏像哈尼族成十套成百套欢快活泼的组合式“烟盒舞”可以择取;缺乏象苗族的“葫芦笙”、傣族“象脚舞”舞姿载体可以负重。面对这些差距,坚定信念,自立更生走自己的路就是编导唯一的选择。

经过一番心血之苦,《瑶山之火》舞剧中,已闪射出风格统一而又各具个性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共十个舞段——“火”(群舞),“耕”(领舞、群舞),“看看”(独舞、群舞),“呼噜”(双人舞),“牵牵手”(双人舞、群舞),“度戒”(独舞、三人舞、群舞),“恋草”(独舞、群舞),“滴血”(双人舞),“再耕”(群舞),“扬花”(群舞)。这些舞蹈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表现出下述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群舞“火”,是舞剧开幕后,第一个带给观众熊熊燃烧气势磅礴立足大山刀耕火种的意象性舞蹈。创作中,编导深入细致地察看过炼铅场上星罗棋布似的炼铅火炉里形态各异的火苗火舌火束,较准确地分析把握住了山地民族躬身耕作跋涉的低位动态体形,从而提炼出左右低位交叉抬脚,双手掌蠕动翻滚,形成轮回起伏飘浮的气质性动律;通过人体不同速度上下穿梭的火流延伸,及不同节奏变换人体作起立倒下 的火墙气势空间造型画面组合;调动演员全身心投入,做到舞姿和谐中富于变化,舒展中饱含力量,面部表情执著中传递出热烈,使瑶山文明之火、生命之火、春信息之火全方位意向得到充分展现。

第二、独舞、群舞《看看》,要求表现出春信息点燃的春心蠕动,春情诱发春火燃烧若即若离的内心吐露。第一次创作排练,以徒手操队形出场,运用队形流动中男女擦肩而过的办法去表现。北京来的艺术指导张苛老师点评说:“缺乏眼睛”。为了寻查到瑶族男女传递情窦的眼睛,王佳敏同志在翻看红河州三十年州庆摄影集时,突然发现瑶族妇女单手捂住半边脸来窥视的一幅动态彩照。至此,还不满足的欲望又促使佳敏在瑶族生活中,掌握了瑶族女不仅习惯结队群行互为依托,更习惯于用双手捂脸单手捂嘴,用白毛巾捂嘴或看人或对话的生活原型。于是,被人们誉为心灵窗口的那对瑶女眼睛找到了闪光了传情了。王佳敏把这组猎取镜头加工提炼,做了一次面带微笑藏露相兼,惟妙惟俏的排练示范表演。张苛老师高兴地说:“成功了”。这就是舞剧中寓意着“象日月一样,形不可及影相随”的独舞群舞《看看》舞段的创作过程。

第三、编导为了给舞剧女主人公山妹找到准确的主题贯串动作,特请教了一位瑶族老人,恭听老人吟唱了一首从老辈人那里承传下来的摇族民歌《小小葫芦开白花》。民歌悠扬婉转的旋律,比兴生动的歌词,葫芦吐蕊向上开花的动态感,恰似山妹圣洁真朴的心灵写照。于是构建了山妹在舞剧中这样一组主题动作:双手从心窝处向上升起——大小臂舒展打开——手心迎向兰天慢慢开放。当山妹主题动作有机地融入火、耕、呼噜、恋草、滴血、扬花这一系列舞段之中,并得到反复充分展示的时候,主人公山妹这位瑶族美的少女典型,就能给观众营造出心灵共鸣的契合点。

第四、舞蹈男女服饰以兰靛色为统一基调。群舞“火”的表演不靠红色服装衬托。女主角山妹“小小葫芦开白花”的物化意向寄托,也没有用白色服饰当家。“恋草舞”的绿色服饰也服从兰色基调的协调色。编导不求以华丽取胜,力求舞蹈表演不被华彩的服装压倒,把观众注意力最大可能地调动到对舞蹈表演的欣赏。这种从瑶族特定传统审美观念出发,着力于再现瑶族朴实厚重自然美的愿望,反而在观众当中收到了“舞蹈服饰优美”的信息反馈。

第五、这台舞剧的十个舞段,是整个舞剧“矛盾链条式”编舞手段形成的有机组合整体,当脱离舞剧整体时,又可以作为一个个单一的瑶族风情小舞蹈去演出。舞蹈总编导从接受创作任务时期的创作劣势变为现在的创作优势的过程,为瑶族舞蹈创新做出了很好的贡献,为其它舞蹈素材较少的民族舞剧或单一舞蹈创作,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第六,在舞剧创作排练全过程里,编导和演员为达到共同目的,融汇成团结互助亲密共事的集体。自学成才的王佳敏同志首次担任舞剧总编导,始终身先士卒,勤于学习,勇于开拓。一年四季严寒酷暑无节假日地与演员们号在一起,严格要求,虔心诱教。她劝说男主角马志红(彝族)停止了喝烈酒的习惯;她护送女主角何军(壮族)在开演前赶去医院打吊针;她善于“创作民主”,充分激励演员在创作排练中树立起高度责任感荣誉感。将近三十位男女青年演员,都是云南文艺学校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渴望把学校里老师辛勤培育的成绩,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贡献的实际行动。在排练高峰期,个旧市突遇洪灾袭击。病毒感染之下,编导病,演员也病,编导一身汗,演员一身汗;AB角互学互教不搞对立;男主角不会空翻,得到其他演员热情鼓励,全力帮助,终于征服了高难技巧;有的演员高烧不退,就请医生把吊针瓶挂在排练场滴注;排练到深夜又累又饿,编导员一齐上街吃烧烤豆腐,再一个一个护送回住处。作为云南省艺术学校的舞蹈教师,看到这批学校毕业生,以自己努力的工作,认真的演出,挑起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重担,受到了社会上和专家们的好评,我感到高兴,也受到了鼓舞。

四、《瑶山之火》展望

'96全省新剧(节)目展演,对舞剧《瑶山之火》做了一次“总检察”。97年全国可能的舞剧调演,给舞剧《瑶山之火》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里,对成绩与不足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瑶山之火》带来两种选择:第一,立足舞剧,精雕细刻,进一步去解决《瑶》剧剧本、音乐(主题不明显、旋律不突出、配器较差较弱、唱词不清)、舞台美术(制作不精、操作不好),以及灯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舞剧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历几百年沧桑(欧州宫廷派到浪漫主义派);中国民族舞剧也走过四十多年(戏曲派到民间舞、古典舞结合派,到仿唐仿汉仿清仿古派、现代派),各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民族舞剧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第二,仅就这部舞剧中的舞蹈而论,可以构成一台优秀的《瑶族系列歌舞》专场,已经具备了走向省外,走向全国的条件。

衷心祝愿红河州歌舞团,精心培育《瑶山之火》这朵火红馨艳的八角花,使其在社会主义艺术百花园中争芳吐艳,青春永驻。

标签:;  ;  

论舞剧“姚山之火”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