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花鸟画中以描绘花草、竹石、鸟兽、鱼虫为主题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范畴,它是以动物、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艺术家以此来言物寄情,但时代在不断改变与发展,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一样在变,花鸟画也在尊重、继承传统理念和规律的前提下,思古及今,从而注入新的思想内容来适当表现当下的审美需求。题材是绘画创造的基础和材料,创造者因其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进入艺术意象的创造,再使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同的生活感受会选取不同的题材来表现,不同的题材又会对创作者产生不同的神思的展开。题材是绘画创造的门户,影响着画家创造灵感的勃发,构思和情感的渗透。“三孔”题材即是笔者感受生活后要表现自己观念和情感的选择。
关键词:题材;三孔;有形
题材的选择在花鸟画创作中的相关作用
绘画,并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通过客观联想到什么,向往的是什么,将这些表现出来。这里有对生活的感知、感受能力,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想法。《乐记》有提到:“乐者,意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与物也。”①
一、题材的选择对感兴的勃发
感兴,是指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灵感与冲动,是作画构思活动达到高潮时画家的一种高度兴奋状态。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因尊孔崇儒而在孔子故里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也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遗产。“三孔”探究与记录了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老而弥新的历史机缘,承载了无比凝重的历史文化信息。
艺术爱好者要培养能发现美的能力,如果在生活中不敏感,很多好的形象、好的题材都会被我们错过跟浪费掉。对于描绘孔子故乡的题材筛选过好多,但都感其格局太小、不具代表性、不够崇高厚重而舍弃,唯有记载了太多岁月与痕迹,传承着传统文化和孔子文明的“三孔”可以承接创作构思的源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受世人敬仰的孔子文化,以其伟大的精神内涵引发我的追思,思古及今数千年文明影印在“三孔”里风残了的石雕、陈木、石碑、古柏和瓦头,没有比这些来的更直接、更立体、更敏感、更具代表孔子文化和故土深厚情感的客体实物了。
创作者的脑海中,依于对往昔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感触,有时会在不太自觉、不很清晰的状态下发现表现对象,在置身于某一环境中,脑中突然一道光的袭来,这一种思维的闪现并扩大,霎时间使你豁然开朗,然后主观的将这一切变得自觉,把主观的预设与客观的对象捏合在一起,欣然激动,甚至变得狂热,紧接妙思泉涌而手不停歇的或记录或勾画,这就是感兴的激荡时刻,从而逐步对创作递进。
二、题材的选择对神思的展开
神思可以理解为画家在创作时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思维活动。在创作构思中,想象的作用很大,总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神思综合了想象、思维、感情等复杂活动,它有些不受时空限制而思接千载。
以“三孔”为创作题材,园中的石雕、红门、瓦头等见证了时情时景,它们经历着时光变迁,风华的样貌像是记载的年轮引人联想。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更多的是表象,而想象的出现却可以充实和弥补画家对实体感物的不足,从而神貌兼得,更好的创作出所画之物象,也使得所作画面更具厚度。
三、题材选择中的“有形”的意义
花鸟画创作题材的选择可着眼于“有形”为切入点,“有形”多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实物,如花草、鱼虫、竹石、鸟兽等范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时过境迁,人们所接受的环境与认识也产生不少变化。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思想在变,审美观念同样在变,自然在选择创作题材的着重点也会发生改变。花鸟画题材相对而言是永恒的,其重复性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漫长的花鸟画历史中,其题材的选择虽有变数却又在一定范围中,受到时代、四时或地域的影响,创作者的选择也显得不会太多。
“题材的思想性是创新中的主体,一切文艺作品,都应具有时代思想和时代精神。”②在当今文化“万花筒”的背景下,更多的当代艺术家创作心态同古代艺术家也有了很大不同,也是受到了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题材不再局限在古今无别、“似曾相识”的牡丹、鸦雀、雁鹰、“四君子”等面貌,随着创作者视野的开阔,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也更加丰富,自然界与生活中但凡能表达情意的,像热带植物、热带瓜果、假花、建筑局部等古代很少涉及或者很少放在画面重点表现的题材,当代艺术家都会选择来描绘表现,这从而让花鸟画的内容在延续传统时,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和当代生活气息。
很明显的是,不论古代还是当代的花鸟画创作题材,如何选择,都是画家作为创作主体,借助这些客观事物的形态与特征用来抒发情感或是比兴、寓意的。
“三孔”题材的选择,也有着感慨院中这些浮雕、建筑等其本身的艺术造型之美,或人为,或自然风蚀,古代的能工巧匠与大自然鬼斧神工把它们尽所呈现,赋予了它们艺术品的造型和价值。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将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为己所用,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理解与认识,绘画不能看到什么便画什么,去画那些自己需要的,画那些能够表达我即时的情绪和反映我印象的,可画可不画的部分要主动的舍了去。深入自然,感受生活,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诸多造型独特、姿态动人的物象,进而发现题材,发现意境,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乃至会影响到作品构图、设色和技法等构思。
“有形”题材的选择可以是看中物体表态的美,会第一时间左右画家创作意识,可以作为“形神兼备”中“形”的层面来看待,它是外在的表象,一种具体可视的,但艺术的层面是要在生活中有所提炼的,绘画创作若只是照搬,作品便缺乏内在的厚度,因而要兼顾“神”的所在,也不能只描其躯壳。作为艺术的层面,写其像要选取最打动自己的视点进行强调,不能画的太匠气,也不能不像而失真,不能描头画足的去描绘,画了半天没画出该画的、想画的,不能像照相式的刻画,要予以适当的取舍和夸张。“画家在创作时,要有自己的创造,画面的处理,要有自己的意图,体现画家对客体描绘的独特创造之处。”③
题材的选择对艺术家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引发创作欲望,在作品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分为情感、题材、技法三个层面,把题材作为连接技法与情感的桥梁,情感,通过技法以题材为载体进行表达,技法的运用一定条件下也会受到题材和情感的左右,三者密切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审视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注释]
①周积寅 编著,《中国历代画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6月第一版,第256页。
②叶尚青 记录整理,《潘天寿论画笔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第107页。
③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1979年5月《南艺学报》总第3期。
④葛路 著,《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6页。
⑤北宋·苏轼语,见南宋·邓椿,《画继》卷四,《搢绅韦布》。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画语录》,吴冠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北京第1版,2011年11月第3次印刷;
[2]《中国画画什么?》,童中焘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2012年2月第2次印刷;
[3]《潘天寿论艺》,潘天寿原著,卢炘选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次印刷;
[4]《中国历代画论》,周积寅编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第一版,2007年6月第一次一刷.
作者简介:孔帅帅(1990.02-),男,山东曲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中国花鸟画研究方向。
论文作者:孔帅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题材论文; 花鸟画论文; 孔子论文; 画家论文; 自己的论文; 艺术论文; 三孔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