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治疗中不合作患儿发生情况,总结护理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6年8月,医院口腔门诊接待儿童294例。结果:所有患儿都完成治疗,其中2例患儿治疗前强烈的抗拒,21例治疗过程中多动,14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哭闹,2例暂停治疗,35例在治疗后出现哭闹。结论:儿童口腔治疗中不合作发生率较高,需重视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沟通质量管理。
【关键词】 口腔治疗;儿童;依从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292-02
口腔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如龋齿、牙痛、牙列不齐等,当前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小儿的口腔健康管理,口腔就诊意愿明显增强。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儿童不配合非常常见,这直接影响治疗,使其难以顺利开展,并加大了治疗风险[1]。2016年1月—2016年8月,医院口腔门诊接待儿童294例,现报道如下,分析不合作发生情况,总结护理体会。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6年8月,医院口腔门诊接待儿童294例,其中男150例、女144例,年龄2~12岁,平均(5.5±1.4)岁。治疗类型:龋齿填充134例、根管治疗56例、滞留牙拔除52例、其他52例。
1.2 方法
1.2.1治疗前 (1)了解患儿的基本性格特征,与家属沟通,与患儿交谈,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按照性格特征大体可分为内向乖巧、活泼好动、任性娇养、胆小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患儿,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如许多儿童生性好动,抚摸有助于使患儿感到愉悦,尽快适应新环境,可通过问询有关于生活的小问题,态度亲切和蔼,取得患儿信任,部分儿童好胜心强,可多赞美,以增强患儿信心、勇气与自豪感;(2)告知治疗目的,在就诊时,带领小儿熟悉医院环境、护士与医生,告知治疗的目的,对于2~3岁的小儿,应避免采用过于复杂的语言进行宣教;(3)氛围塑造,重视轻松、舒适、温馨的候诊环境的塑造,帮助患儿尽快的安静下来,部分患儿一看到“白大衣”便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需反复安抚,必要时可穿便服,减轻患者不适;(4)配合家属一起进行宣教,家属往往是最会“哄”儿童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治疗中 (1)首先,需先适应器械,向儿童一次展示治疗需要的器械,必要时医师可进行自我掩饰,以一个更幽默、更喜悦的状态展示器械入口状态,减轻患儿的恐惧,产生“这些器械进入嘴里好像也没有什么”类似的想法;(2)做示范动作,让儿童了解基本的治疗内容,如冲洗、刮除等;(3)发挥家属的作用,治疗过程中,家属尽量在场,与患儿沟通;(4)治疗过程中,多给予患儿关心爱护,多问讯,帮助克服恐惧心理;(5)善用欲擒故纵策略,如在准备“马上快好了,再坚持一会”、挖去“腐质”时“这里又发现了小虫虫”,“还有,还有”;(6)合理的转移患儿注意力,如通过讲故事等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富有趣味性的音乐;(7)善用肢体语言,传递赞美,如握握小手[2]。
1.2.3沟通原则 (1)强调“以患儿为中心”,采用儿童式的语言进行沟通,如小儿常用的连词,“刷牙牙”、“有虫虫”,让语言变得符合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语言特点、心理特点,特别是学龄前的小儿,其世界观尚未形成,多采用模仿语言,理解深度不足,需要采用更直接有效的语言,对于学龄后的儿童,需要在日常沟通中,根据患儿的反馈,采取合适的语言沟通策略;(2)坚持个体化的沟通原则,少部分10岁以上的儿童语言能力比较早熟、性格也比较早熟,应以更为平等的姿态与患儿沟通,如有的小儿不想要治疗,认为自己口腔问题不大,这可能仅仅是借口,需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担心戴牙套、担心治疗会引起疼痛等,需耐心解释;(3)善用肢体语言,包括示范性语言、安抚性语言、态度性语言,如在注射等操作时,示范配合动作,以利于患儿的配合,安抚性语言包括抚触、轻吻、拉手、拥抱等,态度性的语言包括微笑、眼神接触、蹲身、低头等,灵活的应用这些肢体语言;(4)在健康教育时,需做好语气控制,必要时进行强化,重视引导,尽量少应用恐吓,如“不治疗,牙齿便会掉光”;(5)多采用积极新的语言,多使用赞美性语言,“好棒”、“好孩子”。
2.结果
所有患儿都完成治疗,其中2例患儿在治疗前,表现为强烈的抗拒,出现破坏行为在半强制状态下完成治疗。21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多动,14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哭闹,2例暂停治疗,35例在治疗后出现哭闹。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合作的患儿多为既往有就诊哭闹情况、性格胆小或骄横、年龄较小儿童。
3.讨论
本组294例患儿,其中仅2例出现治疗前的抗拒,沟通效果较好,绝大多数患儿都能够理解配合治疗,当然这与就诊患儿在家中可能已有较长时间的沟通有关,这不同急诊。在治疗过程中,不合作或异常情况仍十分常见,本组21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多动,14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哭闹,这与治疗过程中体位固定、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因素有关,2例不得不暂停治疗。从既往的经验来看,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合作的患儿多为既往有就诊哭闹情况、性格胆小或骄横、年龄较小儿童,对治疗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信念驱动,性格上缺陷,既往不愉快的治疗经历,可能是导致口腔治疗过程中不合作的重要因素[3]。
护理过程中,需重视治疗前、治疗时的沟通质量管理,在治疗前需要充分的沟通,提高患儿对牙齿疾病的认识、配合,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适应医院环境,了解操作的步骤,对于提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合作水平有积极意义。
小结:儿童口腔治疗中不合作发生率较高,需重视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沟通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向伦.浅谈护理沟通与礼仪[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1):265-267.
[2]区泳贤.行为管理在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6):90-91.
[3]陈丽.良好的术前沟通对降低学龄前患儿牙科畏惧症发病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6,37(22):44-46.
论文作者:杨小花,王江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患儿论文; 过程中论文; 儿童论文; 语言论文; 口腔论文; 小儿论文; 重视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