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报纸自编索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_中国青年报论文

每家报纸自编索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_中国青年报论文

各报社自编索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编论文,索引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报纸是重要的大众传媒,报纸所具有的服务性决定了要向受众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检索报纸资料,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1)查阅已经加工整理的分类剪报资料;(2)电话咨询;(3)直接翻阅报纸;(4)利用计算机检索;(5)用各报社自编索引查找。

1 报纸机检与自编索引概况

近年来,报纸数据库发展很快,一些报纸都可以通过微机、小型机或光盘检索,应该说这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检索手段,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即通过联网、交换数据检索报纸资料。难怪有的资料界同行认为,“有了全文检索,分类和索引都越来越显得不重要了”。但是,利用计算机全文检索报纸,必须具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数据库及检索软件)。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检索报纸,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1)要配置微机,有条件的还可配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也可)和光盘驱动器。硬件不具备,别的无从谈起。(2)要建立报纸数据库并配置较为适用、方便的检索软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可进行单机检索。如果要查阅外报,就要进行联网或交换数据,或购置光盘。

全国新闻单位进行报纸机检的情况如何?1996年4月《人民日报》信息中心对全国新闻单位进行调查,从回收的45家报社资料室统计情况看,已添置计算机的33家,占70%。其中有些报社还未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已实现联网或交换数据的只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报,况且它们也只是与其中某一家报社或通讯社联网、交换数据,尚未互联网。

从以上情况看,全部实现报纸机检还要有个过程。第一步是先把各自的事情办好,即把本报数据处理好。第二步是交换数据、互联网,达到资源共享。从目前情况看,时机还未成熟,看来,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报纸机检只能在本报或少数几个报社内进行。至于个人要机检报纸就更为困难了。因此检索报纸依然要依靠手工检索,手工检索所依据的工具是报纸索引。

报纸索引是检索报纸信息的重要工具,具有简捷、便当、一目了然等特色,它可以指导读者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检索到所需要的篇目,亦可系统揭示检索某一专题或主题,揭示检索报纸副刊、专栏名称及内容。运用报纸索引检索报纸资料,比一张张漫无边际地翻报查找省时省力。报纸索引实为读者的好助手、好向导、好指南。

近几年,我国的报业迅猛发展,截止1994年底,我国大陆正式出版报纸2108种(见《新闻出版报》1996年3月11日)。但是,全国有多少家报社编辑索引,至今尚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笔者仅在首都地区调查部委一级以上机关办的邮发报纸25家,其中编辑索引的15家,占调查总数的60%,出版索引历史40年以上的有《人民日报索引》、《光明日报索引》、《中国青年报索引》、《工人日报索引》。在创办历史悠久的报纸索引中,只有《人民日报索引》、《中国青年报索引》具有完整性,从报纸创刊到现在每期都编,从未间断,所有篇目都收录。而其他一些报纸索引均有间断、遗漏、短缺情况,至今未补齐。很多创办10年以上的报纸至今无索引。此外,近年人民日报社还编辑制作了《人民日报题录数据库》,为检索创刊以来的人民日报标题信息及无标题的新闻、图片提供了机检手段。从出版发行情况看,这些报纸索引均是月刊,有期刊登记号通过邮局发行的只有两家,即《人民日报索引》、《光明日报索引》,其余均随报纸合订本或缩印本一起订阅或赠阅,还有个别的报社所编索引不发行,供内部使用。

2 报纸索引编辑中存在的问题

2.1 类目设置不一

造成类目设置不一的主要原因是报纸的性质、特色不同,加上报纸索引编辑历史较短,且研究力量不足,相互间又缺少交流,因此各报社间对索引类目的设置尚未形成共识。索引员多半是根据各自报纸的特点,自拟或仿效它报分类表。比如《人民日报》是党报,版面多,它所登载的文章包罗万象,类目设置较全、较细,大约有1000多个类目,居诸家索引之冠。而《中国青年报》是有鲜明青年特色的综合性大报,报道的内容较《人民日报》单一,它的索引分类表较《人民日报》索引分类表简单些,突出了共青团、青年工作和副刊、专栏的特色。《经济日报索引》突出了经济类目,而《法制日报索引》突出了政法类。这是由报纸的特色决定的,不可强求。

2.2 有的类称概念不清

索引员对类称概念理解不一,人类不同,编出的索引因人而异。比如,《中国青年报索引》中有“廉政建设”这个类称,按专题处理,“廉政建设”应包括有关文件、法规、会议等内容和正面报道,也应包括一些违纪腐败事例,这就与“中国共产党”、“公安司法”类有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是集中还是分散,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如果规定不明确,必定造成条目交叉,编出的索引,一人一个样,一个月一个样。再比如,“案件”,《人民日报索引》分在“中国法律”,《中国青年报索引》分在“公安司法”中。其实,这类条目分类不难统一,凡是触犯刑律的案件均由司法机关判决,还是分在“公安司法”类中为好。

类称专指度不够,即使同一索引员分类,由于时间、场合、背景不同,人的主观第一反应不同,归类亦不同,有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地说,一篇新闻报道,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处理这类文献,我们一般只取其主要的。如:1995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登载“少工委等主办少儿书画赛”一文,如从“少工委主办”出发,脑子里的第一个主观反应是入“少年儿童工作”;而1995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又登“曙光杯少儿书画赛”一文,脑子里的第一个反应是“少儿书画赛”分在“美术”类中。在同一个月里,同是“少儿书画赛”,就分在两个类目中。如果不划定统一标准,就会一个月中前后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规定“不看主办单位,以实际做的事(内容)为主”去分类。依据这个思想,上述两个条目就归到“美术”类中。

笔者认为,这种对类称概念理解不一,主观反应不同,是造成分类不统一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献的主题多种多样,内容相互交叉、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想要划定很死的条条框框不可能,关键是提高每个类称的专指度,多做一定限定和规范。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将自己商量划定的条条框框一一记录下来,加以分类,编成“分类词典”备查,下次再遇到同样问题就照此办理。这样长期积累下去,会使类称专指度提高,减少随意性,增加自觉性。

2.3 检索途径单一

报纸索引由于篇目量大及索引员力量不足等原因,一个条目只分一处,很少复分或参见。当读者和索引员的思路不一时,对类称和内容的理解定会发生异议,结果是读者很难依据索引员指引的类目查找到所需的篇目,这种单一检索途径很影响查准率、查全率。比如,要查各报副刊、专栏(专刊)中的某篇文章,往往比较难。很多报纸索引都将新闻版分类,而副刊、专栏、专版的篇目往往排在一起,很少复分,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时省力,且副刊、专栏的文章一目了然,对研究该栏目报道很有好处。但其中也存在严重问题,副刊专栏文章单一篇目不易检索。一般地讲,读者往往只记得报道内容,而对其篇名、栏目并不十分清楚,只按栏目分类,势必影响检索效果。如《国债与国库券是一回事吗?》(载《中国青年报》1994年7月28日第7版“万花筒”)《我国管理咨询业前景看好》(载《人民日报》1994年9月11日第8版“每周文摘版”),试想,读者怎么能记得这两篇文章是登在文摘版上呢?根据笔者的经验,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将副刊、专版上的文章复分到各类,但这需增加很大的工作量,是目前人力、物力所达不到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报纸索引的编辑存在分类不规范、不够科学、类称专指度不够的问题。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必将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共享就意味着必须互相提供信息。各报社信息源不同,查找信息的方法也有不同,在报纸机检、联网还未全部实现的今天,索引是检索报纸信息的重要工具。如果报纸索引在分类原则、编制方法上达到一致——标准化,就可以便于各报纸之间互检,更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报纸文献。

3 对自编索引改进的建议

纵观各种报纸索引,在不同中还是有相同之处的:(1)都是以分类标目。(2)大部分报纸索引类目排列按国际、国内划分,类目设置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副刊(专刊或专栏)、言论。(3)文献著录项目基本相同,包括标题、作者、日期、版次。(4)排版格式相同,两栏、横排、十六开本。这些相同之处都是使报纸索引实现标准化已经具有的大前提。

为搞好报纸索引标准化工作,笔者建议:由中国新闻资料学会和中国索引学会共同组织数家索引编辑历史长且在全国影响大的报纸的索引员及有关专家、学者召开报纸索引编制研讨会,做以下几项工作:(1)介绍各自报纸索引分类原则、特点及分类表,介绍编制经验。(2)研究编制报纸索引的指导思想、分类原则。(3)研究制定统一分类表。暂定名为《报纸索引语词音序分类表》。此表可以取各大报分类之长,一级二级类目取得一致,三级四级以下类目自由选定。每个类目里包括的内容,用词、词组、短句标出,语词按音序排列,便于查找。语词选择应能概括揭示文献主题,具有广泛性、具体性、可操作性,配以必要的说明和注释,并要不断修改补充。此表将作为索引员分类中遵循的法规。它可以提高类称的专指度,解决分类概念不精细、造成交叉的矛盾,成为索引员编制索引的指导工具,也可以指导读者检索索引,为读者提供迅捷的服务。

标签:;  

每家报纸自编索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_中国青年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