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思考--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之我见_图书馆论文

世纪之交的思考--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之我见_图书馆论文

世纪末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世纪末论文,我见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325X(1999)06—0009—02

关于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已有众多评说。本文意在概说百年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及其带来的启示。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国外尤其是美国图书馆工作方法及其思想的引入,推动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开始至4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是在科学的轨道中运行的,其科研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实证实验法等。后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也受到唯物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唯物史观的方法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末始,马克思主义科研方法成了一切方法的方法。它推进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图书馆学及其研究(港、澳、台另有专论)是以“拿来主义”的倾向学习前苏联,并对西方(主要是美国)图书馆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与此同时“要素说”等理论也遭同样的厄运。这种现象直到1959年前后才有了显著的变化。此间,代表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那种总结图书馆工作经验,讲究图书馆工作实效,继承经世致用传统,强调学术工作效益,要言不烦等具有长久意义的特征开始复苏。但好景不长,“文革”十年又将它说得一团漆黑,把图书馆变成与阶级斗争相提并论的专政工具。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使中国图书馆工作及其教育和科研焕发了新的生机,尽管其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如照搬西方图书馆学理论而贬低中国图书馆学,及割断历史、忽视民族性、不从国情出发的种种偏激,但由于世界性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全面建设的动因,中国图书馆事业走上全新的时期。尤其是80年代中叶以后,其研究明显地表现出从一元理论结构向独立思索的多元结构转化,其研究问题的繁多、研究程度的深化、研究方法的丰富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在吸纳新思想、新方法方面,已确立一种积极、开放、宽容的态度,因而其研究不仅受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从现代西方吸收来的新方法也大显身手。

此间,特别使学界关注的问题是:1992年,以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为起点所引发的全国多数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改名,以及开始教育教学内容调整这个改革事实。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则以继续保持学科名称和根据社会和学科的需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为改革举措而引人注目。图书馆学科更名关系学科定位及相关的许多问题。自然,这种更改学科名称的实践认识和理念思考的探索、争鸣将继续下去。它是图书馆学界本身自我反省或反思的多元探索方式和开启开放对话精神的一种表现。反思,是对思想的再思考,是对理论的再审察。是否有反思精神,反思意识,以及这种反思的出发点和效果如何,是反映一个学人、一种学科自我意识是否成熟的标志,关系科学学科发展的命运!

在新世纪即将开始之时,回顾百年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发展的成功与挫折、希望与困惑的历程,教人从反思中得到启示。

启示之一是实事求是。图书馆学研究要始终不渝地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什么就说什么,不人为地拔高或贬抑。任何偏激的论调都会或迟或早被唾弃。同样,在评价学科理论研究发展认识过程中,既要充分表达学界的共识,又不能回避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某些分歧;既要充分反映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对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也不要掩饰错误的指导思想对事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感。

启示之二是社会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坚持社会实践才有鲜活性,才能摆脱教条化、定式化、演绎式、注释式的思维方法。学人要拓宽研究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既继承又突破,既借鉴又不照搬,在社会化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普遍性、客观性的品质,从而使图书馆学获得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进而从社会中获得发展的“养料”,在既继承其经世致用的传统、强调学术的社会功能,又重视学术本身的科学化、发展的独立性的实践中,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启示之三是汇入世界。图书馆学研究只有汇入世界潮流,将其放到世界图书馆及其科研中去加以考察,才能对它进行正确的定位。因为全人类的图书馆学思想是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图书馆学思想和流派都是整个人类图书馆学思想历史长河的支流,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条长河的某个侧面或某个发展阶段。

启示之四是遵循规律。图书馆学研究要遵循科学规律,在学科运行的渗透融合中发展自身。科学学科分化、交叉与综合是基于对共同趋势的追求和共同问题的解决所表现出的运动形式。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学科分化、交叉与综合运动关系的认识是一个经验的、无穷的过程,它永远不会完备而永恒不变,要根据新的事实和证据加以修正。图书馆学研究必然是在继承成功者经验的同时,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反省、扬弃、吸纳、更新中,取得更为丰富的创造性成果。

启示之五是队伍素质。图书馆学研究要有高素质的、承前启后的队伍。图书馆学是一门富有创新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当然,如果其社会心理、政治系统极不稳定,经济得不到稳定连续的发展,图书馆成果就难以积累)。其在发展的交替、衔接、继承的过程中,既需要老一代学者的睿智和高屋建瓴,也需要中青年学者的机敏和探索精神。学界要大力扶助青年学者,是因为他们是学科研究的后继力量,是学科发展的希望所在;学人要树立权威意识,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本学科的重大疑难课题,其研究成果、方法和态度都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于两代学者携起手来,共同为图书馆学的繁荣作贡献。

上述五个方面启示仅仅是一种概述性与阐释性的归纳,要达到对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细致入微的评介,还必须在概述与阐释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深入化。所谓具体化、深入化,就是使自己的研究回到专题精论和分类剖析的个别上来,并以这种精论和剖析为支撑,达到对图书馆理论全貌的深化认识。笔者以为可以首先从如下方面展开: (1)深入研究图书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在这方面应力求通读和读懂原著,辨析其思想源流并将代表人物的思想置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2)深入研究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如要素说、 矛盾说、知识说、文献交流说、智力资源说等等。在这方面应对各个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认真梳理各流派内各个代表人物之间的承袭关系,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差异来。(3 )深入研究中国图书馆学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图书馆学的关系和中西学术的碰撞与融合问题。在这方面应注重发掘国外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在本质上的同与异及其走向等问题。(4 )深入研究图书馆及其科研与当代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图书馆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这方面应注重挖掘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和渗透作用,这种作用的深入层次与适用范围,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5)深入研究图书馆输入并贮存、 开发并输出文献对人及其社会的适应和引导作用。在这方面研究者应以人类孕育了文献,文献又积累、保存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的巨大力量为基础和出发点,拓宽研究领域。

收稿日期:1999—03—10

标签:;  ;  

世纪之交的思考--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之我见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